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6篇)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6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範文650字(通用6篇)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1

看了這部戲劇,很容易把它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作比較。大體內容均是在兩個家族的阻礙下雙雙殉情。在我看來,兩部愛情故事的不同之處更值得玩味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是在凱普萊特家的舞會上結識的,並且很快便墜入愛河,可謂一見鍾情;而《梁祝》卻嚴格遵守了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這可以從側面映射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含蓄藴藉,西方顯得跳躍性強,更加直截了當。

如果説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那麼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就有一支殘破的獨木橋。在勞倫斯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本可通過假死藥在墓中相會羅密歐,永不分開。可陰差陽錯,羅密歐未得傳信,不幸在墓前飲鴆而亡,朱麗葉也隨夫而去。那獨木橋本可使兩人相會,卻中途斷裂,有情人難成眷屬,實在讓人扼腕歎息!

在《羅朱》中,戲劇衝突描寫得也十分到位。當朱麗葉得知哥哥提伯爾特被羅密歐殺死後,慶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時而來,讓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細流本是悲哀傾注卻呈獻給喜悦”,這分明是朱麗葉內心的哀號。不過最終羅密歐被放逐的痛苦仍佔了上風,進一步表現了朱麗葉對羅密歐的愛。

看書並不是單純地看書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殺殺。這是一種很不成熟的閲讀方式。一部書籍之所以能夠萬古流芳,不只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更在於它的歷史意義。莎翁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閃耀着人文主義的光輝。凱普萊特夫人對帕里斯的讚美,羅密歐對放逐的感慨,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對人性與人的價值的肯定,這在當時對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鬥爭是極有價值的。而我想羅朱的死,也是莎翁對封建勢力的代表—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兩大家族扼殺人性扼殺愛情的控訴吧!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2

在這個寒假中,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此書是著名的戲劇大師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之一。書的名字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

本書講述了在一座城市中,身為世仇的兩大家族中的兩位繼承人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了。月下定情後,羅密歐到附近的修道院中請求神父為他們主婚。與兩大家族交好的神父想借此婚姻消除兩家的恩怨。但他卻沒想到,次日中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堂兄泰伢爾爭吵,並拿出佩劍刺死了泰伢爾。這令公爵勃然大怒,將羅密歐趕出境,並應允了伯爵對朱麗葉的求婚。於是,驚慌失措的朱麗葉向神父要到了一瓶四十二小時即可甦醒的安眠藥。不料羅密歐誤會了此事,認為朱麗葉已經死了,買好了毒藥,飲藥自殺。神父聽到此事,匆忙趕救,但為時已晚。朱麗葉見此,也自刎身亡。最後,因為這場悲劇兩大家族握手言和。

這本書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生在勢力強大的封建大家族中,所以最後才雙雙奔赴黃泉。造成這個悲劇結局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自由婚戀,主要的原因是雙方家族本是世仇,所以神父的支持對他們來説,也便沒有了絲毫的用處。我認為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換來了兩個大家族的和解,他們如同是兩大家族緩和態度的犧牲品,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握手言和又有什麼用處呢?那兩個深愛着彼此的人也不會回來的。如果在矛盾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兩家人可以互相寬容、互相體諒,那麼結局還會像現在一般嗎?

這本書令我明白了: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人。我們要知道仇恨永遠不會使人快樂,只有擁有寬廣的心胸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3

我從小就喜愛看書,一到暑假,便纏着媽媽到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個性吸引我的眼球,我一口氣把它給看完了。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傳世經典之作,被人們稱為西方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它講述了這樣一個經典的感情故事:故事發生在維洛那名城。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鍾情,訂下了海誓山盟,但雙方家族是世仇。羅密歐在格鬥中殺死了朱麗葉的堂兄,被驅逐出城。朱麗葉被父親逼迫嫁給一位伯爵。萬般無奈之下,朱麗葉服用了假死的藥。羅密歐得知“死訊”,連夜趕回,在朱麗葉身旁服毒殉情。藥效過後,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己死,她悲痛欲絕,將匕首深深地刺進了自己的胸膛。

當我讀到“羅密歐從他懷裏掏出毒藥,倒進嘴裏”時,我的心彷彿被揪了起來:“羅密歐,你等等,你等等,朱麗葉只是服用了假死的藥!朱麗葉立刻就要醒來!”但是,再喊什麼也沒用了,毒藥結束了羅密歐年輕的生命!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死,換來了兩個家庭的和解,但正是由於家族的仇恨才釀成了這種無法挽回的杯具。為什麼直到眾人紛紛的離逝,直到最後一刻,仇恨才化解?為什麼兩家人不能互相寬容,互相諒解一些呢?如果雙方能夠寬容一點,那麼結局也許就不會如此。

仇恨使人喪失了理智,丟失了許多人的性命。我想我們就應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待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同學之間也要學會寬容,這樣才能友好相處,共同進步。平時,經常見到同學之間正因一點小事而爭吵,最終傷了感情。仇恨不會使人快樂,寬廣的心胸才能與人和諧相處。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4

