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城記》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雙城記》讀後感1

去年寒假我拜讀了《雙城記》這部小説。《雙城記》是以十八世紀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為背景的一部小説。它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狄更斯。英國和法國是一個緊挨着的國家,它們最短的距離僅僅只有二十多海里,兩國在政治經濟文法生活、血統等方面不斷交流,融合。兩個國家作家彼此寫對方的歷史故事更是屢見不鮮。《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的作品,他是狄更斯晚年所創作的。

《雙城記》的第一句話説“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被無數人引用。同樣那個時期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遭遇。

在《雙城記》中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温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讀完這本《雙城記》我感受到歷史的波瀾壯闊,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農民和工人階級忍受着各種剝削,我非常同情他們的遭遇。這部小説故事緊湊,讀完這本書我們彷彿身處當時那個年代,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它的光輝無可阻擋,我推薦給每個人去讀。

《雙城記》讀後感2

小説《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鋭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説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卻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美麗温柔的露西,優雅高尚的查爾斯,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不羈而又無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發奇太太,豪爽忠誠的普洛士小姐,殘忍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複雜的仇恨糾纏不清,殘忍的復仇製造了更多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卻是以生命為代價。這錯綜複雜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面前,彷彿重現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

有人説,小説《雙城記》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我卻覺得,這樣説的人必定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圖。如果只是表達了這個,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達到露西和查爾斯的水準,那麼小説《雙城記》的優勢怎麼體現出來呢?在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問題也好,都是為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而設的。

這個主題就是剖析這場大革命與民眾之間的關係,看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場革命,到底這場血雨腥風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我想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心所在。

《雙城記》讀後感3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説它好,是最高級的;説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這是狄更斯的《雙城記》的經典開頭,這是一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這是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一筆重重的色彩。

《雙城記》有其不一樣於一般歷史小説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感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齊,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敍、插敍、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説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

小説在情節安排上,採用了他在許多作品中慣用的懸念手法。開篇描述英法兩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之後是關於活埋和復生的對話,一開始就渲染了一種神祕和緊張的氣氛。這種氣氛隨着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越發加強。馬奈特醫生出獄後奇怪的縫鞋活動,代爾那婚前和馬奈特的神祕對話,卡爾登和代爾那面貌酷似,這種種疑團加深了小説的魅力,使它的結構猶如巴士底監獄通道那樣迂迴曲折,直到最後才把散見於全書的各條線索串聯起來,創造出豁然開朗的藝術效果。

《雙城記》主要以情節結構取勝。書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仁愛的化身,如馬奈特醫生、路茜、代爾那和卡爾登;另一類是復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婦、甲克,以及法國革命中瘋狂的羣眾。兩廂對立,壁壘分明,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展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狄更斯喜用的漫畫化手法,在這部小説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中狄更斯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佔着一個獨特的地位。尖鋭的階級對立在小説中以更為極端的形式出現。舊秩序、舊制度的崩潰已經不再像《荒涼山莊》中廢品收購商克魯克那樣自我燃燒,也不會像《小杜麗》中克侖南姆夫人宅邸那樣自動坍塌。在英國,像法國革命那樣的一場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正迫在眉睫。《雙城記》是狄更斯對英國統治階級發出的一個強烈警告。

《雙城記》讀後感4

這本英國作家的《雙城記》,是19世紀著名作家狄更斯十四部長片小説中最短的一部,但是也是最為驚險曲折。最驚心動魄的一部。

這本小説它主要講了一段愛恨交加的故事,故事中的卡頓,他是一名律師,但是他整天漫不經心自從他遇見了馬內特醫生之女露西,就不斷的向她訴苦,這讓露西知道了他有一顆善良的心。並且他也深深的愛上了她。可是卡頓知道,自己已無法挽回自己,就把這顆心給珍藏了起來······最後,卡頓為了露西的幸福,竟替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達奈從容赴死。之後達奈和露西的子孫都在世世代代的留傳着一個名字——西德尼·卡頓。

