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通用13篇)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通用13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通用1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通用13篇)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1

有時候,一首詩賦亦能感悟歲月滄桑,一篇文章,恰似度過匆匆一生。驚天駭事會引發世界的震撼,一件小事,卻也讓人歎為觀止。莫懷戚先生的《散步》便是如此。

初讀短文,並無什麼驚歎之處,它好像就是一件小事,一篇並不出彩的文章,可當你再品一遍,卻似發現了新大陸一般,竟從幾個不起眼的字品出了“我”的責任,於是深深陶醉於此,越看越震撼,越看越不可思議,僅僅散步一件小事,卻體會了中華尊老愛幼的美德。它好似一盞燈,照亮了世界每個角落。所以説,讀書如品茶,品得越久,韻味越濃。

大詞小用,是這篇文章的風格;以小見大,是這篇文章的手法;尊老愛幼,是這篇文章的哲理。或許我們不該只停留於表面,只是看着文章,我們更應該去付之行動,去做、去認真地做,將中華悠久的美德傳承接力,傳下去。它不是形式,是行動!

想想父母,想想孩童,父母是過去,孩童是未來,你我是現在。回報父母,是你的本分,照顧孩童,是你的責任;只有二者兼行,這個家庭,民族乃至國家才會進步,才會復興。肩上擔的是責任,心之所向是光芒,每一次對父母的回報都是你前行的力量,不要等來不及的時候後悔!

寥寥幾字,一段故事,一種人生

丁澤林同學的一句話:來日方長,我希望用我的愛,守住那份乾淨的熱愛與美好!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2

莫懷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寫的是散步,這樣一件小事,作者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親情。所以説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着濃濃的親情,真切感人的關愛,可見生活中時刻彰顯愛。可以説,閲讀這篇文章,讓人在對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禮。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説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説:“走大路”。然而,出於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説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麼和睦。

是啊!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重視人倫道德、講究家庭和睦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與親和力的具體體現,中國古代就有“卧冰求鯉”的故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做人的準則。

想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對母親是多麼孝順,而我呢?我母親40多歲,現在咳嗽咳了很久了,一直吃藥沒有效果,而且母親早出晚歸,原本光滑細膩的手變得粗糙無比,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家。每一次趕集,對於我想要的東西,不管是什麼,母親都會盡量滿足我,只是,這一次母親沒有滿足我的要求,因為失望,因為賭氣,我一連幾天都躲在屋子裏,當母親累倒時我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敬老愛老的美德是黑夜裏的一盞燈,是寒冬裏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因為生活中愛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身邊時刻彰顯愛,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愛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讓我們的家永遠洋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讓生活中時刻彰顯愛!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3

祖孫三代在風景如畫的秋色裏悠閒漫步,作者的母親説要走平坦順暢的大路,而作者的兒子卻喜歡趣味十足的羊腸小路,作者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難以抉擇,不過想想稚嫩的孩子還小,所以陪伴他的時間還有很久很久,而母親已經是年邁體弱的耄耋老人了,所以作者還是決定聽從母親的建議,好讓老人家可以在平平穩穩的大道上欣賞沿途的美景。

這就是《散步》所描繪的一個温馨場景,而就是在這個稀鬆平常的日常生活情境中,一家人和和睦睦、互相體諒、和和美美的真摯情感很是讓人感動,尤其是作者那孝順體諒的良好美德更是讓人覺得啟示多多、反思多多。

學完這篇感動人心的散文後我心中也很感慨,我想做人一定要有擔當、有責任,就像文中的作者一樣,身為人子他對母親充滿了關懷、敬重、體諒、孝順之情,身為人父他也承擔了引導孩子、教育孩子、啟示孩子、關愛孩子、陪伴孩子的重擔,身為人夫他更是盡到了分擔家庭重任,維護家庭和睦的本心和本分,所以不得不説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再者,人生其實就是一條漫長的征程,在這條風雨兼程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分岔路口,而一旦出現了需要做抉擇的場景,那我們就必須仔細的考慮、認真的思考,不然一旦走錯了路那就會有無盡的後悔和遺憾。而相對的,只要我們可以做出最明智、最正確、最合理、最合情的選擇,那麼前路就會變得坦坦蕩蕩、平平順順不説,偶爾我們還會看到彩虹漫天、鮮花遍佈的美麗風景。

