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1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後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説,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其實故事很簡單,書的內容是講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日本少年的大學生活。具體一點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邊。他考進了東京的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歲自殺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們很奇怪的在東京街頭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後面跟着。後來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蹤了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她去了一個靜養院。他之後在學校上戲劇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女同學——綠子。這也是個很奇怪的人,能在鄰居失火的時候在陽台上彈吉他,不過她真的很好。書中還寫到他認識了宿舍院裏另一個有點放蕩同學——永澤。劇情很簡潔,就是這個人一直困擾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並且一直努力讓直子走出陰影中,讀後感《《挪威的森林》讀後感》。在直子療養的時間裏,他一直給直子寫信,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他和綠子也談上了,關係也很好,但是他總是有點不太在意綠子。同時,他還不是和永澤出去“鬼混”。好了,隨着劇情的慢慢發展,他認識了很多朋友身邊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澤的女朋友。他和綠子綠子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同時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發展,不料,直子卻在即將病癒出院的時候自殺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個月。略去細節,最後他去追尋一直對他一往情深的綠子了。故事真的很簡單,讀起來也很流暢,也很感人,特別是直子死後,咱們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頭垢面,寫得太有誠意了。還有之後,主角一直在嘰嘰咕咕:“人不該這麼死的,葬禮太荒涼了。”這讓我想起了《碧奴》裏最後那點,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經死在長城下的時候,就哭啊,從山上哭到山下,從古代哭向未來,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淚下。其實這本書寫得有些漫不經心,但是這漫不經心大有玄機。在這漫不經心中,作者將那筆觸伸進你內心深處,讓你為文中每個人物設身處地,唏噓不已;在這漫不經心中,你看到了文外的我們也已將自己的命運和青春託付其中,反思我們自己的短暫人生;在這漫不經心中,我們身邊那些惱人的事都已經化作塵埃,消失在了東京的雨或風中。村上春樹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這是一本帶有私人性質的小説。”這是在暗示作者也有主角般的經歷吧。書中作者借渡邊之口,談了些對其他文學作品的看法,很獨到,很有趣。這男主角——渡邊,很有魅力,讓無數女讀者心嚮往之,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樹對人心理的把握能力。書的旁支內容裏還提到了許多東西,其實讀後感,是沒法完全展現原著的魅力的。就寫這麼多了。哎,我有多久沒看書了,有多久沒寫字了。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2

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説《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於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可能是習慣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的去敍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於xx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説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説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的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衝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着憂鬱、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觸和近於病態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於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的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的把愛的程度描寫成象在春天的絨綠裏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於性的態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藉以消遣,甚至近於病態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於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脱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別於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於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終於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的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現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3

每天看兩章,看完了,每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人物特性。木月健談,善於活躍氣氛,僅僅是和直子以及渡邊君一起時會這樣,對於社會,學校領導則判落兩人,有些逃避社會。

直子知性女孩,柔美善良,嫻靜,她是喜歡木月,但對於渡邊君的情感一直很矛盾,同時也讓渡邊君矛盾,她姐姐以及木月的去世也給了她很大的打擊,覺得她最後的自殺有為自己的病考慮同時何不曾也是為渡邊君考慮,希望渡邊不要因為自己而在繼續受困擾,去敢於追逐自己的幸福。

敢死隊是一天線,一直成為渡邊和直子,綠子茶餘飯後的笑談,生活的潤滑劑,不知道他離開後會怎樣。

永澤留戀於風月場所,健談有才,同時也是重情重義,學習能力強,和渡邊君合的來,面對初美這麼好的女孩,而且也是知道他的風流之事依然選擇愛他,但永澤也是覺得初美對他太好反而不願辜負她,依然做讓初美不開心的事以及説不開心的話,放蕩不羈依然是他的喜愛。

玲子,音樂才女,彈得一手好吉他,年輕時有些偏激,對於是非正惡的判斷不夠堅決與果斷以至釀成大錯,她的丈夫當時其實是愛他的,出事後一味只想到自己,並沒有為丈夫考慮,並非完全無辜,而他的丈夫可以有更好的辦法。中年玲子是知性,善解人意,如同知心大姐般,和渡邊暢所欲言。

初美,賢惠,嫻靜,寬容大量,渡邊説初次見到初美,初美能給人一種心性的力量,自然而藍,讓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初美沒等到和渡邊的三年之約,永澤也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後來初美嫁與他人,不久割腕自殺。

