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大學生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大學生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5篇)

大學生的讀後感1000字1

三毛是她的筆名,她曾説過:“起初起此名,是因為這個名字不起眼,另一個原因就是説自己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

“可進可出,若即若離,可愛可懲,可聚而不會散,才是天長地久的一種好朋友。”這是我第一次在雜誌上看到的三毛語錄。當時一眼就發現了這句話,也深深喜歡上了,同時也對三毛充滿了好奇。對於她的作品,也有一種閲讀的衝動。她的作品淺顯易懂、簡單、樸素,但作品卻透露着真誠與人世間最奇妙的“愛”。而《我的寶貝》則以幽默、簡單的寫作特點展現在大家面前。

讓我感覺她的為人很樸實,不做作,她的作品亦是如此。以自己的經歷,帶着情感的文筆,用最真實的作品打動讀者的心。

“之所以如此愛悦着這批寶貝,實在是因為當年我與它們結緣的時候,每一樣東西來歷的背後,多多少少躲藏着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故事。”我想,這應該是三毛寫這本書的原因吧。《我的寶貝》裏面有很多古老的,舊的東西的故事,三毛的寶貝幾乎呈現在這本書裏了。

對於這本書,不僅喜愛裏面的寶貝,尤其喜愛她的特點,筆法幽默簡單。個人覺得其中‘林妹妹的裙子’就是典型,很幽默,全書唯獨這一情節使我印象深刻。可能是因為她讓我的思想稍微“跳動”了一下吧。她可能把她所有的情感融入了這一章節中,彷彿是她本人在向我們講述着這一物品的由來,手舞足蹈的。不帶任何修飾,簡單樸素,當初是什麼樣的情感,就以什麼樣的情感躍動於筆上。

她説父親嫌她的衣服不夠,要她去買。而她卻不喜歡那些太擠的裙子。在古董店裏發現了這條林妹妹的裙子。她把衣服穿到了歐洲的大街上時,總有人問她裙子的做工。當我看到“如果有人問我哪裏可以買到,我就説‘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不好買哦’時,愣了一下,送的?不應該是買的嗎?回頭重新看了一遍,不禁被她的小幽默逗到。她以幽默的態度,簡單的語言詮釋了她對這條裙子的喜愛。

個人覺得‘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不好買哦’這是這則故事的亮點,使這則故事頓時生動起來,活潑的氛圍中帶着一股神祕的色彩。這則故事前半部分都在敍述着作者不喜歡什麼樣的款式,不喜歡逛衣店,喜歡去舊書店看書。而只有這句話的這一小段中,真實的體現了作者對這一條裙子的喜愛。同時也將林妹妹林黛玉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在大家面前。

這是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卻讓人覺得少了這句話,文章就顯得單調了。無法充分體現出這是作者的寶貝,只是簡簡單單的喜歡,沒有到視為寶貝的地步。只是平平淡淡的敍述着這條裙子的來歷。但是,增加了這句話,卻增加了作者對這條裙子的喜愛,同時也為這條裙子增添了神祕的色彩。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在中國,有多少個姓林的小姐呢?不禁會讓人幻想這位姓林的小姐是一個怎樣心靈手巧的人呢?會有這麼精緻的裙子……不僅寫出了這條裙子成為寶貝的理由,同時也讓人認可了這是件寶貝,它是林妹妹的,它有着歷史,它有價值。

雖然只是其中這麼一則小故事,但是卻體現了三毛寫作的特點,簡單、樸素卻又不失幽默。我想,她的作品之所以會受到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獨特的寫作特點和加以情感的文章,不做作。寫着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經歷,不將他們擴大化,寫得轟轟烈烈,只是用最樸素的語言,最真的情感來創作它們。這也是我喜愛三毛作品的原因。

這是第二次看三毛的作品,閲讀多了,細細品味,發現三毛其實也是個很富有魅力的女性,灑脱自由。《我的寶貝》都是舊物,甚至還帶有破損,但他們卻是無價的,記載着過去,揹負着許多故事……

