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9篇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9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9篇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裏都寫滿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雖然這些事裏有一些事兒微不足道,但給人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給人們以温暖的感受。在《雷鋒車的故事》裏的許多故事裏,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風雨兒女情,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有一位老奶奶,她十分想念她的兒子,就決定去看看他。可是她兒子的家離這位老奶奶的家特別的遠,於是,她就請一位老伯伯給出租車打電話把她送到她兒子那裏去,可是誰會知道呢,老伯伯卻打錯了電話,竟然撥到“雷鋒車”的電話,電話裏面,那位老伯伯説:‘‘是出租車嗎?我這裏有一位老奶奶想到北京去,去看看她的兒子,馬上到XXX來接她吧!’那些雷鋒車的阿姨們剛剛要説:“老伯伯,您打錯電話了,我們這裏是雷鋒車...”還沒説完老伯伯就掛了電話。於是,那些阿姨們就叫來一輛出租車就去了那位老伯伯所説的地址。到了那裏把老奶奶接到了車上,就出發去了老奶奶家兒子的地方。在路上,雷鋒車其中的一位阿姨問老奶奶:“老奶奶,你知道我們是誰嗎?”“你們不就是這車裏的人嗎?”“老奶奶,您大錯特錯了,我們是雷鋒車的。”“啊!謝謝你們哦!”“不用謝”那些阿姨們説道。到了北京,老奶奶卻不記得她的兒子家住在哪裏了,雷鋒車的阿姨們陪着老奶奶東跑跑,西跑跑,過了幾個小時,老奶奶才想了起來。就在那幾天多的時間裏,那些阿姨們的臉上彷彿多了些皺紋。這真是風雨兒女情啊!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2

這個學期,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名叫《雷鋒車的故事》的書。剛拿到手,我便迫不及待地翻看,這本書裏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才看了幾篇,我就對它愛不釋手了。

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句話人人皆知,現在為了弘揚雷鋒精神,連雲港市的餘友雲和她的姐妹們組建了雷鋒車組。雖然當時的她很瘦弱,但是她一心為人民服務的熱情並不比別人低。餘友雲和她的姐妹們在近期年的服務中受到表揚信上百封,錦旗十幾面,雷鋒車從此成為一面高高飄揚的學雷鋒的旗幟。餘友雲就是第一任雷鋒車組長。

讀到一面特別的錦旗這一篇我倍受感動,寫的是一個少女和家裏賭氣,一氣之下帶着一些錢往老家走,可到了連雲港市後就沒有錢了,想回家卻沒錢買票,便寫了一封絕命書想請開往北京的司機送達他爸爸的公司,結果被新浦汽車總站服務員小莊等人發現,幫助她聯繫爸爸,救了她一命。如果不是這幾位熱心的服務員,一個17歲的女孩可能會失去寶貴的生命。事後,女孩的爸爸寫了一面六百字的錦旗感謝她們。多麼好心的一羣人啊!是她們的熱心挽救了這個女孩的性命,她們真不愧是當代雷鋒啊,我真替這個女孩感到幸運,她也應該心平氣和地對父母道歉,好好感謝這些叔叔阿姨們,以後再也不能不聽話了。

20xx年11月3日上午,一對盲人兄妹乘車從灌雲沂北去新浦上學,不巧把旅行包忘在了車上,焦急的兄妹倆只得向雷鋒車手們求救,雷鋒車手們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多方聯絡查找,終於找到了旅行包。哥哥封士兵無意告訴雷鋒車手他的眼睛不是全盲,而是弱視,可他家裏太窮,買不起眼鏡。説者無心,聽者有意。雷鋒車手們買了很多日常用品,送給了兄妹倆,還帶眼睛治療有希望的封士兵去了市眼科醫院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封士兵的視力大有好轉。當他能看清雷鋒車手們的時候,又激動又高興,難以置信的他好像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一樣,一遍又一遍地打量着十分熟悉而又那麼陌生的世界,他朝窗外的太陽興奮地喊道:我看到太陽了!我看到太陽了!聽着他一邊流淚一邊説的感謝話,所有人眼裏都噙滿了淚花。後來,雷鋒車手們還將封士兵家的六間危房改成了六間新瓦房,他們一家老小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居。讀到這裏,我不禁潸然淚下。雷鋒車手們所做的事真是太令人感動了,他們不僅讓絕望的孩子們重新振作,還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像父母一樣,使人產生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從內心裏感激他們。這是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啊!