綠子,和直子相反的性格,活潑開朗,敢愛敢恨的,對於細節敏感,有段時間和渡邊沒見,換了個髮型,和渡邊見面時發現渡邊在想其他事,同時沒注意她頭髮,綠子心想渡邊能誇她頭髮可愛,之後不管如何心不在焉也依然會原諒,一氣之下綠子離開,哭了好久,綠子和渡邊那段時間陷入冷戰,讓渡邊找的好苦一句話總結:綠子在意的人卻沒能在意她在意的地方。所以看到那部分,我表示學到了學到了有些細節還是需要在意的。

渡邊安靜,隨遇而安,對於別人的看法沒啥好在意的,活得灑脱自由,博覽羣書,交友不輕易交,一旦交了那就是用心去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那種有個性,同時也能掏心的朋友。同時渡邊也是個矛盾的人,對於直子和綠子完全不同的性格到底會喜歡哪個,不論是哪種性格,感覺對了,確認過眼神,和你在一起是放鬆歡樂,無拘無束,隨性灑脱的,那麼那個就是你要找的人,她能讓你淺笑安然,你也能讓她淺笑安然像個小孩,這遍為你真正要找的人。

第一次看,大多為自我想法,人物刻畫給我的感覺是怎樣就是怎樣,多讀幾遍對於人物性格的感受會更豐滿,感受也會更深刻,裏面人物的情情愛愛是純粹的,是有血有肉,圍繞着戀開始,正因為有了戀,也就有了愛,是水到渠成的那種純粹的愛。我在一本正經的胡説八道

挪威的森林4

作品以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為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逐漸相戀,不料二人同牀後,直子因無法擺脱愧疚的心魔而輟學,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讀本書,便有強烈的共鳴。村上的人生態度把玩孤獨與無奈在我看來又是多麼的不羈與隨性。在繁蕪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看清自己才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就像最終孤身一人的渡邊一樣,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綠子與直子應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等等,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脱,最終自殺;而綠子可謂是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為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綠子的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渡邊也自知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的墮落下去,不斷為空虛折磨。

綠子很幸運的擁有了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作品為何會取名為“挪威的森林”?這讓我沉思許久。傳説,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會讓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得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於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説的謊話卻多了;每個人的心都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社會帶給我們的轉變有時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歲時死了,以死來作為迴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後,就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了,也選擇一死了之。實際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對於我們,也許都會像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他的內心仍是痛苦的,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強迫自己完成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總的看來,《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濃重的思想藴含的,現在的我也許因為年輕並不能完全體會作者的思想。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很多想法肯定還會發生不少的轉變。但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對這些蜕變,勇敢的完成蜕變,並能在蜕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5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譯者導語部分寫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與寂寞,孤獨有關的,他不是注重描寫寂寞,不注重營造寂寞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把玩,體味寂寞,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愛情的寂寞。而我自己在一書中除了體會到人生的無奈與生命中生與死的傳遞,男與女的關係等一些新的體會。

文中的渡邊君是一個萬分糾結的人物,處於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們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則是青梅竹馬。木月在17歲的時候就自殺死了,木月的死對渡邊君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同樣直子也是。直子的確忘不了木月,但是對渡邊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後兩年,直子和渡邊在東京讀大學相遇,順其自然的相戀,爾後直子20歲生日之時多年以來的種種經歷終於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療養院。期間渡邊君又遇到了好多個女孩子,其中小林綠子對他的影響最大,一邊是直子,一邊是綠子,渡邊君萬分糾結。期間渡邊君去療養院看過直子兩次,認識了直子在療養院的閨蜜玲子。

最終直子在自己21歲生日的時候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渡邊君在這個消息的打擊下變得厭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綠子也因為渡邊君對直子念念不忘最終離開了直子。故事以渡邊君最終孑然一身告終。他的大學同學永澤因為理想玩弄感情,拋棄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特別的氣質,説不上漂亮,但是總能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温暖)隨着永澤當了外交官去了德國,初美和別人結婚了(兩年後割腕自殺於自己家的浴室)永澤只是表示:自己丟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正因如此渡邊與永澤就此絕交。永澤這個人是非常鐵石心腸的,非常倔強的。

書中與渡邊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者自殺,或者找尋自己的理想,拋棄一切,或者有着種種的不幸。本書讓我知道男女之間的的確確可以存在純潔的友誼的,或許兩個人相互瞭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認為對方是自己對的人的時候,在確定關係的一瞬間少了一些愛情的衝動,這樣的愛,愛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愛了。由性產生的愛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許會為了對女人的一句承諾而放棄自己的愛情,但是女人仍舊不敢接受,這樣兩個人一輩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或是過客,或是知己,或是伯樂,但是不能保證某一天他或她不會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這裏不是指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

