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張曉風初心有感

讀張曉風初心有感

《初心》是台灣女作家張曉風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鬱的時候隨意翻開看看,看着看着一顆沉重的心卻不自禁地輕鬆起來。書中所述一切不過是生活中的瑣事小情,讀起來卻情致盎然。

讀張曉風初心有感

張曉風讚賞那些有"神氣"的小生意人。

她説:"一個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長大人好不好,不在議員先生夠不夠格,而在生意人,特別是小生意人夠不夠神氣。"什麼是"神氣"?我想是一股發自骨子裏的自信從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

香港餐廳門口的一個裁縫,牌子上寫道"貴客交來物件如有任何損失各安天命",張曉風一看這話就説:"中國香港這城可以住,因為有個如此富有禪意的流動洋裁師傅。"是呀看慣了"敬請原諒"的禮貌疏離,"概不負責"的官僚霸道。我品來咂去,只覺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縫紉機"的景象,真覺得這個裁縫師傅是製衣界的掃地僧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區的一家賣豆漿餛飩煎餅果子的小店,點了一杯紫米豆漿。不料店員卻説:"豆漿我們可以送你一杯,但不賣——因為已經是温的了。"我當時和張曉風一樣,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

張曉風的筆下有温婉動人的.情感。

她説"愛一個人,原來就只是在冰箱裏為他留意只蘋果,並且等他歸來。"你看,愛情不是人人可以擁有的麼?前兩天聽歌,聽到"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覺得分外耳熟。突然想起張曉風不是也説:"我們總是聚少離多,如兩岸"嗎?只是那歌聽起來全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憂傷,可張曉風卻説"縱然被河道鑿開,對峙,卻不曾分離。"可見,張曉風理想的愛情是獨立自主且富煙火氣的。

對於親情,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寫道:"他有屬於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場,只能看作一把借來的琴絃,能彈多久,便彈多久,但借來的歲月總是有其歸還期限的。"這話和龍應台的《目送》何其相似,我讀了看着兩個嬌憨的女兒且喜且憂,既盼她們快快長大懂事,又盼她們永遠是依偎在膝下撒嬌的小兒。

"詩是一種情緣,該碰上的時候就會碰上,一花一葉,一蝶一浪,都可以輕啟某一扇神祕的們。"這是張曉風在《嬌女篇》裏寫的一段話。嬌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兒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語在媽媽眼中就是詩呢。這我也有同感,我還記得三歲的女兒指着窗外的大樹説:"冬天來了,樹葉都掉光了,大樹説,沒有了頭髮,我還怎麼做大樹呢?"那一刻我的驚喜真的和文中的張曉風如出一轍。

張曉風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這我不確定。查了她的簡歷也未有結果,但她文中時常流露出對女子的同情卻是實實在在的,比如《鞦韆上的女子》《有些女孩,吟了不該吟的詩》《麗人行》等。只是她的同情和憤慨都不鋒利,卻有看透世事的洞然。

有人説,張曉風的散文"亦秀亦豪""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誠然如此。

她説:"每朵小白花都是白晝的遺民,堅持着前朝的顏色。"

她説:"最精緻最恣縱的聊天應該是讀書。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

她説:"把鹹蛋和清粥並列,自有無限田園佳趣。但如果放它在茄汁明蝦或北京烤鴨旁邊,它立刻變得什麼都不是了,恰如草莽布衣,一入廟堂便生機斫盡。"……

讀完《初心》,我不求能像張曉風一樣妙筆生花,只願能像她一樣從瑣事小情裏享受生活的"種種可愛"……

標籤: 有感 張曉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gg0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