總之,生而為人就要學會承擔責任,學會付出心血,學會關愛感恩,更要學會為人處世,只有真正做到了會辦事,會做人之後,我們才會體會到最真摯的幸福和最誠摯的感動。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4

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散步。

天氣很好。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濃有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裏的冬水咕咕地吐着泡泡。

在這充滿活力的春光中,兩對母子邊走邊聊,臉上滿是笑意。

看着書上的文字,看着書上的插圖,我覺得天空彷彿為他們而藍;花朵彷彿為他們而開;小路彷彿為他們而延伸……一切富有生機的東西彷彿都在為他們歌唱——哦!春光中兩對幸福的母子。

後來母親説要走大路,大路平順。但我的兒子説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因為他們一向都習慣聽從於我。我認為自己陪伴在兒子身邊的機會還有很多,所以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摸了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説要走小路。她説那兒風景好,如果有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揹她。她説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我還是依了她。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慢慢地往前走。到了難走的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們走得很仔細,似乎我倆背上加起來的,就是整個世界。

我愛母親,愛兒子,也愛妻子;母親愛兒子,愛孫子,也愛媳婦;妻子愛我,愛母親,也愛兒子。我們一家人相互關愛。

我拿定主意走大路是愛;母親摸着孫兒的腦瓜變了主意是愛;我揹着母親走是愛;妻子揹着兒子走是愛。

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甚至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隱藏着愛。

愛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就知道愛在哪裏。愛是偉大的,愛又是最平凡的。愛是轟轟烈烈的,但也是最最平淡的。

一家人一塊兒散步,一塊兒談天説笑,誰能説這不是愛?

奇奇是個六年級學生,他覺得媽媽特會嘮叨。雖然奇奇對媽媽的嘮叨已經習慣了,不過在他看來,這嘮叨聲還是夠煩的,所以當得知媽媽要出遠門去工作,奇奇暗自高興。可過了沒幾天,奇奇覺得更煩了。屋子裏沒了媽媽的嘮叨聲,奇奇是那麼地不自在。他感到寂寞、無助。

奇奇這才明白,媽媽的嘮叨就像生活的鼓點,催促他振作,激勵他奮進。

媽媽對我們的嘮叨,是愛。

兔媽媽和小兔子互相比畫有多愛對方,是愛。

我們幫助同學,尊老愛幼,是愛。

世界上沒有上帝,如果有,那麼我們便是上帝,因為我們有愛。

散步,因為有愛,所以温馨。生活,因為有愛,所以精彩。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5

《散文》這一課描述的是發生在子女三代之間的故事:一家四口人,爸爸、媽媽、兒子以及爸爸的媽媽在野外散步,卻因選擇道路而產生分岐,但奶奶為了孫子,走了孫子的道路,那條路十分趣味,而奶奶無法步行的地方就讓她的兒子揹她。

應對這篇文章,爸爸、媽媽以及我各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就根據這篇文章看出一則很簡單的道理:尊老愛幼。文中的爸爸“尊老”,依着自我的母親,而委屈了自我的兒子;而文中的奶奶則“愛幼”,雖然自我身體已年邁,但為了孫子,選擇了小路,這明顯地體現出人世間的一種愛。

而爸爸根據這篇文章聯想到了自我:爸爸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奶奶,從老家來到南京,而爸爸感到十分慚愧,並沒有做到文中父親那樣總想到母親。爸爸説:“當我和你的奶奶在繁華的都市散步時,我只是快快地走着,而她卻只緊緊跟在我身後,顧不着觀賞在霓虹燈四射的街市,生怕與我走丟。”

最終是我的媽媽,她站在了母親的角度:每個母親都擁有一種偉大的愛,勝過了朋友之間的愛,勝過了丈夫與妻子的愛,勝過了上帝對世間萬物的愛,那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世上每一位母親都會對孩子無私付出,不管身體是否已年邁,思想是否已遲鈍。