我深深地佩服這些樂於助人的雷鋒車手們,現代社會就缺這種雷鋒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為社會做一點貢獻,那麼這個世界不就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嗎?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讓大愛連雲的港城精神永遠流傳下去!爭取人人都做雷鋒!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3

最近,讀了《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不諳世事的我也被書中的人和事深深地打動了!因為書中的人和事就在我的家鄉----海濱城市連雲港。雖然我還小,但也是港城的市民,為身邊有這樣一羣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讀了《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雷鋒車的感人故事始終縈繞在我的眼前,鐫刻在我的心田,也在盪滌着我幼小的心靈。這本書真實記述了上個世紀的1963年起,港城的“雷鋒車”車組從幾根木扁擔、一輛平板車“起家”,先後5代、500多名“雷鋒車”手49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累計行程17萬多公里,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26萬人次,義務運送行包22萬餘件的動人事蹟。這本書用“雷鋒車”手們可歌可泣的無私行動,彰顯了“雷鋒車”手們不僅盡心盡力扶老攜幼、風雨無阻接送旅客,更是“以雷鋒為榜樣,把旅客當親人”,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排憂解難,無怨無悔,讓旅客切身感受到“在家千日好,出門也不難”的奉獻精神。正是這種奉獻精神,讓一代又一代的“雷鋒車”手們用全心全意、始終如一為民服務的愛心行動,鑄就了“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永恆承諾,唱響了一曲曲“大愛連雲港”的時代頌歌,為港城輸送着永不枯竭的正能量。

現在的我還是個小學生,我的夢想是好好學習、全面掌握“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真本領。還要用我力所能及的行動向“雷鋒車”手們學習,認真踐行“雷鋒精神”。《雷鋒日記》裏説:“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弘揚“雷鋒精神”要靠你、要靠我、要靠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所以,我們要像“雷鋒車”手們那樣,不折不扣地做“雷鋒精神”的傳承人。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4

今天,我讀完了《“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説起雷鋒車,大家一定會想到我們的解放軍戰士——雷鋒叔叔,一定會想到“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事蹟。可是……“雷鋒車”又是什麼呢?就讓我來為你們解答吧:“雷鋒車”,是雷鋒精神車,是傳遞雷鋒精神的小組,是裝載着滿滿愛心的小車,“雷鋒精神”就是樂於助人、助人為樂。裝載着滿滿愛心的“雷鋒車”,儲存着無數好事的“雷鋒精神車”,每一件好事都感人肺腑,這樣動人心絃的好事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多,數也數不過來。像“雷鋒車”這樣的事蹟數不勝數,成千盈百的事蹟每一件都感人肺腑。

在我身邊發生了很多事情,好人好事一件件不定時地在腦海中重播,不斷的回味着一些能讓自己進步的事情。確實,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就有很多的好人好事。在我們美麗的校園裏,經常可以看見,有些同學彎下腰來撿地上的廢紙,時常會有同學主動留下打掃着教室,經常有聽到拾金不昧的同學被表揚,過馬路時有些同學會主動維持交通秩序,阻止那些亂穿馬路的行人。多少時月了,你可能已經忘記了吧,可是,每當走到那個路口,我藏在腦海中的記憶就會回放:

濛濛細雨與細細微風唱着歌兒向我們走來。“真煩,什麼嘛!下什麼雨啊,煩死了啦!”銀鈴般清脆的聲音從一個小巷傳來,我獨自一人在那裏生着悶氣。此時,你會詢問:“下着雨,怎麼不回家?在這兒幹什麼呢?”呵,原來我因為耍大小姐脾氣任性從家中跑了出來。恩?那是誰?一個疑惑的腦袋從巷口探出,向我望來。“幹什麼啊?看什麼看啊!”我雙手叉腰,嘟着嘴,把一身的氣全發在她的身上。你彷彿絲毫沒有聽見我説的話,向我走來。“你在這兒幹什麼?為什麼不回家?”你疑惑的大眼睛向我望去“怎麼?和你有關嗎?你不也在這裏嗎?我難道不能來?”“不是,只是這裏很少有人來而已,我也只有心情不好時才來的。”你搖搖頭,我的“大小姐”脾氣突然全逃跑了,剩下的只有疑惑“心情不好?你怎麼啦?”“嘿嘿,其實也沒有什麼啦,只是今天是我的10歲生日,爸爸媽媽都因為工作不能來陪我而已。”“什麼?而已?要是我的話那我可要大鬧一場!”“怎麼能這樣,我們做兒女的,怎麼能給父母添麻煩呢!父母每天工作已經很辛苦了,我們要是再給他們添麻煩,那還怎麼行呢?