大學生的讀後感1000字2

天氣真的轉涼了,當從教學樓出來的那一刻,撲鼻感受到的,不再先是暖和的陽光,而是冷風。風吹得毫不動容,就這麼粗魯地襲來。換季的時候有種特別的東西使我痴迷,應該可以算是一種氣息。那種氣息可以勾起往年這個季節的很多回憶。但僅僅是前一兩年,很難再回憶起八、九年前的事情了。覺得有很多東西開始不記得了,記憶開始變得遙遠。這是年齡增加的結果。回憶起往年此時的情景時,人的情感就變得特別脆弱,開始喜歡尋找一些讓自己覺得感傷的題材。一年又一年,開始厭倦這樣的回憶,於是,心又逐漸變得堅硬,不屑於回憶。

昨天讀到《雨季不再來》裏三毛在可以被稱作自序的《當三毛還是在二毛的時候》,覺得沒有來由地感動。讀三十歲的三毛對於二十歲的三毛的認識,讀這十年來她的改變,讀她的人生觀和心境的成長,這個活在幾十年前的三十多歲的女人,不是不知不覺,而是突然的撞擊了我的心靈。這篇自序,讓我體會她的知性而成熟的美麗。她一直如此。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執着於愛,她為所追求的付出的巨大代價都是我無法企及的。我感到自己的卑微,同時也感到自己應該勇敢起來。

每個人都會嚮往一段異國或者是異地的流浪故事,四海為家,四處漂泊,然而真正能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見,echo正是其中之一。在《雨季不再來》中,不難看出,echo也有迷惘叛逆又不知所措的時候,她對愛情,對教育,對藝術有着自己固執又獨到的看法。她在字裏行間在訴説着自己童年教育的不幸,説着自己性格的乖僻。

她説,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麼自然的消失過去。

曾幾何時,我也在每天繁忙的學習中抽出時間記錄那些令自己動容的點滴。為了記住曾經的自己,因為她確實存在過,她曾經是我。那段時光,是人生的一個黃金時代,回憶起來的時候,會不停地散發光芒,為記憶着色。 她説,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着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蜕變,卻又脱不出時光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法忘記的過去,裏面有悲也有喜。無論平坦也好,顛簸也好,那都是命運給予的禮物。我們一定要堅信,它讓你經歷這些必定對你來説都是必要的,它一定把最好的都給了你。

大學生的讀後感1000字3

高中時代,就曾聽聞《羊脂球》這本短篇小説很是好看,所以大學閒暇時品讀了該短篇小説。在世人眼中,貴族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的上層階級,是高貴的象徵,然而妓女是低俗的代名詞,只因他們是靠着出賣自己的肉體來獲取金錢收入的。在閲讀《羊脂球》以前,我也曾這樣認為,但在看完了《羊脂球》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在戰爭下,人們的行為往往與其自身的身份格格不入,是它給了高貴新的解釋。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羊脂球》的世界吧!

《羊脂球》是短篇小説大師莫泊桑在經歷了普法戰爭、目睹了法軍的崩潰下產生的。該小説講述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期間,一輛法國的馬車在駛離敵佔區途中,被一名普魯士軍官所扣留,該軍官以要馬車上一個諢名為“羊脂球”的妓女陪她過夜為放馬車通過的條件,羊脂球出於愛國心堅決拒絕軍官的條件,然而一行中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為了一己私慾,將羊脂球往火坑裏推,羊脂球迫於無奈,只好向軍官妥協。可這些有身份的人在達到目的之後,就顯現出了本來的面目,對羊脂球冷眼相對,不屑與她交談。羊脂球瞬間心灰意冷,自己為了大家才無奈妥協,不曾想,不但得不到安慰與感謝,還被他們當做髒東西扔掉,當初為他們所做出的犧牲在他們看來卻如此骯髒。