我想,這篇文章正是闡述了這種道理,這種人世的親情。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6

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它主要講了作者、妻子、兒子和作者的母親在田野散步。一開始,母親因為身體不好所以不願意出來的,母親此刻老了,並且十分信服兒子的話,就和兒子一齊出來了。沒想到,之後卻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平順的大路,而作者的兒子卻要走趣味的小路,但當作者説要走大路時,母親卻説,還是走小路吧,她走可是去的地方讓兒子揹着她。於是作者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自我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着,好像作者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雖然這是一篇看似平淡的短文,卻讓我從中讀出了愛,是作者對母親的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代替的”“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由此我還想到了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像作者一樣孝敬父母的人。我們學過《許世友四跪慈母》這篇課文。許世友1905年2月28日出生,當他十三歲那年,因為家境貧窮當看到母親賣妹妹時,他為了親人的命運,給母親下跪,請求母親把幺妹留下來。第二跪是:1926年,許世友參加了革命,成了敵人搜捕的主要對象,他們捉不到許世友,就毒打他的母親。他讓母親受到連累,遭到毒打,心中十分難受。第三跪是:許世友看着家裏東西被燒光,僅有兩座草棚,許世友百感交集便跪在了地上。第四跪是:臨別之際,許世友跪在了地下。為了革命事業,他不能留下來照顧受苦受難的母親,心中滿是愧疚和心痛。從中我們能夠看出許世友對母親深厚的感情。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我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7

今晚和兒子一起認真拜讀了莫懷戚的《散步》,文中描寫的情景彷彿身臨其境,腦海裏不斷的出現自己生活中同樣的場景。兩位媽媽各自拉着自己的兒子,手牽手、心連心,漫步在臨街的馬路上,公園的小路上、河水邊、過橋上,母親的步履蹣跚和兒子的歡聲笑語再次浮現在眼前、迴響在耳邊。

全家人一起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生活在如此快節奏的今天,這樣的時間也不是每天都可以擁有的。作為兒女或父母雙重身份的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感受到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深深地體會到人到中年的責任重大。面對社會,要愛崗敬業、不斷學習、自我提升、與時俱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面對家庭,我們上有老,下有小,為兒女要贍養和關愛父母,陪伴他們慢慢變老;為父母要培養和教育我們的孩子真善美,健康快樂的成長,陪伴他慢慢長大。

人到中年多不易,生活瑣事常相伴;回首往事細品味,真情流露親情在。送給奮戰在敬老愛幼、努力工作的中年朋友們。與君共勉!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8

一個人一輩子會認識很多人,也會和很多人在一起散步,因各種緣由、在各種場景。但最值得珍視的,是與家人一起散步的美好。

在中秋佳節,有幸讀到了莫懷戚的散文《散步》,平實的語言,藴含着深厚的感情,更勾起了我無限的思緒。

早上打電話給父母問候,第一次電話響了很久沒有接聽;換了另一個號碼打過去,很快就接上了。聽到電話那頭父親好像在埋怨母親,“你那個新式手機,接電話要用手指劃的,不是摁的,你摁來摁去有啥用啊。”我莫名的一陣傷感。想起媽媽的這個智能手機,我的姐姐幫她買的,都快一年了,還是沒有學會使用。年初父母在杭州和我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我也曾動過教媽媽使用智能手機的念頭,但媽媽總説:“你工作忙,不着急,我笨手笨腳的`,一時半會也學不會。再説真的有事,你爸爸的老人機就很好用。”

父母真的老了!有些事總是覺得今後還有很多的日子可以做,但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從出生以後,父母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來杭州幫我們照顧孩子。在杭州一起生活的這幾年,仔細回想一下,有幾次陪伴父母一起在小區散散步,説説家常話?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愧疚。

今年孩子讀初中開始住校了,恍然間發現,孩子也長大了,慢慢地也要學會獨立生活;終有一天,也會離父母而去了。以前每天放學回家陪伴的日子,也要一去不復返了。

孩子小的時候,我忙於事業,有幾年時間在上海工作,過着雙城記的生活,對家庭投入的時間太少了。總想着以後的日子還長着呢,等事業穩定了,再抽空多陪陪孩子吧。靜夜細思,真的是錯過很多!