書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平常相處都表現得十分正常,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我所稱之為:心靈築巢。每個人都把自己用謊言或者別的什麼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絕不會對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實情感,也就是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6

看完《挪威的森林》,突然感到很悲傷。書裏那些畫面已經變得不清晰了,只有一種強烈的壓縮感,持續在心底作祟,有一種想喊喊不出,想忘忘不掉的抑鬱。或許,這就是青春,是年少時所要經歷的一切成長。

我不會用專業的術語點評一本書的好壞,卻能清楚的感知到心底的一些東西。在我看來,讀完一本故事,哪怕脈絡是不清晰的,但是隻要能留下一點感悟,就能被視為一本不錯的書籍。《挪威的森林》就是如此。書中一些對白,看似那麼平凡,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年輕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其實我們已經開始明白生活的真諦,懂得生活的無奈,但我們都只能用最平凡的話語説出來。而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當我們慢慢開始成長,慢慢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我們會用最稚嫩最原始的語言來表達對思想衝擊的領悟。文中説,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卑鄙的怯夫才會做的事情。文中還説,死不是生的對峙,而是他的一部分。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讀起這樣的句子,心底總是止不住地為青春所遺憾。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一本小説,便是百態人生。我不能完全理解自殺的直子,卻懂得了她是那般的追求完美;我不能接受綠子的多疑敏感,卻發現了她的堅強隱忍;永澤無疑會成為少有的人才吧,但他為此也失去了真誠的快樂,他需要時刻偽裝自己,做應該做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初美是那般的單純美好,她總是希望用自己最無瑕的心靈淨化所有的迷惘……一個一個鮮明的人物突顯着,讓我讀故事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想到身邊的朋友。或許,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類似的周遭。於是,閲讀不僅僅使我們體驗別人的人生,更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回顧。在這種回顧中,我們能更加清晰地瞭解朋友的內心,也更加了解自己。這種歲月的積澱,又是今後生活最好的參本。

小説的最後,主角依舊迷茫着,他不知自己身在何方。這就是青春,我們折騰過,笑過,哭過,荒唐過,堅強過,奮鬥過……而後卻發現自己依舊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轉向。生命必經的階段,青春所有的感悟,凝聚在一瞬間,然後剎那爆發。一個選擇,便引領了未來所有的生活。往往,青春被貼上了炫美的標籤:十六歲花季,十七歲雨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而實際上,我們不僅要享受陽光,更要接受風雨的洗禮;我們不僅在接受着關愛,也在承受着質疑;我們能遠遠看到那一片綠洲,卻找不到通往幸福的路。我們一邊迷茫,一邊掙扎,一邊勇敢,一邊前行。

所以説,青春是隔着一臂加一米的雞腿——差一點點,就夠得到幸福了。為了這一點點,我們只能不斷向前,付出整整一個青春的時間。而後,我們笑着説,這就是青春的意義。至少,我們吃到了雞腿,不是嗎?

挪威的森林7

讀完《挪威的森林》已經是好幾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後,我狠狠的玩了快一個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間天性實在壓抑太久,還是什麼別的原因,我發現我似乎已經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個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需要幹。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來讀完的第一本書,一直想寫些什麼,卻又無從下手,這本書就這樣在微信讀書的書架上待了好幾天,這種沒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無法閲讀其他書籍。於是我決計非得寫些什麼不可。

寫什麼都行。

村上雖然名聲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還是在兩年前的一節選修課上。

那是名為“貫通日本”的選修課,一個清秀的男生在台上做一個發表,主題就是村上春樹,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裏的一段話:

“春天的原野裏,你一個人正走着,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説“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嗎?”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着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這段話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特別美,可是那個男生提到它的時候,眼睛裏卻分明在發着光,這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我最近的狀態,如果朋友問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無聊賴”,可是村上卻可以説出“若問自己現在所做何事,將來意欲何為,我都如墜霧中”。可不就是“如墜霧中”嘛,我卻形容不來。

還有説到累,我頂多説一句“累成狗了”“累癱了”,可是村上卻説“只是現在我有點累,就像淋過一場大雨的猴子似的`”,多麼形象啊!我簡直愛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時候,我覺得我是有些像渡邊的,尤其是渡邊君説自己“幹什麼都可以”“怎樣都好”的時候。綠子曾經形容過渡邊“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的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永澤説渡邊總是有個地方保持清醒,並且有一種飢渴感。