首先,“ 小説以羊脂球這樣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妓女形象為代表,歌頌了法國人民敢於反抗普魯士侵略者的凜然正氣,以及他們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情操和善良熱情,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① 在普魯士軍官威脅羊脂球,倘若她不陪他過夜,就不讓他們的馬車通過的情況下,羊脂球依然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毅然決然地拒絕軍官,與他抗爭到底。而《俘虜》女守林人貝蒂娜也是敢於抗爭的法國人民中的一員,她用自己的智慧,獨自一人徒手將七八個普魯士士兵俘獲。她們只是愛國的、勇敢的法國人的縮影,她們同樣不顧自身利益,毅然與敵人抗爭,但結果卻大不相同,一個遭遇同伴冷眼唾棄,一個得到了父母親的讚賞。

其次, “它以羊脂球被同車旅伴推入火坑的醜惡事件為中心,揭露了法國統治階級的代表——商人、貴族、廠長兼參議員、修女及民主黨人等上流社會的各種角色,在強敵壓境、國家危急的嚴重時刻,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尊嚴,而是個人的安危和金錢上的得失。” ②在現代的我們開來,上流社會的人們相較於一個妓女來説,本該更具有修養和愛國之心的,但在《羊脂球》當中卻恰恰相反,這些上流社會的代表,在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衝突時,他們毫不思索的遵循着“保命哲學”③,尤其是那兩個代表上帝的修女在關鍵時刻毫無同情心,一樣為了一己私慾,將同胞推入火坑。然而在他們成功脱離敵佔區後,被稱作民主黨人的科爾尼代悠閒的用口哨吹起《馬賽曲》,其做法更令人髮指。

最後,作者通過寫羊脂球一舉一動以及細節的描寫了上流社會代表的心理,動作、語言的,將羊脂球與上流社會代表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有力地諷刺和痛批了上流社會人民的無情與冷漠,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同情與歌頌。作者將妓女作為主人公,充分表現出莫泊桑寫作的獨特視角,《 羊脂球》中大多數都涉及了上流社會代表與下層人民對於同一件事的態度,來充分的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揭露在資本主義下的法國不同階級的人與人之間的人情淡漠、現實的金錢關係,以及對上流社會的抨擊、對下層人民同情與是、讚美。

事實上,在我們這個講求“愛”的社會,我們也早已將真誠大打折扣,社會的現實,使我們迫於無奈的以假面示人,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最初的真實與友愛。戴着面具與人交流,會讓彼此都會感到疲憊,我們應共同努力,用誠心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共同建立一個有愛、誠信的大同社會。

大學生的讀後感1000字4

隨着時代的變遷,人際關係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必修課,人際關係的好壞可能決定着一個人的命運,人生道路,關係到一個人是否成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思想,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大不相同,追求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際關係網。社會是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複雜的,想到此處,我不禁翻開《子夜》細細品讀,想看看這部經典名著中的人物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看看現代著名的作家茅盾是如何展現那個年代的人際關係。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子夜》是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1932年12月5日完稿。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子夜》共十九章,1933年1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先後被譯 為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長篇小説。小説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有矛盾就必然會有鬥爭,人際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子夜》是以吳蓀甫為中心,講述了他與妻子林佩瑤夫妻間神似離合的關係,與姐夫杜竹齋間“合作”的關係,與中小型企業老闆競爭的關係,與交際圈內朋友的關係,與工人上下級剝削的關係,着重講述了與趙伯韜之間鬥爭的關係。

人際關係最基本的事親人之間的親情,吳蓀甫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家,在資本家的眼裏,一切事以金錢至上,為了金錢,淡化了親情,文章中寫道“昨晚上吳老太爺斷氣的時候,蓀甫的臉上也沒有現在那樣憂愁。”吳老太爺的葬禮是一場變相的社交場所,而吳老太爺的去世,給吳蓀甫帶來的.,也不是悲傷而是爭取到更多獲取金錢的機會。文章中還講述到,吳蓀甫與妻子神似離合的關係,例如:“吳蓀甫又接着説,少奶奶的矛盾複雜的心情,他一點沒有感到。”吳蓀甫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完全忽視了妻子的感受,甚至把在事業上的不愉快發泄到家人身上。文章中還寫道:“他的威厲的聲浪在滿屋子裏滾,廳內廳外是當差們恐慌。”在親情已經完全被金錢所取代,我認為吳蓀甫最後的失敗,就是太過看重金錢,想最大利益佔有金錢,當代社會中依然有很多,類似於吳蓀甫這樣的資本主義家,就是有太多這樣的人,近年來,離婚率才會不斷增加,離異家庭越來越多,還有許多無辜的孩子受到來自家庭的傷害。

