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哈姆雷特讀後感集合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集合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哈姆雷特讀後感集合15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嬌嫩的紫羅蘭豈能在風雪中盛開,聖潔的雪蓮何曾感受過火的慘烈?鋒利的寶劍破壞不了水的瀲灩,沾染的鮮血卻將倒映的夢境撕扯的四分五裂!

前一秒,她是驕傲的公主,沉醉在用蜜織成的羅網之中。父親的疼惜,王子的愛慕,百靈的歌聲為她建起春天的花圃。這夢太真,太美,任何人都會流連忘返,沉迷其中。只是這風來得太早,太猛,夾雜着肆虐的冰雪,將一切都毫不留情的冰封。是花蜜太過輕薄,還是愛情過於熾烈,融化的羅網無法承載過重的心靈。這一秒,她墜落深淵。

王子的劍刺穿父親的胸膛,越是美好的誓言,就越是殘忍的罪與罰。沉重的枷鎖代替輕盈的腳鏈,屍體的腐臭驅走花朵的芬芳;烏鴉用翅膀遮擋她的雙眼,死亡與悲哀在腦海中流淌蔓延。

記憶的迷迭香,相思的三色堇,毛茛、蕁麻、雛菊編成的花環無法送抵上帝的眼前。她寬大的衣裙在水中飄起,口中的歌謠與波紋相契,凋零的花瓣裝點水中的葬禮,無法在天堂歌唱,就在墳墓裏舞蹈吧!

死,是絕美的風景。

丹麥王朝之悲

死神的邪惡圈定了命運的玩偶,丹麥的臣民從此要向挪威的王子俯首;末日的火山嘶吼着他的威嚴,着尊貴的血液將要為他作祭奠。不要生命之光為王冠加冕,就到墳墓裏去談情説愛,脣槍舌劍。

説不完的悲,道不盡的哀。

哈姆雷特讀後感2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默然承受生命暴虐的毒箭,或者是挺身反抗人生無涯的苦難,通過鬥爭去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最高貴?

《哈姆雷特》,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筆下的一部悲慘的現實主義小説,被稱為莎翁四大悲劇之首,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主人公哈姆雷特身上的悲劇性。 哈姆雷特身上至少有三種悲劇,性格悲劇,命運悲劇,歷史悲劇......哈姆雷特,一個矛盾且猶豫的人物形象。他掙扎在現實與仇恨之間,從哈姆雷特感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句話的時候,看得出他內心的掙扎。明明內心很善良,不想這麼做,但他卻被命運所控制,被仇恨多矇蔽,哈姆雷特改變了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人,基本靠自己的力量與叔父作鬥爭,勢單力薄,且優柔寡斷,最後造成了奧菲利亞和母親的死亡,自己與叔父的同歸於盡。 《哈姆雷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真正的偉大不是輕舉妄動,而是在榮譽遭到危險的時候,即使為了一根稻幹之微,也要慷慨力爭。”是啊,正真的偉大,不是不假思索就怒髮衝冠,而是在我們榮譽受損的的時候,不管多麼的微小,也要用盡全力,慷慨力爭! 莎士比亞在這部作品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才賦予了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個站在巨人肩膀上,洞悉一切的人,被生活欺騙了。他想一塊口香糖,被生活咀嚼乾淨且榨乾靈魂後,如廢物一般吐出來。生活就是這樣殘酷,讓你明白,原來擁有的一切竟是那樣的難得,而已前所追求的,又是那樣的遙不可及。 或許《哈姆雷特》之所以能成為傳世佳作,深受人們喜愛,不是這個悲劇有多慘,而是它有着照亮天空般深邃的哲理。 《哈姆雷特》靈魂的救贖!

哈姆雷特讀後感3

適逢前些日子的英語課讀了《哈姆雷特》,所以這悲劇的第一本還是要選擇它的,雖然文章很長,但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累,心情也隨着故事的情節起伏跌宕。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之一,它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突然逝世,不到兩個月,王后就和國王的弟弟、新國王結了婚。悲痛和鬱悶使年輕王子昔日慣有的快樂蕩然無存,在他眼裏,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雜草卻在那裏瘋長。哈姆雷特總是穿着黑色的喪服來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舉行結婚大禮的那一天,他仍舊身着喪服以示鄙視。