“啊,羅密歐,羅密歐!”朱麗葉説:“你在哪兒啊,羅密歐?為了我的緣故,別認你的父親,丟掉你的姓吧!要是你不肯的話,只要你發誓永遠愛我,我就不再姓凱普萊特了。”

當我想起朱麗葉説的話,我突然有一種深深的感覺。《羅密歐與朱麗葉》主要講述了在凱普萊特和蒙太古兩大家族不和睦的情況下,朱麗葉與羅密歐毅然相愛,他們不顧一切地相愛,過程異常曲折。最讓人痛心的是,在經歷了這麼多磨難之後,他們卻用自己的生命,來結束上一代人之間的糾紛。這是一個悲劇,然而,這一悲劇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

那是一個反封建鬥爭的時代,其中,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比較集中和激烈。通過《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可以看到莎士比亞作品所揭示的當時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黑暗。在這部悲劇中,莎士比亞有力地譴責了封建社會扼殺愛情自由的行為,譴責了幾代人之間無原則的世仇。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年輕一代真摯、熱情、不屈的愛,值得稱讚。

是啊!中世紀僧侶統治下的禁慾主義是多麼可惡。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邪惡的力量。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除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愛情故事,是不是還有這樣一對對令人心碎的戀人呢?他們是順從還是反抗?但是,有多少家庭在等待血的教訓呢?

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是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一面普通而又非凡的鏡子。他們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醜惡,也反映了他們爭取愛情自由的決心和勇氣。我們都應該讚頌後者的這種高尚情操。

“朱麗葉啊朱麗葉,你所在的地方的地方就是天堂……”羅密歐真摯而強烈的愛震驚了人們,他們堅定不移的愛是對封建社會的有力攻擊,同時更給那些昏沉的人倒了一盆冰冷的水!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5

最近看了莎士比亞的著作,第一部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從小就有聽説過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都不全面,只知道他們的愛情很偉大。

可以親眼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心裏很開心,一些埋藏了很久的疑問也全部解開了。

我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看完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結局很悽慘,即使死在一起,也未能在最後一刻和對方説句話。他們的愛情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偉大,心裏有些失望。

羅密歐在未遇見朱麗葉之前,對羅瑟琳愛的很瘋狂。在一次舞會上,遇到朱麗葉,對朱麗葉一見鍾情。從些忘了羅瑟琳的存在。心,轉變的如此之快,讓我很懷疑羅密歐的愛。他的'愛情在我眼中是隨便的,容易改變的。或許也可以説,他的愛情是建立在女子美麗的容貌之上。

他們的愛情是閃電式的。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沒有磨難,而是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有誰可以保證,羅密歐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又遇見另一個“朱麗葉”呢?畢竟世界上的美麗女子有很多。

羅密歐與朱麗葉真正在一起的時間,少的可憐。然而卻可以為了對方付出生命。這點讓我很難理解。或許這也就是他們愛情的偉大之處吧!之所以他們的愛情偉大,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愛情付出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在世人眼裏,可以為某種東西付出生命,都是偉大的。

每一段愛情都會存在一些缺憾,在當事人的心裏,只要可以在一起就是最完美的結局。愛可以包容一切。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650字6

以前,我曾讀過不少觸動人心的書籍,但它們無法跟《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一本能震撼心靈的圖書。

自從那一次狂歡節舞會,上帝很頑皮地讓羅密歐和朱麗葉相遇,還讓愛情之劍不知不覺射中他們。命運總是那麼那麼殘酷,他們的家族竟是仇家,這種愛是不能允許的。最後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起牽手永遠離開了這世間。

我覺得羅密歐是一個痴呆的人,痴痴愛着朱麗葉,痴痴地忘記自己家族和她的家族是仇敵……可為了她,自己不顧殺生之危險去看她。為了她,自己不怕被驅逐而殺了想要把自己和朱麗葉剝離的朱麗葉哥哥……

而朱麗葉確是一個傻人,傻傻喜歡羅密歐,傻傻的答應羅密歐與她祕密結婚……但為了他,自己時時刻刻擔心他會不會招來殺生之禍。當羅密歐被驅逐之時,自己卻被逼婚,朱麗葉為了他,不怕那一瓶“假死藥”是神父給的毒藥喝了下去……

可付出那麼多都是沒有用的,在朱麗葉假死這一段時間,羅密歐悲痛無比,生不如死。他來到她的墳塋中,服下毒藥,倒在了朱麗葉的身旁。當朱麗葉醒後,趕來的神父告訴她了一切,朱麗葉臨終前的一句遺言是感人的:與其讓我活在這個沒有羅密歐的世界,還不如直接去那一個世界吧,死便是上天的恩賜,羅密歐,我來了!

這篇小説在我心中已經不再是小説了,它是我保留在記憶裏的珍藏回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zyz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