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1

讀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我知道了蕭紅童年在呼蘭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蕭紅細膩地寫下了呼蘭河是一個並不熱鬧的一個小村莊,敍述地寫出了她的家和那美麗而沉寂的大公園。祖父,二伯……在蕭紅的筆下讓我知道了那個小村莊的民俗風情和那些小團圓媳婦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蕭紅告訴大家,她的童年既快樂又寂寞。在蕭紅家的大花園裏,她的快樂童年回憶全部都裝在這個大花園裏了。她和祖父一起在這個大花園裏笑聲總是在盪漾。她和祖父的故事很多,比如,祖父鏟地,但蕭紅不會,拿不動那鋤頭杆,於是祖父便把鋤頭杆拔下來,讓蕭紅單拿個“頭”來鏟。因為不知那個是苗那個是草,所以用鋤頭亂勾一陣,把菲菜當野草割掉了。還有蕭紅看見祖父在澆菜,蕭紅搶過來澆,但她並不是往菜上澆,而是往天空澆,還説:“下雨咯!!”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2

在這本書中蕭紅沒有敍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將小城的種種,如涓涓小溪娓娓道來。

初一提筆,蕭紅就寫呼蘭河的荒涼。通過對年老的人、趕車的車伕、賣豆腐的,賣饅頭的等人物的描寫,突出天氣的冷。蕭紅在介紹呼蘭河時,先給人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再一點一點地詳細介紹。描寫,是蕭紅的強項。小城裏的人們,每天過着平淡無奇的生活。每當有小石子擊破沉寂的水面,都會引起注意。人們為着那些不經常發生的事情興奮着,不管那些事情是好的,還是壞的。透過平淡的文字,我們彷彿能看到蕭紅在悲憫,在哭泣,為了那些呼蘭河人生存狀態的無奈與可悲。一切的殘忍,在小城裏都被看作最極其平淡的事。

人的人生,就這樣被蕭紅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了,生與死的意義,在這裏,都沒有顏色。人,如同樹上的一片葉子,似乎自己的出現,就是為着有一天能無聲無息地重歸塵土。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3

在暑假裏,我終於拿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書——《呼蘭河傳》。我不知從何時起,就想看這本書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開始讀了起來!

《呼蘭河傳》共有七章,每一章又有幾個小節。有幾章是來描寫呼蘭河鎮的全貌;有幾章是來寫令作者難以忘懷的呼蘭河鎮的人物;有一章是寫呼蘭河人的“精神盛舉”;還有一章專門寫作者祖父的花園。

我曾為作者小時候的天真會心地笑過;曾為小團圓媳婦的死去而惋惜;曾為呼蘭河人的迷信而感到擔憂;曾為作者祖父的花園的美麗而感到羨慕……作者寫出的字句十分生動優美,能讓讀者融入環境裏。作者笑,我也跟着開心;作者哭,我也跟着悲傷。

這一本不算太厚的書,我反反覆覆讀了四五遍。每一遍都會發現新的知識;每一遍我都會有新的見解;每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本書,我真是百看不厭!

爸爸媽媽也為這本書而着迷。爸爸説:“這是一本我讀過的最好的名著!”媽媽也説:“這本書的文筆十分了得呢!”

現在,我又要去看《呼蘭河傳》的其中幾章了!再見!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4

《呼蘭河傳》是一本可以給人快樂,讓人憂傷的一本小説,這本書的作者蕭紅用小説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河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麻煩的大泥坑,跳繩、唱秧、放河燈……

這些都是作者的兒時故鄉呼蘭河發生的事,小説的結構是散點式的它沒有前後連貫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貫穿全文的始終的人物,祖父的會花園與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小説的中要組成部份,這本書寫的感情真摯,無論是敍事還是寫景,都寫出了本書的特色與優點。

這本書中的第三章中説“我”在祖父的園子裏面幫忙,用鋤頭在地上亂鈎一陣,把韭菜非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當作穀穗留着,下了菜子的土坑,“我”用腳留下,有菜種下,但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給踢飛了,這一段,文筆像平時時寫故事一樣,但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快樂開心的!這就是蕭紅快樂的,在當時許多人黨政軍民學是有封建思想的。

這一本呼蘭傳長篇小説構思於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於香港,這年書有幽默,也於一點傷感,開始讀時候有一種輕檢之感讀下去心思就會一點點、一點點的覺思起來,但仍然有一種美,所以我十分推薦給大家看。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5

“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合上《呼蘭河傳》藍黑的封面,蒼涼感在心中鬱結。這部蕭紅在自己的生命盡頭為故土呼蘭河城所作的傳,筆力所觸之處盡見生之掙扎與死之漠然。小城裏的每一個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裏含着眼淚的歌聲,卑微、孤苦、淒涼。

與小城中熙攘悽清的死亡圖景截然不同的是,蕭紅家裏的後花園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綠洲。在這裏,“一切都活了”——它們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黃的、大紅帶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活得有生氣,花像“睡醒了似的”,鳥像“上天了似的”,蟲子就像“在説話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願意開花就開花,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後花園中的一切,無不展現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樣態:生動,活潑,肆意汪洋。