人際關係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關係,就是職場關係。關於這點,吳蓀甫就做到盡善盡美,吳蓀甫與屠維嶽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首先,他看重了屠維嶽的才能,並將重任交給他,滿足他對權力的慾望,滿足他爭強好勝的個性。“吳蓀甫不説話,突然伸手按一下牆上的電鈴,拿起筆來在那張信箋上加了一句:‘自莫幹丞以下所有廠中稽查管車等人,均應聽從屠維嶽調度,不得玩忽!”屠維嶽幫吳蓀甫順利的解決了工廠罷工的事件,使得吳蓀甫的工廠有一定時間的運轉。其次,吳蓀甫與杜竹齋之間的同事關係,他對待同事有好相處,相互探討,一起研究事業上遇到的困難。“説到這裏,吳蓀甫和杜竹齋一齊笑起來;兩個人的眼睛都閃着興奮的光彩。”但最後由於金錢的力量戰勝了友情,杜竹齋的背叛,導致吳蓀甫宣告破產。如今這個社會,友情是否早已一文不值,是不是隻要碰上利益威脅,就在也見不到學生時代純純的友誼,這成了我們深思的問題

人際關係中同情心,信任感早已灰飛不見,成為泡影。文章中吳蓀甫對朱吟秋的狠心,毫不講情面的吞併別人的廠。“何必呢?竹齋,你又不是慈善家;況且犯不着便宜了朱吟秋。”文章的最後,吳蓀甫對杜竹齋的信任,換來杜竹齋的背叛。“吳又勸杜和他一起湊足五十萬,並不斷鼓勵和激將,杜説:“冒險的事情我是不幹的,” 最終導致吳蓀甫的慘敗,不禁思考,我們身邊的同情心是否也一點一點被磨滅,信任感也在一點一點的下降。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利用好人的同情心獲取利益,使得好人的利益遭受傷害,最後好人越來越少,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卻得不到幫助。

《子夜》的成功之處在於,茅盾刻畫出這一個個形象的人物,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還有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這些都是該另我們深思的問題,人性美已經變得不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再單純,需要不斷的琢磨。人與人的關係是多樣的,有與親人的關係,有與朋友的關係,有與上司、下屬、同事之間職場的關係,妥善處理好人際關係是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保障,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上都會有一定的幫助的,對於吳蓀甫的人際關係,要一分為二,身為讀者要學習他好的方面,比如:與朋友之間,與同事之間。注意他的弊,比如:與家人之間,與弱小者之間。

關於《子夜》人物之間人際關係的研究還有很多層方面,這篇文章主要研究吳蓀甫的人際關係。其實還有很多有特色人的人際關係值得研究,比如説:交際花徐曼麗,為什麼徐曼麗能成文交際花;比如説:律師李立亭等等。希望這篇報告能引起每個人對人際關係的思考。

大學生的讀後感1000字5

無意間看到《輪椅上的夢》這本書,觸動了我的心靈。它是怎樣的一本書,引發了我內心無比狂熱想讀的激情。於是,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了。

讀《輪椅上的夢》我的心情起伏不平,有過許多感動。 青春的歲月隨風而逝,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都會珍藏在心中。接觸了主人公“方丹”,她的頑強、對生活的熱愛、以及與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我在想:這本書就是我想要的。是的,生活就像一陣狂風暴雨,在歷史的進程中,誰也無法預料自己的命運。我們必須接受心靈的摧殘,過去是生活改變了我,現在我也要開始改變生活,畢竟“道路是自己選擇的,誰也不可能代替別人走完全程 ”。方丹的這句話令我倍受震撼,我要改變,像她一樣,變得不再是那個整天坐在窗前的小女孩,期待不是我要追逐的,我的心彷彿飛起來了,這本書帶我飛入夢想,飛入屬於我的天空。

