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精選5篇)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精選5篇)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1

席慕容用詩篇表達了不能“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相遇的惆悵和傷感。

讀席慕容的這首詩歌,感覺真是浪漫情懷:情真意切的美妙時光,持久、騷動、激昂、瞻望的情緒意念,含蓄而又熱烈湧動着的情感。

即使錯過吧,也有一種動人心魄的悽豔的美麗。

當我們年少時,都願做一棵開花的樹,渴望成熟。

然而時間無視渴望。

成長與蜕變是花開花落的必然歷程,歲月極美就在於它必然流逝。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是一個過錯,愛怎麼能祈求得來?所以五百年的等待雖然換得了相遇的那一刻,但是相遇不是美麗,相遇是錯!那曾經情真意切的一切,早就迷失在歲月的灰燼裏了。

再讀席慕容的這首詩,卻有了不同的感悟,也許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的魅力之一吧。

錯失的愛!

一棵樹,其實不只開一次花,一個人,也不只有一次美麗。

踏着一層疊一層的落花,品味人生的至美的感傷。

即使美麗無人欣賞,也應該傲然的怒放,即使只剩下滿地的芬芳,也要相信:當來年繁華滿枝的時候,一個讀得懂落花的人會踏着芳香而來。

勘破三春更三春,無邊光景四時新,冬雪夏雨擋不住,秋水流波為伊人。

我想應該用舒婷的一句詩來詮釋《一棵開花的樹》: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不再迷失,將生命,將愛情從落寞悽清、空洞無聲的漫長歲月中解救出來。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2

印象中自己並不喜歡詩歌,一直都沒什麼耐心去讀詩。

但是,當我第一眼看到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時,我就喜歡上了這首詩。

一直都知道詩歌挺美的,但是自己真正對詩歌的美有所體會是從這首開始的。

仍然記得跟這首詩相遇的情景。

那是在臨近期末考的時候,一天下午放學後,我獨自留在教室裏温書,心情突然有些煩悶

突然看到同桌桌上的席慕容文集,隨手拿起來一翻,就看到了這首詩。

讀着這首詩,我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個唯美的畫面——一個男子緩緩地走近一棵櫻花樹,櫻花樹開滿了粉嫩粉嫩的櫻花,非常美。

但是,男子卻沒有在櫻花樹下停留,當男子走過櫻花樹時,一陣風吹過,花瓣在空中輕輕起舞,緩緩飄落,似乎帶着一份柔柔的歎息。

讀完這首詩,心裏不再浮躁,而且滋生了一種難以訴説的感覺。

我體會到了詩中所隱藏的淡淡的哀愁。

體會到一個女子對心上人的默默的喜歡。

女子希望男子能夠看到她,注意到她,但最終還是不能達成這個願望。

哀傷,唯美,連自己的思緒都會不知不覺被這首詩牽引,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雖然席慕蓉這樣説:“這是我寫給自然界的一首情詩。我在生命現場遇見了一棵開花的樹,我在替它發聲。”但是,我想,對詩歌的解讀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畢竟“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3

“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席慕容《一棵開花的樹》

年少的愛戀,青澀懵懂,讓我們憧憬又卻而止步。

在席慕容的詩裏,總能感受到淡然的憂愁,抒發着對年少時的懷念,一位充滿少女情懷的女性,寫下了一首首並不是氣勢磅礴卻是沁人心脾的詩句,在細細品讀後會讓你時常的想起,可能不是全詩,卻會有那麼些詩句讓你久久無法忘懷,讓我們對於青春充滿了期待也充滿了憧憬。

像《無怨的青春》中寫道:“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崗上那靜靜的明月。”了無遺憾,正是我的青春需要的,青春需要瘋狂,敢於嘗試,敢於面對,敢於放手。在青春裏終究有始有終,但愛上了一個人,就請你温柔對待,因為温柔相待的歲月是一種難得的無暇的美麗,即使會分離也要感謝彼此曾給對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這樣在驀然回首的一剎那才會發現自己已擁有沒有怨恨的青春,了無遺憾。

“我無法找出原稿然後將你一筆抹去”《錯誤》中的一句話即使沒有經歷過愛情的人也會淺淺的感受到,愛情應是甜蜜中透着苦,無法忘卻那久久的感動。兩人的相遇若可以安排,兩人的愛情若可以解釋,那麼就可以回到沒有你的生活,那樣生活會比較容易,可現實只允許我用時間消磨對你的思念,因為愛情不是戲劇,無法找到原稿將我與你的相遇通通抹去,連同遺憾。

“在芬芳的笑靨之後,誰人知道我蓮的心事。”《蓮的心事》裏上演着錯過的戲碼,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當一朵盛開的夏荷未曾被風霜侵蝕,秋雨的將近,這時美麗的蓮卻等不到欣賞的人。而當青澀已去,留下了一朵不憂不懼的蓮,多了周遭環境帶來的滄桑,卻又更是美麗,最美麗的時刻,可這時等不到欣賞的心,早已關上了門,總是與欣賞的人無緣。不是來的早,就是晚了,那個欣賞的人啊。

“難道鳥必要自焚才能成為鳳凰,難道青春必要愚昧,愛必得憂傷。”《回首》裏我設想着未來,不想有着這詩中的遺憾。總是期待着更美好的愛的青春,於是毫不猶豫的捨棄了年輕時從未稍離的你,而這一切卻是在不斷流浪的旅途中的回首才發現,回憶起那路上一地月光,那園中的茉莉,那渡船上飛揚的裙襬,可這些回憶在浮現時早已被歲月深埋,在灰色的黎明前悵然回顧,回顧着那段本應美滿的被歲月深埋的時光,回首那本不用流浪的期待,回首着那青春的愚昧。

