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陸犯焉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陸犯焉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陸犯焉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陸犯焉識》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陸犯焉識》讀後感1

在這本《陸犯焉識》中,我看到了陸焉識的浪子回頭,但沒有看到馮婉喻的變化。

馮婉喻,自始至終,對陸焉識有着幾乎信仰一般的愛。在他心中,自己與孩子都遠比不上丈夫——他帶着孩子省吃儉用,卻用半個月的工資給丈夫買螃蟹;他不容許旁人説陸焉識的壞話,即使他當時有些神志不清,即使説那話的人是他的兒子。我看他對待陸焉識,就像是在敬神。陸焉識儘可以對他粗暴,對他冷漠,他已經在心裏為陸焉識找好了藉口——他的陸焉識是完美無瑕的。

在這本書的後半段,馮婉喻極其粗暴地對待想要包辦父母的大女兒。我陰謀論一下,他是不是幾十年前就想這麼對包辦他婚姻的姑媽了,然而直到現在,沒有了禮儀的束縛,他才這麼肆意地做了。馮婉喻真的愛陸焉識這個人嗎?如果是,他為何對包辦婚姻有這麼強烈的怨恨,為什麼對陸焉識本來不愛他沒有絲毫的反應?我想六年的時光和陸焉識回國後的態度足以讓他認識到這一點。

因而,我傾向於認為,馮婉喻愛的是一個他理想中的陸焉識,一個愛他的好丈夫,也許是現實中的陸焉識留美時產生的。現實中陸焉識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被馮婉喻理解為是愛他的表現,因為“陸焉識”是不會不愛他的。如果連對方反饋的愛都沒有——儘管我覺得這可能是他想象的——他還有什麼理由這樣無怨無悔地對陸焉識好呢?

《陸犯焉識》讀後感2

大陸寬寬,焉能認識你;相逢遲遲,怎能不算是晚遇?這句話用來形容陸焉識與馮婉瑜的愛情再好之不過了。初看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之時,由當初的拒絕,再到吸引,之後震撼,最後竟無比感慨與感動。拒絕的原因無非是初看時感覺其語氣平緩,無跌宕起伏之言,讀來甚是乏味。然為解寂寥之苦,終未斷閲讀進程。也幸得未放棄,不然一本好書若從眼前白白浪費,那將會後悔不迭啊。

真正被此書吸引,便是焉識之妻婉瑜出場。十幾歲女子初見心愛男子,便芳心暗許,然表面依就秉承大家閨秀之舉,沉靜賢淑,從禮規矩。新婚之日,獨守空房,這位女子依舊心無怨念,盡心守護陸家。恩娘霸道,橫與她與焉識之間,她卻盡力聽話,事事順心恩娘,盡之本分。她以她全部愛奉之焉識,即使焉識躲她,她亦用一生追隨,即使晚年失憶,心底最深處卻依然記着焉識的影子,愛其入髓。而猶令我震撼之處,便是這位如黛玉般質潔的女子,為了救人犯丈夫,竟願忍受巨大恥辱,委身於齷齪之人。她愛焉識,勝過愛自己,即使失身是為救丈夫,然終日惶惶不安,為自己配不上焉識而心有鬱結。這位女子的愛,着實令人感慨。

再談焉識。這位十幾歲就被冠以“神童”稱號的才子,一生遭遇令人唏噓。

青春年少正是得意之時,奈何被強行娶一個自己不愛的女子,雖然焉識表面順從,然叛逆的因子依舊蟄伏在內心底處,他以一種逃離的方式來無聲反抗這段不自由的婚姻。在異國他鄉,他以為可以活的自由無憂,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惦念着家庭。經過幾年蹉跎,他還是回到家庭。可是,對於婉瑜,他依舊從於冷淡,總是捎帶一種意識的拒絕與妻保持着距離。由於時局動亂,焉識從教之地不得已搬遷,然由於恩孃的從中阻撓,焉識終究只是一人隨校搬遷,未得帶走妻兒。焉識隨校搬至重慶,在這後方寸地,焉識結得念痕。或是心中的反抗因子被激起,焉識對這個女人愛得熱烈,愛她身,亦愛她心。

