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

《變形記》主要描寫了高爾因為內心壓抑變異的故事,顯示了不如意的人生命運的可怕。以下《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800字》由讀後感網中外名著讀後感頻道為您提供,希望對您寫讀後感有所幫助!

奧地利卡夫卡的很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説,故事情節十分離奇: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然而在一天早上,大概是由於受生活重擔和職業的習慣勢力的壓迫,他竟然從人變成了一隻顧大的甲蟲。自己和家人的一翻驚慌後,家人開始明顯地對他冷淡,幾乎不予理睬,不予關照。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為由,根本不願費力養這個不能掙錢還給家裏帶來不少麻煩的"怪物"。後來這個"甲蟲"終於在虛弱和絕望中死去了。死後,家人竟"奇蹟般"地很快就恢復過來——或者説他們乾脆就沒有一絲傷心之情,反之,他們都感到了卸去重擔般的解脱,儘管他們心裏十分清楚這隻曾經開口叫過他們的甲蟲就是格里高爾,這個不幸的家庭中終於又再次充滿了陽光,老兩口看着格里高爾那心情愈發愉快的美麗的妹妹,心滿意足地想該給女兒找個好女婿啦……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脱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為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脱不了。災難不是命中註定的其實更為可怕。當然幸運地逃脱災難又是命運不可捉摸的另一方面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説,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着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2

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説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説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為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為為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為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眾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3

這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以前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到達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理解。習慣了就好。到那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期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狀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最後,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最後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樣!但是,他又對以前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此刻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能夠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先的模樣。也許,比原先還要完美,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但是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先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但是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4

《變形記》是奧地利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品。 它真實地寫出了在工業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際上他探討的是人類的生存問題。

格里高爾 是《變形記》的主人公。《變形記》主要講的是人的異化現象。

《變形記》中充滿了醜和荒誕。醜和是對人性的背離,體現了對人的本質的否定形式。

格里高爾,他是一個旅行推銷員。他整天在外奔波,安排火車,找旅館和不定時的飲食,讓他自己苦不堪言。而且他為了養家餬口,他要忍受沒有任何樂趣的工作,他的工作還要時常受到監視,工作的環境處於一種緊張的對立狀態中。在這裏,享受不到人作為天地之間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卻不能享受生命的一種快樂和自由,失去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權利:尊嚴。在他的世界裏,沒有領導對下屬的尊重,沒有温情,有的只是工作的業績。在他的世界裏,也沒有下屬的一種使命感,只是僱傭關係,而且冷冰冰。這是對人性的背離。

格里高爾一夜起來,發現自己成為了一隻甲蟲。他原來是家裏的頂樑柱,家庭的主要的經濟來源是他。當格里高爾還能為這個家掙錢,他得到了整個家人的愛戴。但是當他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的時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拒絕。他的父母、妹妹,他的親人就是以物質利益來衡量他。這就是體現了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繫考的是金錢和物質這些東西。一個家庭的成員關係的維繫是靠的血緣和親情,在這裏,人倫早已不存在了。

他的母親在見到變成甲蟲的他時是癱倒在地,他的父親對他很粗暴,是最終用蘋果砸傷了他,使他最終受傷而喪了命。但是可能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是全家的人的冷漠最終殺死了他。

文章中還提到了格里高爾的父親在他變成甲蟲之後,因為要維繫生活 ,所以出去工作了。格里高爾發現以前的父親是那麼衰老,成天躺在椅子裏,連格里高爾出差也只微微地擺擺手,似乎連説話的氣力也沒有。全家散步時,父親總是走得慢極了,簡直像在爬,不得不讓母親與格里高爾扶着,才能勉強走一段。可現在的父親卻穿着筆挺的制服,直挺挺地站着,花白的頭髮一絲不亂,目光炯炯,從中透着英氣。這樣的描寫也是違背常理的。它同樣體現了荒誕和醜。這違背了生活的常理。一般來説,古人有講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一個老年人卻不能頤養天年,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商界拼殺。這本身就是荒誕的。是對人性的一種背離。

格里高爾最終在全家人的冷漠中死了,是他的心死了。但是全家人離家乘車又去旅遊了。他們計劃搬個新家,而且薩姆沙和太太注意到了女兒已經出落成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了。他們一致以為,是到找女婿的時候了。這似乎是對他們美好前景的一種預示。其實拿他們對待格里高爾就知道了他的妹妹的擇偶標準一定是以經濟利益為第一位的,來選擇夫婿的。因為物質利益決定了這個家庭乃至社會的一切標準。