我不由產生了疑惑,這本書的作者是張海迪,一個五歲就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的小女孩。一開始,她的人生就與眾不同,無法上學,只能在家裏自學,直到15歲,還是跟着父母四處奔波,她經歷了在她那個年齡階段不該有的遭遇,但是她卻發奮圖強,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楷模,這本書也就是她的文學作品之一。相比她而言我幸運多了,我們是在甜水裏長大的,不用揹負時代的使命。或許正因為這樣,張海迪才用自己的故事講述這部自傳體小説,講她是如何戰勝困難,實現她的作家夢,一個在課堂上用來做鼓勵對象,才倍受關注的小女孩。她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因為她堅信努力了,就能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她懷揣着“活着就要做個有用的人”的信念,回答了億萬青年關心的人生價值觀。

在動筆之前,我曾想我要寫什麼,我會寫誰,這麼想的話我的心情有點惆悵,不過張海迪也就是書中“方丹的”形象,是我讀這本書的精神支柱。書中寫到方丹從一個生活,到認識許多朋友,她與朋友之間的情感糾紛,展示了那個年代的純真友誼。但我讀到她搬到陶莊的生活,更令我讚歎。離開了朋友、父母、獨立一人來到了陌生的鄉村,周圍的環境讓她不適應的有了想輕生的念頭,但她卻安慰自己這是新的生活。我的情況和她一樣,離開了曾經生活的地方,來到了學校,這一切是我感到畏懼,曾經我害怕、失望、傷心過,不過在老師、朋友以及家長的鼓勵下,我學會了堅強,我時常告訴自己,不能放棄,不能讓那些愛我的人失望。所以在這兩年的大學生活,使我改變了很多。雖然不能有主人公那樣遭受,但我卻深深體會了。

書中寫到方丹因為有了農莊人送的輪椅,她才成為了一個教師,一個指引孩子們希望與前進,默默奉獻的教師;她才有自信生存下去,為那些喪失了生活勇氣的人們,建立了溝通的橋樑;她才能四處奔波,即使是在冰天雪地,也一心想着孩子們稚嫩的童顏;我想在陶莊的生活是美好的,方丹曾寫信告訴她的朋友,她很快樂,特別是當了教師,完成了她自己無法上學的希望,因為只有她瞭解,除了自己,陶莊人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不懂得知識就是力量。方丹她發現了自己生命的更深力量,而此時的我們呢?是不更應該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就像她説的“活着就要做個有用的人”如此頑強的信念,正是我們當代年輕人的榜樣,即使自己的生活是多麼不幸,我們也要學着微笑,學着付出,因為有付出了才有收穫。

我很勇敢,我不哭,即使是坐在輪椅上,我也要堅強的活下去。時間是什麼?時間就像秋天的落葉,冬天的雪花,飄飄灑灑。方丹始終傳承着她的信念走下去。有位哲學家説:倘若有一萬個人,一字排開,只有勇於向前跨出一步的那個人才能成功。事實上,跨出一步並不難,難得是你是否有勇氣跨出去。我想這也是輪椅上的夢這本書藴含着意味吧!不過小説的結局卻十分悲催,一夜之間,“她”失去了一切,朋友的離去以及陶莊人死亡,使她沉默了,為什麼命運總是造化弄人?為什麼要多去這些年輕人的生命?這是方丹頭一次,如此的平靜,她的平靜讓人害怕。最後她離開了,離開了那座村莊,她感概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身在何處,而是置身何處。方丹雖然離開了,但她的精神卻始終活在陶莊人的心中。

或許,因為這本書看久了,我時常懷着自己是否正處於這一幕劇中。我想我該演什麼角色!不管我走近的是正劇還是悲劇,不管是什麼,我都希望自己成為“方丹”擁有她那頑強的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xkr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