然而,終究陸焉識是顧及家庭的,每月的家信從未落下,他的行動永遠比他的心更明白他的家在他心中的位置。念痕愛他,然卻也知曉,她永不可能與其度過一生,索性坦然放手,兩人亦散矣。這一次的散場,焉識亦慢慢地迴歸家庭。然時局動盪,不諳世事與心性高傲的他被革命之勢所害,刑期一天天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羣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圍獵與傾軋,終使他身上滿布的舊時代文人華貴的自尊凋謝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使他確認了內心對婉喻的深愛。婉喻曾是他寡味的開端,卻在回憶裏成為他完美的歸宿。

焉識與婉瑜的愛情,歷經半世紀的生離死別,然時代的洪流卻註定兩人悲苦的宿命,才子佳人的佳話並未在兩人遲暮之年出現。焉識歸來,婉瑜卻最終失憶。記憶的散場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婉瑜已經不需要焉識的懺悔,不需要他交代他曾經的三心二意,她一心一意的等待着她心中那個英氣逼人的焉識,而眼前這個乾癟的老頭兒,只是一個願意一直靜候她,默默陪她等待的人。於我之見,最偉大的愛情,在最荒唐的年代,也許才最彌足珍貴吧。

《陸犯焉識》讀後感3

終於讀完了《陸犯焉識》,昨夜看到一點三十分,伴隨着不安,悲憤和難過逼自己睡去,夢中自己卻像進入了陸焉識所在的荒漠,四處張望像是尋找什麼。

這本書太過真實,赤裸裸的將時代,人性和現實扒開血淋淋的呈現在你面前,不讓你有一絲幻想。

從留美博士,精通四國語言,堅持自我,有強烈自尊心的陸焉識到為自己據理力爭的階下囚,再到任人宰割,苟活於世的無期囚犯老幾,這是時代的悲劇,更是一個不懂得圓滑處事還偏偏有硬筆桿的知識分子的悲哀。

這是一個連基本的生命權都無法被保證的年代,這是一個不容許文化人存活於世的年代,與其説這是人類社會,不如説它是動物世界之間毫無人性的撕殺,如果可以保全性命,可以背叛親人,可以供出同類,人性中的温度蕩然無存。

如果説老幾在大荒漠裏所受的苦痛都是時代的悲劇,還有他自作自受的產物,那他被釋放後,親人的利用,貶低,疏遠便是我最不可容忍的地方,老幾在大荒漠被打,被算計,被侮辱我都未曾覺得老幾卑微,但是當他被釋放後,親人讓他洗衣,幹家務,稱呼他老頭子,責備侮辱他,這是最令我心痛的地方,一個人倘若在家中都可以被看不起那他可真的是很可憐,不是嗎?

假如不是她,我就不回來了。陸焉識説

我會找的到的,隨便你到哪裏。婉瑜説

為見婉瑜,老幾做了逃犯,也為了婉瑜,老幾自首,為了婉瑜,老幾要活下去,為了婉瑜,老幾也郵出離婚協議書。

婉瑜等了一輩子陸焉識,卻在陸焉識來到身邊時不再認識陸焉識,婉瑜為了陸焉識付出了所有,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這個安靜的女子卻在有關陸焉識所有事情上都無比堅定不容置疑。

真正的愛情真的是一生一世一雙人嗎?這種曲折百轉蕩氣迴腸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婚姻中的出軌真的是不可逆轉又不可饒恕嗎?如果真的有男人如陸焉識會在婚姻懵懂時牽起別的女人手,卻又在之後發現自己真正所愛併為她傾盡一切呢?如果真的有婉瑜為了陸焉識出賣肉體只為陸焉識可以活命,卻一生真的只愛陸焉識一人呢?當我年少時,只知道出軌是錯的,是一種背叛,是對婚姻的褻瀆,更是一種恥辱永遠不配輸得原諒。卻在漸漸成熟後理解了很多人事並不是非黑即白。

《陸犯焉識》讀後感4

《陸犯焉識》,是隨着《金陵十三釵》一起買的。寒假裏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這一本書。

其實買書回來時,兩本書都先讓同事看了。看《十三釵》的大叔不斷地感慨電影不如原著好;而看《陸》的大姐沒有評論過太多,只是因為我與某領導在公開場合強硬對白時,説“你也學學人家陸焉識,為了保護自己裝結巴都能裝二十年,你倒好,壓了兩天火了,最後還是爆了。”她順便歎息了一下陸焉識和馮婉喻最後的可惋結局。