這些地方,我都和渡邊很像。

有一次渡邊君和綠子見面,渡邊説“噢。”綠子問“噢”到底是什麼意思,渡邊説“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時候我簡直醍醐灌頂,想想自己經常説“嗯”,然後被別人追問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後,我總算知道該怎麼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無法表達罷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聽《挪威的森林》的時候,曾説“也不知為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裏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這段話真的讓我很動容,反覆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學有一種特有的基調,我雖然無法形容,卻總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東西講的很亂,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還有一個星期就過年了,我也該從泥沼裏爬出來,為了某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挪威的森林8

讀罷此書,感觸最深的便是渡邊的那一句:我説自己心中彷彿有個硬殼,極少有人能打破它、闖進來,所以也無法順順當當地談戀愛。書中的愛情散發着淡淡的哀傷,真實與虛幻的交織中滿布現實的影子,不知痴迷了多少人。

誠然,小説的情節是平平的,筆調是緩緩的,語氣是淡淡的,始終擺脱不了情情愛愛。但現實中的生活小説以一個個片斷相連接,但並不使人覺得雜亂無章,許許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斷一一在眼前掠過,喚起熟悉、親切的氣氛,讓人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

當渡邊和直子一同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羣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長的創痛隱隱浮現,身旁洶湧而過的車流和喧鬧的市聲帶着城市的氣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羣構成了空曠又擁擠的環境,都市人焦灼、空虛的內心世界,迷亂、脆弱的生存狀態,在作者舉重若輕的敍述背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在直子的形象裏,彷彿看到黛玉的影子。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直子,多數人會選擇“精緻”。於一個真正的女孩子而言,這應該是個很不錯的形容詞。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緻,內心則精緻的如一個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給讀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後,當上帝成全她的時候,才體會到,這笑容怕是直子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吧。直子有沒有真正愛過渡邊是整本書留下的一個懸念。直子對渡邊的感情應該是源於內心的一種依賴。而她在自殺前告訴室友自己對渡邊一往情深,實則是表現出了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恐懼。直子幻想能生活在烏托邦式的地方,而這在物慾橫流的世界是無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她的最終選擇興許是唯一能讓她解脱的方法罷。

那麼,對於渡邊呢?只能説:在青春的成長中,需要獨自去面臨一些陌生的事物,或許會有迷惑與無奈 ,或許會有反叛大膽與率真 ,或許會有奇異的哲思 ,或許會有成長的謬思。渡邊的青春歲月裏仍然風景無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療養院裏的直子,仍有一個生動活潑的綠子為他的生活塗上一抹鮮明的色彩。渡邊和綠子在天台上喝酒唱歌,帶着年輕特有的一份悠閒神氣觀望遠處,綠子彈着吉它唱自己寫的歌,歌詞不知所云又生動鮮活。渡邊去醫院探望綠子的父親,嚼着生黃瓜,聲聲脆響中散發着質樸、新鮮的生命力的清香。對於村上春樹而言,愛穿短裙、思維跳躍的綠子是他與現實環境相聯繫的媒介,正如當初木月和直子試圖通過他進入外部世界一樣,然而渡邊卻跨過了那道鴻溝。他站在人潮洶湧的大街上,在“哪裏也不是的處所”連連呼喚着綠子。

無需去想小説的佈局謀篇,無需去想小説的表現手法,甚至無需去想那些外在的東西。只消在安靜獨自處靜靜的看着,書中那細膩的情感便如清泉一般緩緩流入讀者的心田。有些悽美,有些純真,有些虛幻,有些真實,有些倔強,有些無奈,有些放縱,有些迷茫,有些堅忍。

這,也許就是愛情吧!