不久後,哈姆雷特看到了父親的鬼魂,鬼魂説他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害死的,哈姆雷特立誓要復仇,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這樣不但可以巧妙地掩蓋他內心中的真實的不安,也可以給他機會冷眼窺視克勞狄斯的一舉一動。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語、服飾及各種行動上都裝得瘋癲怪誕。聰明的丹麥王子利用宮裏來的戲班子試探新國王,於是,哈姆雷特決定叫這個戲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説的謀殺場面,然後仔細觀察克勞狄斯的神情反應來確定他究竟是不是兇手。很遺憾,克勞狄斯沒有經受住考驗,使哈姆雷特認定了他就是殺害父親的兇手。

哈姆雷特讀後感4

世界名著《哈姆雷特》中有這樣一段話,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要是他能夠踐登王位,一定會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的”。

文中的哈姆雷特身處王子,父親被叔父謀殺,於是他立志要為父親復仇,他於是與現任國王也就是他的叔父鬥智鬥勇,最終他用利劍懲除了叔父而自己也不幸死去。

在我看來,這句話在哈姆雷特身上是十分合適的,他敢於和強大的敵人作鬥爭,證明他有勇氣,他誓死為自己父親報仇,説明他有孝心、有決心,面對敵人的計謀,他靈活地作出判斷,體現他的機智;在愛情與理想之間,他果斷地做出了決策,展現了他果敢的決策能力。他的素質能助他當一名優秀的國王,可命運使他遭受額外的打擊,斷送了他的國王之路。

相比之下,現在的許多人的命運並非顛沛流離,而僅僅因為他們的意志不足夠堅定、頑強,導致理想終究無法變成現實。有一類人,他們説他們自己有過人才華只是命運對自己有所不公,但是,真正能成功的人,哪一個又不是憑藉自己才華和能力度過難關最終取得成功的呢?與哈姆雷特相比,他們少了實際應對挫折的能力,故無法成為真正成功的人。還有一類人,他們擁有素質、能力,但缺少了敢於拼博的精神,所以也無法步向成功。

從《哈姆雷特》的這一段話中我認識到,生活中,只有靈活運用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向成功。

正因如此,我也應嘗試做一個有這樣素質、有拼搏精神,並將個人能力充分發揮在大大小小事情中的人,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獲得充分鍛鍊,成功才會不再遙遠。

做一名有勇有謀的人,即是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哈姆雷特讀後感5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我就是沒有看過,我喜歡歷史、喜歡愛情、喜歡詩歌、喜歡科幻、喜歡哲學我唯獨就不喜歡悲劇。所以,儘管出名,我也不是很想看,包括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我統統都沒看過。沙翁的戲劇悲劇詩歌非常有名,不自量力的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了,就篤定自己能接受悲劇了,唉,我太高估自己了,這悲劇看的我心內鬱悶無比。

莎士比亞是有多喜歡寫犧牲和復仇,竟然寫的這麼悲。哈姆雷特就是個蠢蛋,你爸被你叔叔毒死了,還娶了你媽,有武力有頭腦有威信甚至有機會直接把他叔叔殺死,非不!結果中了叔叔的奸計非要和雷歐提斯比劍,結果躲過了毒酒沒躲過毒箭,雖然最後真相大白,可是自己老媽喝了毒酒、自己喜歡的姑娘瘋了掉水裏淹死,跟姑娘哥哥比武兩個人都死了,自己和愛人的命都賠上了,這復仇復的何必呢。

還有奧賽羅就更悲劇了,親手把自己媳婦給殺死了,自己自殺,就因為一個該死的伊阿古的讒言,你就懷疑自己媳婦跟自己下屬出軌,有沒有腦子啊,就因為一個手帕不見了,就因為自己媳婦給下屬求情,這智商,尼瑪你再怎麼嫉妒,你殺自己愛人之前,你就不能好好聽人解釋解釋麼。這算什麼真愛啊,算什麼愛情啊。

所以,溝通是多麼重要,衝動尼瑪就是魔鬼,遇到別人説壞話,特別是説自己愛的人的壞話,特別是自己討厭的人説的話,拜託都有點腦子,用心想想,耐心調查調查,別老幹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再怎麼偽裝,説自己愛人壞話的其他人,也都不是什麼好人,這種人就趕緊下地獄吧。不管到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一定記得誰是你的愛人,你要選擇相信誰。

哈姆雷特讀後感6

以前我經常聽哥哥姐姐們説,哈姆雷特是一本非常優秀的作品。在上週日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圖書館,我終於有幸讀了這本著名的作品,讀完之後有着很多的感受。一開始的時候哈姆雷特是歐洲的一位貴族王子,但是他不像其他的貴族那樣驕傲自大,非常善良,對待下人是很友好的。但是不幸降臨在他的身上,自己的父親突然暴死,母親改嫁。