“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背上的母親、孩子,彷彿就是整個世界!”讀着這些文字,我想起了孩子小的時候,那還是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和文中一樣,我、母親、妻子、孩子四個人,在公園散步。途徑一條路,中間是由鵝卵石鋪成的高低不平的小徑。母親説:“前面路不平,寶寶不要走,要摔跤的。”妻子把孩子抱過了小徑。沒想到寶寶就地打滾,非要自己走那條鵝卵石小徑。後來無法,只好屈服,把孩子重新抱回去再走一遍,但寶寶依然不肯,嚷嚷着“重新抱回去和剛才不一樣,要回到剛才那樣。”現在回想起來,既是忍俊不禁,又是哭笑不得。

月圓之夜,一遍遍地聽陳百強的老歌《念親恩》:

長夜空虛使我懷舊事,

明月朗相對念母親;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懷念怎不悲莫禁!

長夜空虛枕冷夜半泣,

路遙遠碧海示我心;

父母親愛心柔善像碧月,

常在心裏問何日報。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付出的時候何嘗想着回報。對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世界上最緊要的事。還好,我今天讀到了《散步》;還好,現在去做還來得及!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9

這周我們上課學了一篇《散步》的文章,故事裏流露出來的温馨,讓人印象深刻。

這篇課文講得是: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在田野裏散步,中間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我”決定委屈兒子,走大路,但母親卻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到了一個地方,我蹲下身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背起了兒子,“我”和妻子都走得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起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篇課文我讀出了母親的善解人意;作者的孝敬母親;兒子的懂事聰明;妻子的默默奉獻。

我和媽媽也經常散步,散步能夠讓我們放鬆身心,呼吸呼吸新鮮空氣,還能夠和媽媽聊天,聊聊學校發生的趣事。這樣也能夠加強我和媽媽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媽媽能夠了解我,也能夠讓我瞭解媽媽的心裏面是怎樣想的,散步可謂是“一舉兩得”。

此刻“散步”成了我和媽媽必做的事,從“散步”中收穫到的趣事也很多。和媽媽一齊下樓慢慢地走一走,邊走邊談談新聞等國家大事,這不僅僅放鬆了身心,也學到了知識。

家人不需要我們為他們做的太多,簡簡單單的陪伴就已經很讓他們滿足了。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10

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自己總是喜歡在吃過晚飯後,纏着媽媽和自己一起去散步,而無論媽媽有多忙,她也總是願意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曾經走過的路很短很短,短地一眼就可以望見盡頭,記憶中的場景永遠是自己在前面蹦蹦跳跳,嘰嘰喳喳,説些不着邊際的傻話,身後的媽媽永遠是嘴角溢着温柔寵溺的笑意。

漸漸的,我己長大,有了自己的觀念和空間,心中一下子能裝下許多事。幾次媽媽提出的散步,我都是迫於各種威逼利誘,勉強的陪伴她,有趣的是,現在變成她在一邊嘮叨着身邊的瑣事,我卻一直沉默不語,幾年下來,媽媽似乎已經對“散步”這件事失去了興致,我也樂得輕鬆自在,卻一次又一次,刻意避開晚飯後,她眼底那抹不易察覺的失落。

偶然有一天,看見莫懷威寫的巜散步》,心中突然有了一絲的明悟:媽媽的心很小,小的只能裝得下我一人;媽媽的世界不大,我就是她的整個世界;媽媽的愛太多,再多也只給我這個唯一。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11

散步這個名字起的很平常,但它內容卻是不一樣的。

當讀完這篇課文後。我也在想如果奶奶還在世,那是一件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啊。我的奶奶是個慈祥善良,心思細密的人。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想吃雞蛋,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個雞蛋。奶奶每次都給我煮兩個雞蛋,旁邊笑眯眯地看着我吃。經常會説:“沛涵,多吃點,多吃一個雞蛋,就長高一釐米。”那時我每次都聽奶奶的話,多吃一個雞蛋…慢慢的長大了,雞蛋吃膩了,就再也不吃雞蛋了,想一想都不舒服。