挪威的森林9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過的第二本日本文學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樣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我讀小説從來沒有把裏面的人物全部記住,這本小説是我唯一的一個記住了所有出現的人物的小説。

先説下吧,看這本小説如果你是個性不開放的人我建議你別看了,因為露骨,所以連性的方面也有描寫,所以不要以為這個是黃書直流的,因為價值觀的問題,在日本性是神聖的,也是開放的。

其實這裏面給我最多的觸動,就是愛情觀還有友情觀這些,或許在日本人的眼裏面,愛情是和性分不開的,也許性就是愛情的附贈品,但是同樣性可以單獨的獨立出來,去發泄去放蕩,不管是男是女,而愛是不可以獨立的,有了性才叫做*。其實某種意義上我覺得這也是很正常吧。

渡邊,直子,木月,敢死隊,玲子,綠子,永澤,初美,這些人每個人都是病態的,其實説實話,我覺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現的輕重不一樣罷了,三個人的戀情,三個人的友誼,兩個人的戀情,兩個人的友誼,一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漂泊,一個人的放蕩。其實不是我們自己想要去逃避什麼,只是出於那種社會,我們能選擇的只有那種選擇,是沒有其他的選項的。

其實我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許多和我類似的病,孤獨,喜歡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後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麼意義的事情,或許這種迷茫感,是最容易讓人迷失的吧。當迷失之後遇見能拯救你的或許可以讓自己脱離,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人都有一種將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許這就是作為人的一種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思考,人就不會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誰也説不清楚什麼。

疲倦感孤獨感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因為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是活在別人的眼中,當自己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得不到別人的關心,那麼自然而然的空虛感孤獨感就會出現,那時候就會認為,世界上沒有人理解我吧,或許我自己一個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終結。因為總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積月累就會疲倦,心裏面就會想,或許我除了做這個什麼也不會,我真是一事無成啊,對自己放棄了,同時別人也對你產生了放棄,久而久之就是孤獨的,最後還是終結。

其實我總結出來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種對生活的隨性,以及一中一視同仁的交友準則,把愛情和友情無差別化,這樣才不會讓自己感到特別的孤獨,即使失去了什麼,也不會太過於追究,因為還存在着很多一樣的。或許,因為受傷多了才會這麼想吧。

其實本質上説這些沒有任何用處,中國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經習慣於生活,然後就一直這樣,沒有創造力,沒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實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10

愛情與肉體是否可以分離?

中國人內斂而含蓄,對愛情的表達也顯得保守。自然而然對待性愛更為謹慎,尤其是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女生而言,初夜顯得彌足珍貴,那代表的是一生的託付和餘生的攜手,另一個層面也是因為害怕被辜負。

中國大部分的愛情小説中,愛情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愛,只有肉體上的羈絆,那隻能算生理需求,而有愛沒有肉體上的融合,又覺得夠不上靈魂層面的愛。看多了中國的愛情小説,甚而是經典名著中的愛情,便自然而然的覺得,只有愛的前提下,方可交出自己,對於我自己又多了一分要求,那便是名正言順,方可無所顧忌。

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直子將自己交給了渡邊君,而後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她的交付似乎成了一種報恩,報答渡邊君的陪伴和照顧。而渡邊徹在明確了自己愛直子的心意之後,也同7-8個陌生女孩有了肉體上的交易,即便是在永澤的慫恿之下。而後,又同綠子、玲子等有了肌膚之親。

我努力抑制內心的反感,想以最大的包容心去體諒他們的性愛,如永澤所説,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我需要做個紳士,理解是我應做之事,但很大程度上在於,這是一本經典著作,出於村上春樹之手,如果撇開這一切不談,我不知道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於我如何去汲取。因為我仍然無法認可書中的性愛觀。所以反過來想想, 或許畢業至今,我仍未成長?

但,我堅持愛與性的不可分割。

生與死,是否對立?

日本小説一直以來都不對我的胃口,大學時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説是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於日本“畸形”的性愛觀和戀愛觀,年少氣盛卻又青澀懵懂的青春時代,堅信愛情與性愛不可分。對於日本文學表現出的性愛與愛情觀實在無法認同,從此大學期間未再翻閲過日本文學。畢業後,又重新拾起日本的小説,閲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後又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温情。對於家庭與愛的缺失等方面的題材,不得不説,日本作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有日本人的特定風格,簡單甚而枯燥的語言就像小溪流緩緩流淌,但悲傷感四溢,直擊人心。《小偷家族》電影也給人此般感受,沒有特別的高潮迭起,但觸動人心。

但《挪威的森林》照舊還是給我一種抑鬱感,至少在性愛觀和生死觀上。日本文學中的人物,似乎死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木月的死,“我”與直子之間有了無法言説的牽扯,而“我”也在木月的死中悟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都是在不斷的失去中學會告別,然後再從下一段失去中用僅有的覺悟自我慰藉,以達到所謂的成長目的。有的人悟性高,跨過了死的圍牆,比如“我”,得以看透生死的本質而重生,也有人在經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後選擇自我了斷,比如直子。

