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3篇

閲讀,是人生的引導,幫我們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閲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一

讀完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我不禁感慨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不僅使我瞭解當時的歷史,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裏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複的人物: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曹操……在我的印象中,諸葛亮當仁不讓地戴上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聰明機智”等光環。是啊,他借東風、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妙設空城計……這些事情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可是,他最終還是“命殞五丈原”。不知是天妒還是人妒,曹操手下軍師、奇才郭嘉去世。他生平為曹操想出了無數計策,甚至在死前都預料到將發生赤壁大戰,且曹操將慘敗,結果真的靈驗了。

東吳的周瑜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年僅24歲就率軍破曹。可惜他心胸狹小,千方百計地謀害比自己有才幹的諸葛亮都沒成功,反而憋了一肚子氣,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聲中英年早逝。關羽是書中一位重要人物,他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放曹操,重義輕財,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水淹七軍,但卻死在自己的驕傲下。描寫曹操有一句話“在和平時,他是治國能臣;但到了亂世,他就是一個大奸臣。”從刺殺董卓的角度看,曹操十分大膽;而從煮酒論英雄的角度來看,他又十分大度。

《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比如要聽從有用的勸告,不能讓火燒連營的悲劇重演。做人的心胸要寬廣,否則就會像周瑜那樣鬱悶而死。

這本《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儘管內容有所虛構,但仍值得好好品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二

在我年幼時,就已在父親的引導下領略過《三國演義》了,《三國演義》帶給我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使我從小就對馳騁沙場的英雄有獨特的迷戀。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説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説,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當時獨特的歷史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幾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羅貫中身處明朝,卻將那個紛爭的年代刻畫得如此逼真。經有關學者驗證,《三國演義》中共出現了1230個人物,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羽,關雲長。

關羽(162—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他的忠義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沒有之一)。而他的勇氣、膽識、武藝都是十分高超的。我還記得他被曹軍俘虜,但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掛念着劉備。後得知了劉備的去向,便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將嫂夫人帶回劉備身邊。而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他“義”的體現。

《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精神的享受。

《三國演義》讀後感三

我利用這兩天考完試的時間,來看完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看完後,真是受益匪淺啊!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到西普武帝約一百年間發生的事件,中間着重描述歷時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以三個統治集團互相間的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揭露了封建時期的殘暴罪行,寄託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表現了羣眾所理想的重義守信、平等互助的人與人的關係。

在吳、魏、蜀三國,我最喜歡的是蜀國,因為蜀國的君主劉備和他那五虎上將以及孔明都很重情義。他們都各有各的長處,比如:劉備宅心仁厚,惜賢愛士,“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關羽義重如山,武勇剛強……他們這些優點也可以讓我從中認識了不少道理,特別是那關羽的“忠義”使我明白了什麼比金錢還重……

有一次,關羽被曹操迫降,關羽無賴之下向曹操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一個就是知道劉備的去向就立刻走。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正在袁紹的營帳中,就立刻向袁紹的營去。走的時候卻忘向曹操領取通行令,所以到了東嶺關,守將要查看通行令的時候,只好把他殺了。就這樣,關羽過五關殺六將,終於殺到了袁紹的營了,找到劉備大哥。

看,關羽就怕耽誤了行程,所以才冒着生命危險闖的,這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回到他的大哥——劉備身邊。這一切的一切,簡直比親兄弟還要親……我頓開矛塞,原來比金錢還要重的東西是那忠義啊!

《三國演義》將永遠陪伴着我踏向茫茫的人生之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dgg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