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籬笆那邊讀後感

籬笆那邊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籬笆那邊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籬笆那邊讀後感

美國詩人狄金森詩作《籬笆那邊》短短几行,寥寥數語,但其意藴非常含蓄深厚,耐人咀嚼。此詩究竟言説些什麼?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此詩反映的是慾望與禁忌的衝突,表達了詩人對文明社會裏人類存在境況的深刻思索。

人類的一部進步史、文明史,就如弗洛伊德所説的,是一部人性的壓抑史。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是以犧牲人類自身的本能需要亦即各種慾望為代價的。人的本能崇尚和追求享樂,它遵循着享樂原則。由享樂原則的支配,看到美好的、於己有益的東西,人就有佔有的慾望並設法滿足慾望。但人畢竟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能脱離社會羣體而獨立存在。這就決定了個人的慾望是不可能、也不允許得到完全滿足。因為,如果每個人都放縱自己的本能,而不擇手段地去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混亂,文明秩序就會遭到破壞。也就是説,一個社會要維持它的穩定和諧,就必須有一定的行為規範和律令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文明社會的顯着標志就是各種規範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這種種的規範和制度就是所謂的文明的'“禁忌”,它包括倫理、道德、法律等等。所以弗洛伊德才説:“文明不過是意指人類對自然之防衞及人際關係之調整所累結而造成的結果、制度等的總和。”由此看來,人的本能需要的充分滿足是與文明社會不相容的。人永遠處於慾望與禁忌的衝突之中,無論怎樣都擺脱不了由這種衝突造成的困惑和尷尬。就個人而言,如果一味遵循享樂原則而放縱本能慾望,那麼文明社會的秩序就會被破壞,而這種秩序的被破壞,最終也危及人自身的存在;如果過多地服膺社會的文明戒律,那麼自身的本能慾望就會受到抑制,而慾望受阻同樣是痛苦的。怎樣調節慾望與禁忌的關係,解決二者的衝突,這是無數哲人思索和探究的哲學命題。而狄金森這首短詩則以詩的形式來呈現和思索這一命題。

“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草莓,真甜”。“草莓”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這裏也可視為一切難以抵禦的誘惑。“真甜”的“草莓”無疑激起“我”的佔有慾,但它卻被籬笆隔着。這隔着籬笆的“草莓”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只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顯然,“籬笆”就是我們所説的文明的“禁忌”,或者説,“籬笆”在這裏就是“禁忌”的同義語。“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但事情果真如此簡單嗎?第二節寫道:“可是,髒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哦,親愛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個孩子/他也會爬過/如果,他能爬過!”“我”一旦爬過籬笆就會弄髒圍裙,就會遭到“上帝”的責罵,換言之,如果“我”無視禁忌,即冒犯文明規則,勢必遭到來自“上帝”的懲罰。因為“上帝”是文明秩序的主宰者,“上帝”的意旨是不可違抗的。於是,可想而知,“我”矛盾極了。是爬過去還是止步?是獲取還是放棄?是滿足慾望還是抑制慾望?這裏,“我”無所適從的兩難處境,其實何嘗不是人類所面臨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的寫照?既然“我”對此無能為力,於是忽發奇想:神聖的上帝又將做何選擇?詩人在此有意將至高無上的神拉回塵世,假定他也是一個普通的小孩。於是詩人從小孩的心理角度去揣度上帝,認為作為小孩的上帝也一定會有本能的需求,一定會爬過去。詩歌至此無疑透露了詩人對人的正常慾望的積極肯定。但是,上帝畢竟是神,他會不會爬過去,誰人知曉?由此可見,慾望與禁忌的衝突是無止境的,人將永遠註定要直面這一衝突,上帝對此也無可奈何,惟有人類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那麼,人類如何才能自救?這首詩的意義就在於此,它把這個千古難解的命題昭示給人們,迫使人們去思索。

人有追求快樂、幸福的權利,人的慾望是應該肯定的。社會的進步難道不是由人的慾望所推動嗎?如果完全無視慾望而壓制人的本能需求,則不僅社會不能進步,更嚴重的是還將導致人自身的各種心理疾患;但如果完全放縱自己的慾望,又必將遭到文明戒律的懲罰。這就註定了人的存在充滿艱辛。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一方面人的慾望空前地膨脹,一方面文明的戒律也越來越繁多。慾望與禁忌的衝突更加尖鋭。現代社會的人們將何以克服這一矛盾,何以更好地生存?這便是此詩留給我們的永恆的思考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7vvk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