死,似乎對於日本人而言,太過容易。

挪威的森林11

讀完《挪威的森林》後的感覺和讀完《情人》一樣:都是恍然若失四字。別人從中讀出了“愛情”,我讀出的卻是“時間”。

“我已經老了。”杜拉斯在小説的第一句就把意思説了出來。其實井上反反覆覆説的也是這個。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小説中許多似乎沒有必要的閒筆了。

下面是我對《挪威的森林》裏主要人物的幾點看法:

1. 直子是一意求死的。自從少時戀人死後,此人一直沒有恢復過來,也是銘心刻骨的相思吧。精神應該沒什麼問題,只不過一直下不了死的決心,神志難免恍惚而已。

2. 直子的少時戀人為什麼要自殺,我始終沒有搞懂。莫非是小日本變態的一種方式?還望有識之士見教。

3. 綠子和所謂的男朋友關係不過泛泛。只是主人公老惦記着別人,她不得不時不時抬出個男友來,以免顯得太寒磣了。

4. 直子在精神病院的roommate其實倒是真正的精神病,雖然一直顯得很委屈,不容於世。精神病都那樣。

5. 主人公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他在當時對任何人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他最終沒有和綠子走到一起,因為在書的最後,任何妨礙兩人的外界因素都已消除了。

書中體現出的情緒那樣憂傷,那樣悵惘,只不過因為一切都已逝去,錯過的無法挽回。回憶總有超過現實的美,是故遺憾更為痛切。正如我在開頭説的,一切其實在於“時間”。

我認為《情人》比《挪威的森林》要精緻的多。然而《挪威的森林》仍是第一流的文字。主人公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大相徑庭,然而這篇作品卻能打動我們,這才是真正的文學的魅力。

挪威的森林12

這個世界有很多故事,它們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所牽涉的人或生或死,對其都無多大影響。我們時常説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那個人或許不在了,但是他的過去總能影響到他所熟識的人,我們也時常會想,會疑問,那個人真的死了嗎?亦或是,那個人曾經真的存在過嗎,存在這個世界過,存在我的回憶裏過?難以判斷,也很難想象得明白。

《挪威的森林》給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吧,裏面除了真誠,對我來説觸及到內心的就是生與死,這並不是説我以前不知道生與死並存,只是從未深入去想過而已,哪怕是對於我爺爺,也僅僅限於如果的假象之中而已。看到了生與死這幾個字,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她——我初一時候的好朋友,一個特別有才的,彷彿活在我世界之外的女孩。之所以想到她,大概是一種時間的隔閡感使然吧。那時候很要好,當然不是説現在不好,或許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對她的感情吧,其實我和她怎樣相熟的我都不知道,和小劉珊一樣,沒有任何防備,就好像有着磁鐵把我與她倆吸到一處一樣。直到現在我也還是放不下她,想到她的身體還是會焦急,可是我沒辦法啊,想象總不能把她的疾病轉移吧。初三沒有和她去二中我是有遺憾過,但是我不後悔,因為如果去了我就不會遇到小劉姍了。

和她之間的關係,就有點類似於《挪威的森林》裏那樣,相信她和我也一樣,若有若無,卻始終無法擱淺,所不同的是我和她都活着。那樣的感覺,挺難受的吧,就算是在寫這個,心也是提起來的,實在是想去見她啊,可是每次都沒有實現。我都不知道到底我虛擬地存活在她的記憶裏,還是她虛擬地存活在我的記憶裏。説到誠實,相信做到的人很少吧。最起碼在這一點上我沒有讓自己失望過,但是還是很惆悵啊,很多時候我覺得我應該放下網絡這個東西,不為別的,就為誠實,我很難想清楚別人為什麼要頻頻撒謊,無話可説可以不説啊,為什麼要撒謊?連誠實都做不到,我都不知道在這個世界我還能幹什麼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立場。

《挪威的森林》有它自己的寂靜,你不用等着尋到一個好環境再去讀它,無論你處在哪裏,只要捧着它,你總可以心平氣和地讀下去,或者思考。這是一本很難評斷裏面故事真假的書,究竟真多少假多少我也懶得去探究了,總之它給我的感覺很真實就是了。在裏面或許有不信守承諾的存在,但誠實還是可以灌滿了各個部位。不守承諾在我看來的確也是不好的,但這點我自個也沒能做好,我在努力着不讓一切超過自己的掌控之中,但那是徒然的,沒有人知道每次要不遵守承諾時我內心的矛盾,對其我也僅有在成長中去慢慢學習而已,畢竟意志力還太弱了,很多東西還不能獨自完成,但這些其實不過是藉口而已,藉口其實和撒謊的區別不大,但藉口比撒謊更能打擊到一個人脆弱的心靈吧。

挪威的森林13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日本籠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頓時變成灰白,人們的臉上滿是恐懼的神情。恍然之間,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時此景,讓我想起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書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話時常在我的腦海裏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長!