也就是這個馮婉喻,成了我讀後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運的人,無論陸焉識是否愛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順的,平安的。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她與生俱來的那種平靜,靜的讓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歡的上海女人,委婉雅緻卻不失力量--陸焉識由死刑變成無期,是她毅然出賣了自己換回來的結果。

當然,這是陸焉識一輩子都不知道的現實。

跟着作者一點一點進入那個時代,畫面在服刑農場與舊上海之間緩緩切換,我一直就假想着這是嚴歌苓本人家庭發生的事情。那個時代該有多少的荒謬呀,誰都有可能瞬間失去一切,沒有預兆沒有來頭,無緣無故成為歷史的犧牲品,且沒有誰能夠保護你,比荒謬更多的是無奈。

而留洋的博士陸焉識的腦筋一直沒有轉過來,下場可想而知。對於他這樣“不識時務”的人,進監獄判無期好像真的是遲早的事情,能夠活下來才是奇蹟。20年的囚徒生涯,讓一個留洋的知識分子變成了善於察言觀色,在夾縫中生存的“獄油子”。監獄是能改變人的,文人風骨,自尊,在監獄裏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務。老幾裝結巴,賄賂鄧指,不救樑葫蘆,都是為了生存。此時的陸焉識和玩世不恭的陸博士天壤之別,判若兩人。他在農場又滿懷了厚重的希望,看電影上的女兒,逃跑探望妻子最後一面,他謀劃着並付出着,一路是常人無法面對也走不過的艱辛。這一段一段的時間過去了,正當自己覺得要被執行時,他被釋放了。

他學術上沒有建樹又做了時代的犧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愛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當他日益感覺到他對阿妮頭的這種厚重的愛情時,絕望和無處逃生卻無時無刻不在包圍着他。也是這份厚重,伴隨着他陪伴了失去記憶的馮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終老。

那麼,有多少婚姻都是沒有愛的悲劇。陸焉識起初那樣的風流倜儻,從國外到國內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幾花幾草能夠像阿妮頭一樣平靜,一樣自我安頓,一樣不患得失,一樣無怨無悔?如果沒有那場大災難,陸焉識是否一輩子都無法觸及心底深處對於阿妮頭的愛,無法感受無法回報?人呀,總是在失去之後總是在失意之時,才能領略那份純樸和厚重,這是生命的戲耍。

作者讓我們我們目睹了那個農場的黑暗和不堪,卻又讓我們在最後鄧指的三兒子放棄外面的世界回到農場時,恍然。在那個時代的農場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龍混雜,有更多的無法面對?陸犯焉識也回去了,帶着婉喻的骨灰。

也許,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種幸運。

《陸犯焉識》讀後感5

《陸犯焉識》與《歸來》在我這兒有一段小小的糾結:先出現的是《陸犯焉識》,因為當時在讀《巨流河》,我就將這本先放着;然後看到電影《歸來》,發現前者竟是原著,雖則電影有陳道明和鞏俐的演繹很動人,但是卻消磨了我讀《陸犯焉識》的慾望--實在的,電影裏沒有一個人能夠勾起我與他或她相處一段時間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個下午,我坐在飄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齊樓的樹頂變換斑斕的`色彩,我從牀頭翻出這本書,開始慢慢地看,嚴歌苓的語言是我喜歡的,乾淨、温厚又帶着蒼涼。歷史風雲可以在她的筆下凝聚成生活瑣碎的場面,磅礴自然可以轉變成纖細的盆景,內心的波濤可以化為某個電光般的眼神--能寫出這樣文字的她應該是消瘦、沉思,還該有一頭細碎的白髮。偶然看到她在《鏘鏘三人行》裏做嘉賓,卻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樣子。一頭烏黑的捲髮,白皙的皮膚,柔美的聲音--我沒想到她原來是那麼美麗、温婉。

故事徐徐展開,被喚作“老幾”的政治犯陸焉識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裝結巴,沉默,警惕……一切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飯,活着成為最艱難的事,但還有比活着更艱難卻又不可放棄的事--那就是內心對愛的體驗。