掩卷沉思,這部為呼蘭河城所作的傳,又何嘗不是蕭紅為自己所作的傳呢?蕭紅終其一生尋找的,不過是尋常人家的愛與温暖,平常生命的.獨立與自由。不幸的是,“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蕭紅藉助自己手中的筆,描畫了如真如幻的後花園中的生命意象,讓自己回返童年,無法掩抑的是她對愛與生命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6

呼蘭河,多美的名字!卻是一個“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説的思想內容圍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瑣碎、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黑暗”、“冷漠”,除了這些詞,我再也不知該用哪些詞來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戰爭,而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羣人。

而《呼蘭河傳》中最值得嘖嘖稱讚的是那洗煉精簡、毫無刻意雕飾痕跡的語言。這或許也是我喜歡讀現代中國文學的原因吧。這段時期的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澀,特別是能融入一些俗語和口語,讓人覺得親切、真實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語言的臨摹功能,將人物、事件、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

小説在結構上也是別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説創作的俗套子,採取了由面到點的結構形式。作者先從整體上把握呼蘭河小城,以及小城裏的人和事,使讀者對於背景有一個直觀明朗的感覺,然後再將筆觸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這樣的藝術手法會漸漸地將讀者帶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7

《呼蘭河傳》講的是作者蕭紅根據回憶童年生活寫的一本書。

書中寫了許多的各有特點的人物,如:慈祥的祖父,受盡折磨的小團圓媳婦,脾氣古怪的有二伯……書中寫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如:扭秧歌、放河燈、跳大神、唱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

其中,我很多次讀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因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關心作者蕭紅。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作者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滿了玫瑰花,祖父卻沒有察覺,還説:“這季節的玫瑰真香啊!”惹得作者在旁邊哈哈大笑。

但是,當胡家婆婆平白無故毆打、咒罵小團圓媳婦,把沸騰的開水往小團圓媳婦身上潑的時候,當時人們的精神都是麻木的,大家不僅不勸解,還加油鼓掌。我又感到了憤怒,我覺得小團圓媳婦很可憐,其實胡家婆婆只是想給小團圓媳婦一個下馬威,可我覺得這也太過了。

作者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光也是快樂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8

讀完《呼蘭河傳》這本書,我被震驚了,感觸頗多。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蕭紅小時候在呼蘭河的童年趣聞,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十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快樂,向我們展示出了上個世紀初呼蘭河的景色、人物,瞭解了作者的童年背景。

參考歷史背景,不難發現作者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創作於1940年12月,她飽受着日本侵略者刀口炮火和疾病的困擾兩者之間相互攻擊,這比她童年時期的生活差了許多倍,她寫此書就是表達自己嚮往自由、和平的時代。

《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天天生活在種着小黃瓜和大倭瓜的小院裏,年年呆在有蝴蝶、螞蚱、蜻蜓的後花園,慈祥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呼蘭河這小城是寂寞、刻板單調沒有色彩的地方,人們天天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死板生活。呼蘭河也是一個善良的地方,吵架了也會和平解決,沒有一絲惡意。蕭紅生活在這樣一個寂寞的環境中,給她心靈上的烙印加深到了很重的程度。

這本書雖然內容零零碎碎,不像是一本小説,但它記錄着蕭紅她童年往事的真實寫照,只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她受到了日本人的限制,她是多麼想回到童年啊!這樣的一本真實的書籍,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呢?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9

在寒假中,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她把我帶到了20世紀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卻寫得如此有趣、獨特。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車伕和馬經常翻進坑裏去,翻進去了之後,車伕爬了出來,而馬就算連滾帶爬也出不來。泥坑還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裏面。他們想到了許多方法,如:拆牆、種樹,卻沒有一個人想到過把坑填平,沒有一個人。真是些愚蠢的人們啊!

在作者童年的後花園裏,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後花園裏剷草,她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着。作者小時候真是幼小而又無知。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寫了人們的無知、愚蠢。蕭紅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那時候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害的舊思想。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的讀後感10

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本書,我體會到了呼蘭河這個地方的有趣和熱鬧,也感受到了作者那難得的温暖!

呼蘭河的趣事有很多,比如:大泥坑事件、跳大神、放河燈、野台子戲、四月十八姑娘廟大會等。最有趣的是那野台子戲,野台子戲是因為豐收或求雨才辦的。因為那個地方接姑娘喚女婿的,在那個地方説媒的很多,所以很熱鬧。

每家都帶着一大批禮物,你送我,我送你,看得看得餓了,聽的餓了,聊得餓了,就在旁邊買些涼粉,糖球、粘糕,反正多得是。

唱台上根本沒人關注,像看的看不着,不想看的到看得着。唱來唱去,也沒幾個人聽懂。大部分人會認為,這樣熱鬧,不聊天那就可惜了。有些鄉下人還在沙灘上紮營了呢!看上去倒挺舒適的,一向無憂無慮的,還吹着清風,真舒服啊!

作者小時候,最喜歡在花園裏玩,跟祖父玩。作者總是跟在祖父後面,祖父幹什麼,她也幹什麼,累了就睡,多輕鬆,多自在啊!成了蕭紅黯淡孤零的童年心理中難得的亮點,是津津樂道的人祖小間的交流。現在我才發現,原先愛有多可貴。

可是,誰也沒想到蕭紅是虛假的背景裏成長的,只有那六七十歲的祖父給過她温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eyo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