真正讀這本書是在初中時,年紀太幼的我無法懂得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説僅此一次,如此之寶貴。20歲的我剛上大學和渡邊一樣寄宿學校,他所經歷的青春年華,不敢説是和自己如出一轍,但卻感同身受。渡邊的際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療養院的直子對他好,還有那活潑開朗的綠子陪伴着。一個人最開心的莫過於有個紅顏知己,在開心、落寞時寸步不離的陪伴。而渡邊對於她倆來説不僅是知己,還是媒介--一個和外邊世界相連的介質。

人一直感歎生命的偉大,甚至有時候渺小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直子和木月都生活在"無人島"上,雖然都試圖融入外邊的世界,但最終都因過程的艱辛,葬身在半途。直子以自殺結束了自己花樣的年華,使這17歲黃金般的歲月戛然而止;木月也只能生活在看似平靜的療養院,最後也成了謎一樣的死去。渡邊看着身邊至親至愛的人的離去,自己卻能在死亡的氣息中堅強的活下來。他,一個有着頑強生命力的機體,才是最偉大的生命體。

年輕的生命總是充滿着挑戰、迷茫、曲折的探索。只是生存方式因人而異,態度也不盡相同。有時面對死亡,我們充滿着恐懼,怕自己死後一無所有。對於已逝世的亡者,我們感傷、我們悲痛,倒也是體現對亡者的懷念,若只是一味的哀傷而忘卻自己生存的目的,那種哀痛唯有變成精神的腐蝕,讓生者失去希望,甚至斷送前程。這不就違背了我們一直推崇的"逝者安息,生者奮進"的激進態度嗎?或許傷痛會讓人不能自已。當新的希望出現,我們就不該為過去感傷,更該帶着緬懷去直麪人生。從另外的角度看,死的價值提醒我們,要衝破思想的囚籠、要逃脱對死亡的恐懼、要有重新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渡邊説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脱出來,並從中領悟到某種哲理。

小説不僅反映現實生活,還是我們播撒希望的一塊淨土。這篇小説將人生態度、青春的迷霧與追求未來貫穿於全書,雖悲情但又不失它的甜蜜。生命如此短暫,彷彿也能從這些短暫中悟出道理。準備打發和消磨生命的人,認為生命是漫長,並且以種種的方式去迴避生活。無視生命的人,失去後才知道它的珍貴。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細細品味生命的美好,感悟青春的魅力,珍惜每一件事物,都是對自己負責、對生命負責的體現。

渡邊君的青春經歷,是一曲緩緩煽情的樂曲、是一部傷感悲情的戀愛小説、更是一部讚揚生命的青春勵志小説。他教會我們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故事的結局積極向上,給了我們的年輕生命一個希望。

挪威的森林14

《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夠再普通的故事。在譯文版的封面上,寫着的“孤獨的都市少年,徘徊於兩位少女之間”或者“一首感傷的青春戀曲”這樣惡俗又畫蛇添足的文字,沒有看過的人大概也能夠猜到。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是陰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這樣的密集的自殺,卻沒有讓人覺得一絲一毫的不自然。死亡帶來對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時也讓生命斷裂開一個出口,督促着倖存着的人們去探尋。然而對人生自始至終沒有把握的感覺,對諸多人事的無能為力,以及深深的孤獨,卻是一直深深存在於渡邊和我們各自的內心。

慢慢的我卻也漸漸能夠明白其間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那個叫綠子的女孩子。這個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間的諸多規律和困苦,卻始終像個孩子一樣任性。她有俏皮的短髮,穿着短裙走在渡邊身邊,會往下拉一拉裙襬。有時候想象她説話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甜美的。這樣的女孩子始終是叫人喜歡的。在書中的諸多出場的人物中。唯有綠子的人生是堅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論是冷漠的永澤,高貴天真的初美,掙扎破碎的直子,還是落魄飄離的鈴子,甚至是那個被當作笑料來講述的敢死隊,都只會讓我想起來被撕裂的布匹。他們的生命是殘缺的。