那麼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陸焉識開始回望馮婉喻這個他一直忽視和拒絕的女人。她的驚豔的眼波,她的隱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絕着這個“硬塞給他的”女人,而現在這個女人的一切給了他死寂的生活裏最好的精神營養,成為了讓他活下去的動力所在。

為了去看一眼馮婉喻,告訴她他想對她説的話,“老幾”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來詭計多端,實則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計策。等到他費勁千辛萬苦站在離她不遠的地方,看她買菜擠車跟丹珏、學鋒她們一起吃飯,他覺得也該為她們做點什麼了,於是選擇了自首。

又是更漫長的等待,等待中馮婉喻的愛足夠陸焉識慢慢品味了,他像一頭牛,不自覺地吞嚥下金黃的温暖的稻草,然後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芻,將每一根稻草裏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過每一個褶皺每一粒蟲斑。

際遇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獲得。陸焉識在這樣的對愛的反芻中慢慢驚覺到了馮婉喻的美麗——容顏、書法、性情和她的帶着崇拜的愛。

際遇也總是給人缺憾。陸焉識平反歸來,可是馮婉喻卻失憶了--這不是命運的玩笑嗎?可是,這應該是命運最善意的玩笑吧?失憶的老年的馮婉喻只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陸焉識。純粹的等待,純粹的愛和一個純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但是對待書中結尾的遺憾,我卻深深喜歡,真的,沒有比這樣的缺憾更美麗的結局了。

合上書,再回想一下《歸來》,發現兩者完全是兩碼事,不過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點錯過了這本好書呢。

《陸犯焉識》讀後感6

《陸犯焉識》講了一個“犯人”陸焉識的一生。

陸焉識有他的變與不變。

在成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爺,不情願的娶了自己無嗣繼母的侄女馮婉喻。他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留學海外,過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會四國語言,留學回來後在大學當教授。歸國後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來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繼母生活在一起,做什麼事情都是在夾縫中,沒有什麼特別的趣味,也沒有什麼自由可言。一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還算波瀾不驚,一直過着學術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頭了,陸焉識因為不願意加入各種陣營,一味的只是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政治上栽了跟頭。在歷次運動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從十年到無期到死刑。他卻帶着自己的堅持不曾妥協,認為總有説理的地方,居然敢在當時毫無章法的環境下要求給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寫不再改判,於是這次判決從無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愛焉識,她不停的運用各種能力甚至犧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識,卻最終只是換來個無期。陸焉識被判刑後前往青海,他的編號隨着犯人的接連死去從2868變成278,成了嚴寒、饑荒、勞累裏最難以殺害的人之一。他為了隱藏自己,假裝是結巴,腦子裏卻仍然在分門別類的撰寫各類文章,也總是回憶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書信,看着自己的孩子們一點點長大,也看到她們的生活,幾十年過去了,婉喻在他的腦海裏越來越清晰。入獄前和婉喻寡味的生活,在漫長的刑期與腦海的文章中已然變成了驚心動魄的信念。他想回去見見婉喻,他要從這裏跑出去,這幾十年來,沒有一個人成功跑出去過。但是,陸焉識成功了,他跑到了西寧,給婉喻打了第一通電話。在隨後的再次聯絡中,焉識的女兒接了電話,勸説他自首,否則對家人很是不利,街坊都説她們一家是“敵屬”。焉識想,不管怎麼樣,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見一眼婉喻。於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遠遠的跟了婉喻幾天,抱着必死的決心回去自首了。陸焉識在漫長的時間裏終於熬出了頭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還是家,已然失憶忘卻了一切的婉喻,因為父親是政治犯錯失愛人成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兒子,大齡未婚的小女兒,這場長達幾十年的風波讓這個家庭支離破碎。最終,在婉喻去世後,焉識帶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別。

陸焉識的變,是他在漫長的刑期中,終於看到了自己對妻子的愛。陸焉識的不變,是他年老回家後教附近孩童外語時仍然堅持學術,説新華字典上的“革命”一詞解釋不正確,在政治上毫無長進。對了,在焉識逃跑回上海的時候,婉喻其實早就認出了焉識,焉識的愛她一直就藏在心裏。

故事就此結束,陸焉識的故事也是時代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lj9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