這一切讓他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之前他還是一個天真單純的人,但是自從這一切發生之後他就變得憂鬱起來,並且似乎對生活沒有什麼目標。尤其是在城堡中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鬼魂,鬼魂將自己父親死亡的真相告訴了他。他在得知之後非常的憤怒,尤其是經過一系列的偵查並且驗證了鬼魂所説的事實。這個時候的哈姆雷特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擔負的起這個重大的責任。因為他已經遇到了自己非常心愛的人,他完全可以忽略這件事情和自己心愛的人歸隱。可是他最後還是做出了選擇,他放棄了比較安逸的生活也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雖然説在最後的結尾,哈姆雷特和敵人一起同歸於盡。但是哈姆雷特的靈魂卻遠遠超出普通的人在靈魂上,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是人類,他也有人類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夠在面對自己母親做出那樣的抉擇時,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怒,面對自己心愛的人死亡時他是悲痛欲絕的。哈姆雷特雖然只是莎士比亞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的告訴我們要有勇敢的去面對世界給我們帶來的黑暗,在一個個困難中不斷的鍛鍊自己,如果遇到沒有把握的事情,那麼一定要深思熟慮。

哈姆雷特讀後感7

當頭頂的光芒無法照亮身後的黑暗,當徹夜的喪鐘無法安息冤死的亡魂,當正義的鋒芒無法刺穿惡魔的鎧甲,復仇的業火從地獄燃起,灼盡一切的靈魂。耄耋或是及笄,純潔或是邪惡,在這王國末日的烈焰中掙扎。生存還是毀滅,由誰抉擇?

沾染敵人鮮血的寶劍如今刺向誰的胸膛,一個人的冤仇要有多少人的頭顱來抵償!荒蕪的土地沸騰起血紅色的泥漿,陰險狡詐的謀殺與光明正大的屠戮,究竟哪一個企盼後人來稱揚。天使披上仇恨的外衣就可以折斷嬌嫩的花莖,用鮮血為明月梳粧?

儘管父親死於惡魔的詛咒,儘管母親下嫁於殘忍的劊子手,復仇也絕不是一個人應有的宿命。即使血肉之軀無法承受苦難劃下的創口,也不該在前行的路上用他人的鮮血作河,身軀作舟。太過偏激的行動,使他在喪失父親之後,錯過了丘比特的箭,迎上了阿瑞斯的矛。

誰能否認這一場宮廷的鬥爭不比任何一場次戰役來的慘烈、悲壯。若能預料這來自地獄的衷訴會凍結皇室最後的血脈,會動搖整個丹麥的基樑,老國王的鬼魂是否還會徘徊在淒冷的露台,在月光下望斷愁腸。

母親是違背誓言的壞女人,叔父是蛇蠍心腸的小人,大臣們全是諂媚的蛀蟲。在他看來,王宮是一座爬滿了毒蟲的牢獄,青銅的鎖鏈禁錮着嘶叫的邪靈。瘋狂也許是他唯一的出路,戲劇才是上演真實的舞台。躲在自己的世界裏密謀籌劃,偶爾的真言也只是讓人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自他刺死波羅涅斯起,便開啟了這一扇悲劇之門,在雷歐提斯眼中,殺死他無辜父親的哈姆萊特並不會比哈姆萊特心中的叔父更為善良。一個人無法在犯罪之後逃脱應有的報償。至此,正義的天平重歸平衡,哈姆萊特無法期望上帝會再為他灑下一兩點幸運的光芒。

哈姆雷特讀後感8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雷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説:“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着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裏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羣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着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着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着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説,“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歎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哈姆雷特讀後感9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在這一出充滿悲情色彩的戲劇之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面對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時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到底是應該默默地忍受苦難和生活的不公正苟且地活下去還是選擇挺身而出反抗人世間無邊的痛苦,通過鬥爭的方式將一切清掃,這哪一種是更加高貴的呢?這句話也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思考。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之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和一些痛苦的選擇。在面對這些可以被稱為挫折的事物的時候,當我們選擇“生存”時我們只需默默地忍受這一切,漸漸地習慣這一切,不停地向後退縮,我們將得到一個所謂安穩的生活環境但是這也意味這我們的人生將一輩子碌碌無為,當面對挫折時的退縮成為了一種習慣我們將失去奮勇拼搏的能力和勇氣。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毀滅”:這並不意味着一定要放棄你的生命。

