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1

利用課餘時間,我有幸閲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這本書給我很深的印象,也將指引着我的教育發展。

《教育的姿態》一書是於漪老師關於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一名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崇高的使命感,讓教育熠熠閃光,讓我對投身教育的腳步更為執着而堅定。於漪老師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發展。這不正是我不斷追求和嚮往的境界嗎?帶着興奮,我走進書中,探尋着於漪老師心中的“愛”與“人”的真諦。

為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教師應有的另一個姿態便是敬畏生命。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教師敬畏每們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尊重;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呵護;就因為敬畏,他們會研究。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2

近幾天,我有幸拜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的姿態》一書,文中闡述了於漪老師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説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於漪老師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愛,是成為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為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發現學生的優點,去愛每一位學生,只有我們愛他們,他們才會愛我們。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送出你的真心,用愛與學生去交流,拉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當我們做到了這些,就能夠讓我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今後,我會把書中所學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為一名受學生愛戴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3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説,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為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眾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為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説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級而高級,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閲讀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4

《教育的美好姿態》不僅僅是一個語文人在談語文談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靈絮語。散落散見於書中的是一個個美好的自然意象:秋天的落葉,悠悠的流水,夏日的鳴蟬,鋪滿大地的野草,潔白的雪,悠長的巷……從文章的題目便可見一斑:《請給春天一點時間》《喊向月亮的聲音》《雜草的語文之旅》《每一片雪,都是一片靈動的思緒》《穿越羣體,你卻不是孤島》……

顆顆珍珠串成了美麗的項鍊,道道河水流成了詩意的生活:我看着小鳥在空中輕捷的劃過痕跡,我看着小草在土地的囈語聲中悄悄萌芽,所有小蟲子都和我一起輕舞飛揚,我就把春天留在我的眼睛裏。雪花倏忽鑽進我的衣領,我會伸出手,接過下一朵花瓣一樣的晶瑩,等待空中下一個柔軟的飄落,把足跡留在雪白的大地上。

詩意的生活不是空中樓閣,有哲思,更有語文:走進山水,山水給你語文的靈感;融入森林,花樹給你教學的指引;看落葉,金黃的脈絡裏有語文的氣息;讀天空,廣闊無垠中自有一個課堂。你把父親的脊樑看成詩歌,你把母親的白髮寫成散文,你用愛向大地致敬,你用敬畏向螞蟻叩首。語文教學的感覺,不是每天匍匐在大部頭書籍裏就能找到的。

一個行走於滾滾紅塵卻不染世俗之氣,汪洋恣肆地將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的人,怎能不是擁有一顆童心的大愛之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5

翻閲當代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他們仰望星空,勾畫美好的教育願景,同時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努力地為學生的成長奠基,並竭力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翻閲着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就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態》,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浮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

為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説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棄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是責任,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户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k8y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