這是荒誕的。因為醜進入到藝術領域的醜,側重表現對象的殘缺、畸形、破壞、邪惡、虛假等特徵。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只剩下了物質和利益,沒有温情,沒有作為一個人所有的價值。人變成了甲蟲,就充分的顯示了一種荒誕,用一種不合理來詮釋一種合理。正是在工業之下,人成為了物的奴隸,喪失了人的本體性。海德格爾説: 人詩意的棲居 ,而人轉化成了物的奴隸,物質成為我們衡量人跟人之間關係的唯一標準。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但是人應該還可以有他的作為生命存在的意義。如何成為一個人,做怎樣的人。卡夫卡用一種冷漠的眼,用一種孤獨,和悲傷寫出了人類生存的困惑。他的作品中主人公是善良的。格里高爾用他的善良、真誠來對待他的家人,但是家人用冷漠和物質將他殺死了。是他們最終摧殘了他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希望,沒有温情,沒有一種愛,讓人可以來和這個冷漠的世界來對抗。是的,每個人是孤獨的,是需要物質生存的,但是如果最後只剩下了物質利益,那麼人類的存在及失去他的意義。卡夫卡在尋找着他的出路,為人類尋找一種出路,尋找一種可以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一種方法。

也許有一天,我們人類在這種異化之下,變成了一種別的什麼生物 ,也許是機器,也許是類似甲蟲之類,沒有辦法進行一種詩意生活。荒誕有其合理性。也許我們再不進行人類的思索,我們就進入到了一種可怕的輪迴之中。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5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説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説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6

卡夫卡在《變形記》裏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惟一經濟來源,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愛他。結果他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並且格里高爾也因為這一奇怪的遭遇,經歷了家人從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的現實,雖然他的母親和妹妹都試圖用剩餘的一絲對他的愛來照顧他,但是還是被他那可怕的樣子所疏遠,而他父親更是對他深惡痛絕,屢次攻擊他,傷害他,並在最終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許格里高爾的離去對他來説是一件好事,否則,生活在這個被異化了的世界,留給他的也只會是無盡的寂寞與孤獨,被社會壓的喘不過氣的他,在這個恐怖的社會只會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許你會説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荒誕,但是荒誕的背後是社會的現實,現在,人們都被物質世界衝昏了頭腦,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地破壞我們的世界,沙塵暴的侵襲,荒漠化的逐漸擴大,濫砍濫伐,毀林開荒,人類正用自己的行動一次又一次的將這種卡夫卡式的無奈、痛苦、憂鬱延續,這種感覺並沒有因為文明的日趨完善,反而愈加嚴重。

我們應該感謝卡夫卡,他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要是這種對利益的追逐在這樣擴張下去,或許故事真的有可能變成現實,這樣,我們的家園會變成什麼樣子,醒悟吧,人們,讓我們重新呼喚我們的精神世界,人與自然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能夠可持續發展。希望卡夫卡的《變形記》可以呼喚起我們的心靈,喚起我們的良知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7

格雷戈爾,一個擔任着重要職位的公司職員,在家裏也有着維持家庭生活的作用,沒了他,家裏就沒有一個能掙錢的人格雷戈爾的妹妹,才十七歲,不需要指望她幹活掙錢維持家庭生活、格雷戈爾的爸爸,幾年之前就破產了,五年沒工作了,估計自信心也沒了、格雷戈爾的媽媽,更不用説,繞着房子坐一圈都喘氣。

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一天剛剛醒來時卻意外的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令人噁心的蟲子!他百般嘗試的從牀上下來,可剛一下來就撞傷在了牀腿上。這隻可憐的蟲子的慘遇估計誰也無法料到。

從此以來,沒人願意再看見他,除了好心的妹妹,給他送來吃的,天天關心着他。格雷戈爾的爸爸媽媽從此一見到他這隻噁心人的蟲子就會昏過去,而家裏的生活一天一天的不富裕了,只剩下五年前格雷戈爾父親的公司倒閉時營救出來的財產了,廚工和女傭也先後被辭退了,格雷戈爾漸漸成為了被人驅趕的對象,而他感到別人就想要踩扁了他似的。

而行動也始終控制着他,他不能走得太遠。一系列的不好的情緒困擾他,最後,可憐的格雷戈爾在凌晨三點呼出了最後一口氣。

唉,可憐的格雷戈爾,一個相當受別人歡迎的人,變成了一隻可憐的蟲子,誰都不能想象他自己該是多麼無奈,漸漸地被人疏遠,被大家所驅逐,所厭惡。許多人所厭惡的格雷戈爾是多麼可憐啊!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8