它只需要你放棄你現有的安逸,付出邁向抗爭的勇氣,再付出面對失敗和他人嘲諷時永不言敗的耐心和自信。當付出這一些作為代價後,我們將得到的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片我們從未開墾和涉足過的新天地。也許選擇“毀滅”後我們的人生仍舊平凡,但至少我們在面對自己和他人時可以自豪地説至少我曾經努力奮鬥過,我的人生雖然平凡但絕不平庸。

在面對困境時,生存還是毀滅?獲得哪一種人生,捨棄哪一些東西,選擇權在於每個人自己。

哈姆雷特讀後感10

父愛如一盞明燈照亮人們的前程,又如一座燈塔給迷途的船兒指引航向。父子情如太陽與植物,太陽用自己的光輝給植物送去能量,父親用父愛的陽光哺育孩子的成長。《哈姆雷特》給了我這樣的思想感染。

前幾天,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莎士比亞是法國的著名戲劇家,主要作品有《奧賽羅》、《李爾王》。在着部小説中,講述了一個很感動人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突然接到了母親的一封書信。信中寫道他的父親已經去世,讓他回國來奔喪。哈姆雷特回到本國後,越來越覺得不對勁,最終發現是叔叔害死了自己的父王。然後,他謀殺了他的叔叔,並且自己也被殺害了。

通過這篇小説,看出了父親與兒子感情有多深,這真是令人佩服。而現在社會中的一些人,父親與兒子的感情就如一盆清水,淡淡的,幾乎一點濃烈的色彩都沒有。

父子情深。現在的孩子與父親不是爭吵就是打鬧,當孩子的何曾想過父親生你養你,領着你走上人生之路,陪着你走過風風雨雨,其中有多少為你付出的酸甜苦辣。應該説,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感情是深深的,太值得我們現在的孩子想一想了(當然,為父報仇也不能殺人啊,而且把自己的生命也搭了進去)。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美德之邦。但社會上,“父子之交淡如水”也不是沒有。一個民族的優秀美德和素質,更多地體現在家庭中,就好像哈姆雷特和他的父親一樣,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情,不惜自己的一切。

想到這兒我不禁要哭了,小心地打開這本書,在扉頁上寫上五個字:父親,我愛你!我的心裏霎時溢滿了歡樂。

抬起頭,望向明亮的窗外,太陽的光線那麼温暖,鳥兒在藍天的懷抱裏飛翔。

哈姆雷特讀後感11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他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偉大戲劇詩人,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偉大的文豪。

《哈姆雷特》這部莎士比亞最聞名的劇作,也是他四大悲劇中最早、最長的一部。書中描繪了英明果斷、智勇雙全的哈姆雷特王子從他父王的鬼魂口中得知他叔父的惡行:謀害兄長,篡奪王位,欺騙嫂後。王子於是不動聲色,暗中調查一切屬實後,便不計自身榮辱安危,身入險境,在其叔父安排的一場比劍陰謀中,揭發其罪行。但在這過程中目的雖然成功,卻陰差陽錯,在比劍中中毒身亡,母后卻也誤飲毒酒,釀成悲劇。劇中人物有的怯懦、狡詐;有的果決、機智,善與惡對立分明,然而卻遭命運之神無情擺弄!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貴的丹麥王子,從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無憂無慮的生活使他成為一個單純善良的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者。在他眼裏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醜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並且嚮往這種生活。他追求理想,又失望於現實。他嚮往人性之善,又深信人性本惡。在這本書中,我清晰的感覺到他想重整乾坤,又深感自己無能為力。他厭倦人生,又恐懼死亡。他愛戀戀人和母親,又恨她們脆弱。在《哈姆雷特》中王子有段台詞頗為聞名,是這樣説的:須知演戲的目的,當初和現在都一樣,是要彷彿端着鏡子照見人性的真實,使美德顯示它自己的本相,叫醜惡暴露它自己的原形,要時代和世人看到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雖然,以我的年齡看這本書有些深奧,也有些枯燥,但是他讓我明白了世間的真善美和假惡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虛偽,狡詐;有的人膽小,懦弱;有的正義,勇敢。我應該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哈姆雷特讀後感12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着方向,讀後感言:哈姆雷特的讀後感900字。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小時候的我懦弱不夠勇敢,望着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機會遠去,懊悔....人是幸福的,長大些許,老爸帶我去游泳池練習。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幹,水