讀完這本小説以後,我陷入沉思:為什麼德法日夫人不能像馬內特醫生一樣,放棄恨,放棄恩,放棄殺他們所有人!卡頓為了露西都能從容赴死,而德法日夫人卻為了自己的家時而被仇恨蒙了雙眼,見到達奈就想殺光所有的人,難道就不能快快樂樂,幸福美滿的過完下半輩子嗎?想到這,我便為無辜的卡頓和達奈全家人留下了眼淚。

這本小説便是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寬廣。

《雙城記》讀後感5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是英國作家狄更斯寫的《雙城記》。

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本書主要內容是: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須莫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獄十九年後,他的女兒將她接到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爺馬頓。後來,露茜跟達雷結了婚,過了十年的幸福生活。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達雷為了營救無辜的僕人,趕到法國去給他辯護,卻因為他曾經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馬頓為實踐他對露西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一點,在達雷被行刑前用自己跟達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斷頭台。

本書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法國大革命前夕法、英兩國的實狀況: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貴族的剝削、壓迫下過着極其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運用了許多好詞佳句,用了許多修辭方法,將句子、文章描寫得生動形象。例如這段話:眼前浮現的許多面孔中,在黑夜裏他無法辨認到底哪一個是那位埋葬者的。晃來晃去的黑影總像是一個45歲的男人,他們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面部表情和憔悴程度,面部表情千差萬別:驕傲、輕蔑、矜持、屈從、悲傷、迷茫;憔悴程度各不一樣:深陷的雙頰,慘白的面孔、瘦骨嶙峋的雙手、深度彎曲的身軀,但面孔大體是同一個,頭髮都過早地白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雙城記》這本書很好看,你們也讀一讀吧!

《雙城記》讀後感6

《雙城記》是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寫的。他1812年出生於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貧寒,但在不幸的童年過後,他很快便變得富有和成功。他還寫過好多著名小説,如:《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等。

《雙城記》主要是記載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館的樓上的一間屋子裏坐着一位白髮男人,他正在忙着做鞋。他曾經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現在他已是一個自由人了,然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須繼續的做鞋。

在一輛去巴黎的車上坐着路茜,這是她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把她父親帶回了倫敦,在女兒的愛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過去並學會了衝向一個自由人那樣去生活。

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暴風雨年代,過去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忘記。於是不久的危險祕密地把路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帶回了巴黎……那兒恐怖的死亡機器——斷頭台正飢餓的等待着法蘭西的敵人們。

這裏的主人公很顯然就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一個原來當了18年的囚徒,什麼也不記得的男人,最後又是被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帶回了倫敦,開始了一個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終他的女兒和她所愛的人們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蘭西的敵人們處死了!

《雙城記》讀後感7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著作《雙城記》。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説以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敍述馬內特醫生一家充滿了愛與冒險的遭遇,中間穿插了貴族的殘暴、人民的憤怒、審判間諜……主要揭示了那個時期英法的社會治安,以及大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

這部著作主要講述了: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獄十九年後,他的女兒將他接到了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父卡頓。後來,馬內特的女兒露西和達雷結了婚,過了十年的幸福家庭生活,卡頓也給了露西一個承諾,要讓露西生活快樂。

人民生活在困苦無助、飢寒交迫、貧病連連、受盡欺壓的困境中,他們心中積壓了對貴族的刻骨深仇,終於引發了推翻政權、爭取自由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達雷為了營救無辜的僕人,趕到法國去給他辯護,卻因他曾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頓為了實踐要讓露西生活快樂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在達雷被處刑前,用自己跟達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斷頭台。

黑暗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充滿希望與光明的年代已經到來,那時的黑暗令人慘不忍睹!起先,天下是屬於國王的,後來,天下是屬於人民的。1789年7月13日,人民攻佔了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1793年1月21日,革命把國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這象徵着封建統治的結束;1793年2月20日,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充滿黑暗和壓迫的18世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百姓受苦受難的悲慘生活已經徹底結束。我們迎來了被希望沐浴下的21世紀,從那個時代到今天的漫長歲月不過像昨天到今天那樣短暫。我認為卡頓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重情義,信守諾言,為了實現他對露西的諾言,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寶貴的生命。

當今的人民絕對不會讓歷史重演,歷史也不會重演。讓我們過好每一天,讓屬於我們的21世紀更加充滿光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9nzm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