早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卡夫卡的《騎桶者》,在那篇課文中我初次體會到了卡夫卡的魅力。在大學裏我又閲讀了卡夫卡寫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較而言,後者要難懂許多,但是通過這兩部作品的閲讀我也更加喜歡上了卡夫卡的寫作風格。這次大學語文需要我們賞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賞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變形記》,相比於《城堡》的讓人找不到頭緒的情節來説,《變形記》顯然更能讓我讀懂。《變形記》講的是一個年輕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變成了大金龜後發生的事。格里高爾變成了金龜後,母親一看他就會發哮喘病,父親一直都很憎惡變成金龜後的格里高爾,試圖把他弄死。只有那個妹妹在起初的時候還對他很好,給他打掃房間,給他準備他喜歡吃的食物,為他搬掉房間裏面的傢俱讓他有更多的空間活動。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妹妹對他也變得冷淡了,到最後妹妹變成了最憎惡他的一個人,他們都想把格里高爾這個累贅弄走,這樣才能使生活變得正常。最後格里高爾在自責中死去了,家人們得知了消息並沒有表現是什麼難過或者惋惜的心情,他們辭退了那個女傭,避而不談格里高爾的事,準備去旅行一趟,然後回來開始新的生活。

讀完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為格里高爾感到不平和同情。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商店破產後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來源。他任勞任怨,不管那個推銷員的工作多麼辛苦他都不會對家人們抱怨些什麼。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時他就會特別高興。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歡小提琴,還曾經祕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樂學院去進修。但是這個願望還沒有完成他就突然間變成了一隻金龜。在變成金龜之後,父親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蘋果砸他,導致他的背上一直嵌着一個蘋果,這可能也是導致格里高爾最後死去的原因之一。但是格里高爾並沒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親,他還是喜歡去看看他的父親在做的那些什麼一直維持的習慣。在他們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他也擔心他們該怎麼度過。而母親在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金龜之後一直都很害怕,不敢去看他,在整個故事中她並沒有多惡意的傷害格里高爾,但是最後對於格里高爾的死也沒有產生多麼大的反應。我們試着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兒子死去了那會是怎樣的情景。但是呢,在這裏的那位母親明顯對於自己的兒子已經在意識上拋棄了,這也是格里高爾可悲的地方,連最該疼愛自己的母親都不管他的死活了。在變成金龜的那段日子裏,格里高爾唯一欣慰的是有個妹妹並太不在意自己的變化,為他打掃房間,為他準備食物。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妹妹也變得失去耐心了,最後她居然強烈的要求把那隻金龜弄走。那個格里高爾一直認為是一個好妹妹的,他努力想幫她完成夢想的妹妹,最後居然也放棄了他,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有誰還能支撐着活下去。而更加可悲的是格里高爾在這種情況下還為他們着想,自己需要馬上離開這個家,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生活。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幾個人物之間所要表達的含義。格里高爾在變成甲蟲後遭到的待遇不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冷漠,人與人之間所存在的關係由無私的親情最後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你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那你就必須離開,不管你是我的哥哥還是我的兒子。在格里高爾死後,一家人解脱的樣子就讓我反感。在生前,格里高爾拼命地為這個家奮鬥,但是他遭到變故後,他的家人是怎麼對待他的呢?這種落差,這種冷漠加於他的身上,試想誰都不能承受的。格里高爾在接受命運的同時也不時地表現出自己的孤獨和無奈。在大家都欣賞妹妹的小提琴演奏時,他只能小心翼翼的爬過去,他也想看她的表演,但是父親憎惡他,母親怕他,他當時是抱着多麼矛盾和忐忑的心情慢慢的悄悄的爬過去的呀!在最後大家都拋棄他了,之前那唯一令人欣慰的妹妹也變成了催命的巫婆,利益關係難以維持了,馬上顯現出來的就是那最真實最冷酷的真相。

在閲讀這部作品時不禁讓我想到卡夫卡的生平,他曾經三次訂婚,但是卻終身未娶。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有這個——害怕親人之間相互親熱的表層之下藏着的卻是一顆相互利用的心,這結果的確會讓他十分心寒。而文章中的父親角色似乎就象徵他的父親,在現實生活中卡夫卡的父親脾氣暴躁,對自己的不關心但是喜歡限制他的生活。我們似乎可以把《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想象成卡夫卡自己,他在生活中受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的壓力都從格里高爾這個人物中表現出來了,其中流露的無奈、痛苦、憂鬱正是人類文明中無法抹去的污垢。

在故事的結尾格里高爾帶着自責和絕望死了,但是這死至少對他來説是一件好事,他是善良的。也正是他的善良更加反映了他的家人們可憎的嘴臉。這樣的設計也更引得我們讀者能對人性進行更深刻的的思考和反思。作文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9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條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卡夫卡變形記讀後感10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為一隻巨大的甲蟲,變形之後,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麼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後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説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着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着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慾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後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願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後,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裏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着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願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着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過於誇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或許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裏。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複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遊刃有餘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綁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感觸好大,心裏好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e3n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