就如文章最開初,渡邊最開始回想起直子時,所講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處,我們小心翼翼地行走,但總免不了有一個不小心,掉落其中,從此暗無天日,獨自掙扎。然而綠子有她一份沒心沒肺,一份假裝盲目的天真。這個女孩子,是真正經歷過生活瑣碎的艱難的,從小得不到許多的疼愛,學校生活也並不如意,末了還要面對雙親逐個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內心卻有着不可多得的篤定,對生本身有一股不顧一切的熱切感情。想法單純到只想要一個疼愛自己的男人,兩個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窩裏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很多敍述都是尋常的,輕描淡寫,從不過分執着於情緒,卻像細細的針,沒有聲音地刺入內心的。這或許是村上最為打動我的地方。

從文字的最開始,他在飛機上,看見周遭陌生的人羣,突然回想起來年少時候的戀人,那種感受,或許是需要一定的年歲來理解的。他説他漸漸難以想起直子的臉龐的時候,言語之間並沒有太多着墨,卻叫人內心跟隨着他斗轉星移。自己的身軀已經老去,記憶也早已經在時光和日後生活的瑣碎時間裏面被磨損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當初再過深切的愛戀,也終究是枉然。

還有在阿美寮裏面,同鈴子在倉庫裏面吃葡萄,聽她説起往事。其間有一些細節,也是真實的。而我曾經在某一段時間裏,時常翻出小説的第八章來讀。原因已經不是十分記得。但是會知道,這一章的開初,渡邊的手被玻璃劃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來似乎沒有邏輯可循,然而讀起來,卻是叫人覺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應該是這般發生。

挪威的森林15

沿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字,我走進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這本書,我依然覺得那種心靈的與世隔絕或者説格格不入像揮之不去的霧靄在我的周圍氤氲不散。

書中有兩個世界,渡邊徹整日裏遊離其中的,身邊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聽着嘈雜的聲音,做着不知所終的事情。真實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誕可笑,光怪陸離,那些身邊的人或者慘然終老,或者用什麼方式結束這個世界的旅行,匆匆離他而去,留給他的是不能癒合的傷口。於是他也會用一種畸形的方式尋找温暖,填補渴望的人生。

還有一個世界,一個精神病人的療養所,在作者的筆下被描述出來,而在我看來,這個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個世外桃源,沒有污濁,沒有喧囂,沒有謊言,甚至不會為人創造孤獨的滋生地,醫生和病人融為一體,整個地方竟成了一塊兒淨土。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輕鬆、愜意的自給自足。最重要的是那裏還有一個純淨的女孩兒,渡邊君深愛着的女孩——直子。至今還能清晰地想起書裏渡邊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鮮葡萄,彈吉他的情景,美麗的月光下他們一起漫步,説出自己經歷的心靈的創傷,或者説是讓人生的發條砰然崩潰的故事,雪地裏他們盡情的遊戲。

也許,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假期,默默翻閲,竟一次次的和主人公一起在靜靜的時間流逝中體驗着孤獨的滋味。自己面對的是幾個世界呢?主人公和自己有相似之處嗎?自己不也有時為這個世界而無奈,甚至消極嗎?渡邊與外界的抗衡就是不説話,包括老師上課點名,自己去行走,靜靜的坐着都是他的方式,我呢?我沒有他那樣可以天馬行空,可我的思想呢,有時候不是也討厭這個世界的複雜嗎?看着身邊的各色各異不也曾經一度煩惱嗎?娓娓而來的對塵世的不懈襲來,飄蕩忽然的生活像捉摸不定的夜忽明忽暗。他選擇用沉默對待一切,而自己呢,鬱悶的時候,選用的是什麼方式呢?人都很奇妙,像渡邊一樣,每個人的都要遇到幾個期望的也好,誤撞的也好的那麼一些人,成為你的他人們,或喜歡,或討厭,或無所謂,對人的看法總在發生着變化,或愈討厭,愈喜歡,或者麻木。渡邊的女孩兒,他生活中註定的女孩兒,他曾經在初識又可曾想到過。不想去猜度別人,更不喜歡別人猜度自己,尤其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人的生活也許太自我不好,可我也崇尚那種心靈上的自由,,渴望能夠也有那麼一片森林,只有我的足跡。挪威的森林,是孤獨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誕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後,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爾爾,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經荒漠,沒有了荒漠也沒有了我。

標籤: 挪威 森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vnz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