過了幾年,爸爸考到了北京來實習,把我和媽媽也帶了過來。沒過多久,奶奶也跟來了,我問奶奶:“奶奶怎麼來了呀?”“現在我的小妞妞在這兒呀。”她笑眯眯地説。在我的印象裏,奶奶總是笑盈盈的。直到…奶奶因為幹活太多了,累倒了。醫生説病的很嚴重,要住院。經過我們的百般勸説,她終於拋開了經濟問題,答應住院。可沒過多久,放學時間她又出現在幼兒園門口,“您怎麼來了?是奶奶的病好了嗎?”奶奶又是笑盈盈地説:“我的病好了,你爸爸媽媽還要上班,太累了,奶奶總想在放學的時候看到你笑眯眯的,蹦蹦跳跳的出來。”被爸媽發現後,又送回到醫院去。走前還不忘對他們説:“早上記得煮粥喝,別因為時間太急了,忘了做老帶孩子出去吃,對身體沒好處。”

三年前,奶奶實在經不住病魔的襲擊,安詳的走了。那一天,全村的人都來給她送行。

如果在夢中,我會夢到奶奶牽着我的手,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她曾經生活過的村子裏散步。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12

清晨,太陽初升,那圓滾滾的小月亮仍然依依不捨地在空中停留着,明媚的陽光為大地穿上了一件金色的禮服。

我們在山間的道路上散步:我、我的爺爺和奶奶。

原本爺爺和奶奶是在家中休息的,畢竟年齡大了,自然是不願出門的。我説,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鍛鍊鍛鍊,強筋健骨。爺爺和奶奶這才勉強答應。

回想着七年前,也就是我四五歲時,健壯的爺爺和奶奶並肩漫步在路上,中間夾着一個幼小的我。

山間的道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攙扶着爺爺和奶奶,他們的臉上也一直洋溢着快樂的笑容。就這樣,我伴隨着爺爺奶奶緩緩地,慢慢地,悠閒地走着。道路旁兩排整齊的柳樹是高大的,低垂的柳枝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着,這愉悦的温馨感不由得使我想要回憶往事。

“我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我説。“你呀,小時候可搗蛋呢。”爺爺奶奶隨之應答。哈哈!一説起我小時候,那還真是滔滔不絕呢。

不知不覺,已經走到半山腰的小廣場了。我一眼便瞅到了那棵松樹前的一根木棍,我傻傻地把它撿起來要給奶奶做枴杖,奶奶看到我的樣子,咧着嘴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來。儘管奶奶那泛黃的牙齒已所剩無幾,但在燦爛的陽光中,奶奶的笑容依然是美的。

就這樣,我們在廣場的一個小蘑菇亭下閒聊着一些生活中的繁雜瑣事,笑聲驚動了叢林裏的一片鳥兒,鳥兒在空中盤旋着飛長遠方,笑聲依然在林中迴盪。

此時,太陽已升到了頭頂,一個明媚的上午就這樣飛快地度過了,我們迎着耀眼的光芒,向着山下的回家之路走去。

七年級語文散步讀後感13

《散步》這篇文章,它就像是一首扣人心絃的詩,一首感人肺腑的歌,弘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的巨大成就。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懂得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卻描述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就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裏,“我”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每當家庭出現分歧的時候,“我”總是會主動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增進親情。“我”全家要到田野上去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因為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會覺得累。母親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我”勸説母親,正因為體虛,才應該多出去走走。“我”的話飽含着重重温暖,飽含着對母親深切的愛。有利於母親身體的增健,有利於家庭温馨氛圍的營造。母親聽了“我”的話,感覺滿心欣慰,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非常的和諧和幸福。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瀾起伏。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湧起了波瀾。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順,便於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景色優美。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我”認為,母親年邁,餘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越來越少,兒子還小,來日方長,陪伴他的機會還很多。讀後感·於是“我”就聽從母親的建議,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這個決定是非常明智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就在“我”作出走大路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説:“還是走小路吧。”母親疼愛孫兒,瞭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於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願。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説:“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着我。”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他們怕摔傷了自己背上那個最疼愛的人,因此都走得很慢,很穩,很小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qom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