我們要站在父母的立場想一想啊,如果你今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卻得知自己的'兒女因為一些事情,而讓你和老師‘聊聊天’你會樂意嗎?”我搖搖頭“當然不會,所有站在父母的立場想想吧!今天訴説了好多,心情好多了,平時只能對着牆先生訴説自己的苦,今天能有你這個小聽眾真幸運!”“那我以後經常來聽你訴説。”她搖搖手“不用了,我不會再來了,我不會再有苦要來這裏訴説了,寬容一些吧!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美德。生活需要寬容,就像人生需要明媚的陽光一樣。擁有一份寬容,我們就能正視師長的嚴厲,諒解親朋的疏忽,善待別人的錯誤,甚至能寬容愁人的傷害。”説完,你走了,我在原地思索着這句話的意思。

現在,我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而你就是我心中的“雷鋒”,讓我們一起攜手,幫助他人,愛戴他人!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5

今天,我讀了許思文和劉毅編寫的《“雷鋒車”的故事》一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

新浦氣車總站有“雷鋒車”組,這個車組是由一批批普通女工組成,是長期立足崗位,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創先爭優的雷鋒模範羣體,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1963年以來,雷鋒車組5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先後有500多位“雷鋒車”手傾情奉獻,行程17玩多公里,免費運送旅客26萬多人,行包22萬餘件,為旅客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用實際行動展現了雷鋒精神,展現了新時期大愛連雲港的港城精神。“雷鋒車”組50年堅持不懈學雷鋒,兑現着“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諾言,錘鍊出與時俱進感人至深的“雷鋒車”精神。

這就是助人為樂,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愛崗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團結和作,爭創一流的優良作風,抱定信念,持之以恆的雷鋒精神,我們要向雷鋒車組學習,向雷鋒同志學習樂於助人吧,讓雷鋒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讓我們攜手共建和諧美好的明天吧!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6

這個假期,我讀了《雷鋒車的故事》和其它幾本好書,這本書説了一個車組裏18個熱心助人的故事,因為這種品質就如雷鋒一樣,所以起名為“雷鋒車”。“雷鋒車”組五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免費運送旅客26萬人次,行包22萬餘件,為旅客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的:一輛去往南京的客車上,一位年輕的女乘客突然臉色蒼白,牙關緊咬,昏厥在車座上。在這危急的時刻,副駕駛員李偉撥通了“120”的急救電話,瞭解情況後,“120”的值班,為了爭取時間,直接將車開到最近的醫院進行救治。王保柱和李偉在爭得所有乘客的同意後,立即下車詢問了附近醫院的路線,火速開往洪澤縣朱壩鎮的一家醫院。在醫院裏,馬保柱和李偉忙裏忙外,又是掛號,又是交費,又是拿藥,忙得不亦樂乎。在緊急救治後,這位女乘客逐漸恢復了正常,因為去南京有急事要辦,於是繼續上路了。上車後,馬保柱將這位女乘客安排到了前排的位置,倒好熱水方便她服藥……遲到南京時,沒有一個乘客有怨言,反而都在稱讚馬保柱和李偉關心乘客的精神,直到女乘客把感謝信送到連汽公司時,他們倆也隻字未提。

馬保柱和李偉也是“雷鋒車”組的一員,他們真是名副其實的“活雷鋒”,他們一直兑現着:“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諾言。其實,助人不算什麼,關鍵是堅持,這才是真正的“好人”。我們要學習雷鋒,學習他樂於助人的無私精神。當你真正幫助到別人時,自己也會感到愉快,在你回憶的時候,這是一個難忘的經歷。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7

看完《雷鋒車的故事》這本書,我深受感動!