或許這就是我對於青澀愛戀的'理解,憧憬着卻又擔憂未來,感覺愛情如同這詩虛無飄渺,卻又會觸動心靈,似有若無的悸動也是青春吧,只是希望在青春裏留下深刻的印記。等到回憶起來後能夠莞爾一笑,青春便釋然。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4

“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鮮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朋友啊,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讀完這篇《一棵開花的樹》,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深深沉迷於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執着之中。

也不知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只記得這首詩。

它哀怨的語氣,虔誠的心思,細膩的筆法,總是在我的心間徘徊。

我不明白,這樣一個柔情似水的女子,怎會有人忍心辜負?五百年的相思,五百年的等待,五百年的風吹日曬,她一年一年的熬了過來,只為了五百年後這一次浪漫的相遇。

現實讓她大失所望。

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的心上人卻終於無視地走過。

她向佛求了五百年的緣分只有這“路過”而已!他也許瞧見了她,也許根本沒注意到她,也許既看見了也注意到了她,但他不知自己眼前的這棵樹其實是深愛自己的女人,更不知這棵樹已等了他五百年!也許前面還有更美的風景在等着他,也許他早已有了心愛的人,也許……多麼悲涼的情境,多麼無奈的結局!

也許這正是這首詩要告訴我們的。

在人的一生中,你會碰到很多人,你也會記住很多人,甚至會對有的人念念不忘。

但這並不代表你的等待會有結果,也並不表示你的付出會讓你等的人感動,它只會使你終日鬱鬱寡歡。

那就一切隨緣吧!是你的,你不求他也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再求五百年他也還是會“無視地走過”,快樂的過好每一天,好好珍惜眼前的有緣人才是最重要的!

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讀後感5

欣賞文學作品,自然不同於浮光掠影的瀏覽、走馬觀花的略讀,需要努力地細心地去品味。不去讀作者的自傳,不瞭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最起碼也應該反覆地閲讀,傻傻地硬想。這兩天我就看了想了十幾遍。

一、逐段逐句逐字推敲研讀。

“如果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主人公的態度很認真,不是隨隨便便。愛情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異常重大的事情,需要鄭重地對待。在農村,被人牽了紅線的兩個男女第一次見面,事前都要洗浴換裝,精心準備,以求把自己最美麗的形象展現給對方。這首詩一開頭就給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讓人想到穩重、端莊、忠貞、賢淑。愛情是甜蜜的,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在中國古典戲曲中,連青燈古佛的出家秀姑都會春心萌動。在人生最美麗的時刻,誰不渴望追求獲得一份最美麗的愛情生活呢?“……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人現在無論如何是活不了五百年的,而一棵樹活五百年並不鮮見。樹能説話嗎?不能,可使人能説話。聽説過人劍合一嗎?這是人樹合一。人就是樹,樹就是人,人的思想情感藉助樹的形象來表現。這種寫作手法對於詩人,是小兒科,易如反掌。詩人都是心細如髮、敏感得有些神經質的人。別管那麼多了。詩人為我們創造了美,我們就投身進去盡情地體會樹人交映的融合美。為了得到那段屬於自己的緣分,跪在佛前五百年,虔誠苦求,這是多麼熱烈、純真的情感。我們是否也願意長時間鍥而不捨地專一地去尋求自己的美好的理想生活呢?宗教自有它生存傳承的道理。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的真情,恆久的堅持,把佛都感動了。佛將主人公以樹的形象安排在“你必經的路旁”,等待與那個人的邂逅。“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晴朗的日子裏,明亮的陽光下,枝頭花開,繁茂似錦,主人公化身的樹木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這真是“最美麗的時刻”。“慎重地”,傳達了一種熱切地期盼,傳達了一種微妙的忐忑不安。盼望是美好的,盼望是未知的。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在經歷了五百年痴痴的等待後,日思夜想的那個人在佛的幫助下,終於自遠方一步一步走近了。“顫抖的葉”,讓我們似乎聽到了激動的心跳聲。“請你細聽”,多麼的渴望被注意,多麼的渴望吸引住對方,讓對方駐足觀賞,流連忘返,心有所動。“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主人公熱情期待的結果沒有出現,那個人絲毫沒有留意地走過去了,於是花瓣一樣的心凋零滿地。一種失望,無限的哀傷。結局如此的悽美,令人扼腕感歎。為什麼呢?我們的主人公沒有抓住時機大膽地表白愛慕之情,沒有説話,在最關鍵的時候,只是嫻靜地默然而立,矜持,羞於開口,害怕開口。而那個人或許早已心有所屬,或許心有所思無暇旁顧,或許讀不懂美的細節……佛呀,你為何不去最後成就一段感天動地的良緣?也許,這就叫緣分。

二、關於這首詩創作背景的一種假想。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裏,作者席慕容到一座深山古剎去遊玩。大殿上香煙繚繞,許多善男信女在佛前虔誠地膜拜許願。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息瀰漫其間。走出古寺,遊人如織的山路旁,一棵樹吸引住了她敏鋭的目光。那棵樹繁花滿枝,明豔照人,微風拂過,葉子波動,而樹下已落了許多凋謝的花瓣。寺裏寺外的影像疊加在一起,使她的心絃忽然為之一動。回到家或寓居的旅店,她在房間裏鋪開稿紙,將她記憶深處的一段青春往事或她耳聞目睹的類似情愫,融進佛、樹的形象之中訴諸筆端,於是浸染了女性柔情的《一棵開花的樹》像清澈的泉水一樣流瀉而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vjly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