故事是以真人真事為題材,講述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組學習雷鋒精神,一代又一代堅持做好事,不求回報的故事:從1963年開始,“雷鋒車”組以“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為信念,多年如一日,一代接一代地將雷鋒精神發揚光大。從一條木扁擔、一輛木板車,演變為鐵板車、人力三輪車、電動車,到現在的風光旅遊車,她們風雨無阻地接送旅客,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排憂解難,無怨無悔,全心全意、始終如一為民服務!偶然做一件好事是很容易的,難得是一輩子都要堅持做好事!所以“雷鋒車”組的事蹟讓全社會感動,各行各業的人都應該向他們學習!其實,生活當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像“雷鋒車”組一樣的人(比如我們學校的義工叔叔阿姨們),他們雖然是一個平凡的羣體,但在我看來,他們做的事情卻非常偉大。他們不顧社會上的冷嘲熱諷,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學習“雷鋒精神”。我要向他們學習,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盡我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主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會主動把學習用品借給別的同學;主動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平時下課後,我主動去擦黑板、幫老師整理作業本、去食堂吃飯時自覺維持隊伍的次序。

我相信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每個人多獻出一點愛心,常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這個世界將變的更加美好!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8

中國,從1949年建國以來就希望成為一個人人都助人為樂的國家,而且也有許多樂於助人的人物。雷鋒更是人人都知道的大人物,即使孩子還小,家長還是會告訴他們:有一個雷鋒叔叔,從小就助人為樂,幫助別人,可惜的是很年輕的時候,因為一場意外,離開了人世。

內容簡介: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組從1963年開展學雷鋒活動以來,寧願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免費運送老弱病殘旅客26萬人次,義務運送行包22萬餘件,行程17萬多公里。一羣愛心人士開始了助人為樂的活動……

他們湊錢買了幾十本小人書,讓過往旅客候車時翻閲,後又自備茶壺,免費為旅客提供茶水,幫旅客搬運行李。一些“雷鋒車”手更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裏,“雷鋒車”手李保英發現一個衣衫不整的兒童,便把他帶回家,幫他梳洗、做菜。第二天又帶他去坐班車,從此李保英就成了這個孩子的親人。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沉思了好久:現在基本上很少能見到這種人了,是因為什麼呢?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比以前了,以前渴了可以喝小溪裏的水,餓了可以摘樹上的果子,可是現在呢?小溪裏的水還能喝嗎,樹上的果子也都不能吃,生活環境都這麼差了,就更少有樂於助人的人了。也許我們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自己……

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9

我讀了一本名叫“雷鋒車”的故事的好書,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在連雲港新浦汽車總站有一個“雷鋒車”組,是由一批批普通女工組成,是長期立足崗位,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創優爭先的學雷鋒模範羣體。自1963年以來,“雷鋒車”組5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學雷鋒,先後有500多位“雷鋒車”手傾情奉獻,行程17萬多公里,免費運送旅客26萬多人次,為旅客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用實際行動來弘揚雷鋒精神。在他們不斷幫助別人的感召下還有一些人加入到他們的工作中來,甚至包括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中年婦女安娜·福圖,在連雲港外國語學校教學期間,她瞭解到“雷鋒車”組事蹟後,深受感染,非常希望像“雷鋒車”手那樣幫助他人,奉獻社會,讀後感《讀“雷鋒車”的故事有感》。工作之餘她就來到新浦車站與“雷鋒車”組的姐妹們一起接送旅客。

因為她的熱心新浦汽車總站授予她“榮譽‘雷鋒車’手”稱號。在安娜的帶動下,連雲港外國語學校多次組織師生去車站義務為旅客服務。學雷鋒做好事,已經成了安娜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去海州白虎山遊玩,看到景區裏有不少遊人丟棄的垃圾,她就組織一些志願者去撿拾;看到周邊農村焚燒麥秸現象嚴重,她就上書有關部門,提出環保建議;知道有些孩子上不起學,她就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捐給了希望工程······ 現在想想就連外國友人都做好事發揚雷鋒精神,可見任何時候雷鋒的樂於助人精神都不會消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glq3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