已淹沒我的下巴,慶幸自己沒有無助地撲騰,大口吞水,讀後感《讀後感言:哈姆雷特的讀後感900字》。在老爸的指導下漸漸遊動,翻轉於浪間。在學會一項新技能時的驚喜着實讓我振奮,但我更

欣慰於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的沉着與勇敢。這一次,我需要果斷而正確的選擇並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有很多選擇,雖然選中一個必須放棄另一個,但是這必須需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實、快樂,那麼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選擇。儘管人生譬如朝露,儘管要歎去日苦多,但積極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攀上人生高峯的一條捷徑,是戰勝自己的一種信念。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讀後感13

五一小假,在家看莎翁的佳作,台詞、電影和他人的讀後感一併讀了一遍,哈姆雷特讀後感400字。

世界級的文學家大師的作品我是第一次享受,豐富而富有哲理的台詞、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枯燥的文字中。

哈姆雷特的聰慧和勇敢演繹着他的英雄歷程。無法改變的行動滯後於語言、面對生母的悲憤和同情、情人的無情拒絕等等滋生了自己的悲劇的不可阻擋。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正是我的性格特點

深究其歷史源源和現實特徵,及未來前景,註定是不會消失的

因為權力、利益和道德之間的矛盾隨時隨地糾纏着我們。

對權力的追求和痛恨

對利益的需要和慾望

對道德的修養和譴責

都是我們永恆的話題。正如活着和毀滅是永恆的話題一樣。

Tobeornottobi,thanisquanstiaons

國王的美言掩蓋不了內心的狠毒和卑鄙——權力的神聖和渺小

王后的道德譴責和母愛偉大解決不了她走更長的路——利益和道德的絞織

王子智慧勇敢和性格懦弱註定了英勇而悲壯的結局——權力和道德的衝突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王室內演繹的格鬥。絕不是特殊的產物。只要社會這個團體存在,就有不相同而相似的故事發生。

繼續讀下去,優美的台詞是鍛鍊語言表達的良藥。

深刻的人文特徵是理解人類矛盾的舞台

典型的人物性格是記憶的美好形象。

哈姆雷特讀後感1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部悲劇,莎士比亞説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哈姆雷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不報仇,讓很多讀者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我記得我當初看《哈姆雷特》的話劇時,心裏也特別急。正所謂皇上不急太監急,早點報仇,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後面那麼多事情了。如果我們站在哈姆雷特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問題,哈姆雷特不能確定殺害父王的兇手就是自己的叔父克勞迪斯,即便是父王的魂靈已經出現,他也不能妄下定論,所以他安排了一場戲中戲,通過戲中戲來觀察克勞狄斯的反應,很不幸,自己的叔父真的是自己的殺父仇人。

其實站在哈姆雷特的視角還不夠,因為還缺少哈姆雷特的那種優柔寡斷的性格。他本身沒殺過人,更沒殺過自己的親人,善良的本性讓他很難下手,他不願自己成為一個殺人者。在動手之前,他實在有太多東西要想了,比如他的母親,比如歐菲利亞。正是因為不斷地想,讓他變得格外脆弱,也格外痛苦,以至於遲遲下不了手,複雜的人性與人物關係,將他最終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存在的唯一方式變成了毀滅。

《哈姆雷特》裏談到了關於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命運面前,憑藉過去積累的有限經驗,做出自己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説,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面對的命運也是我們在人生某個階段所要面對的。我們在面對這種絕境時,要勇於尋找出路,摸索真理,在兩難時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裏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讀後感15

假期裏,我懷着尋找英雄的心情去讀了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著作,同時是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我眼中,他,不是個英雄。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深地認為,哈姆雷特是個無勇無謀的懦夫,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身為丹麥王子的他,從父親亡魂口中得知是叔叔卑鄙地殺死了父親——那個正直的丹麥王;又陰險地誘惑他的母親——那位外表十分貞淑的王后;再使用詭計,騙過了所有的丹麥國民,佔有了本不屬於他的一切。得知真相後,哈姆雷特實在要負起復仇的責任,但是他除了嚷嚷着一定要報仇外,卻沒有幹過一件對復仇有幫助的事。

他那“精明”的復仇計劃中,除了裝瘋賣傻就毫無有效的措施,而且他裝瘋賣傻的用意讓人難以理解。如果説他裝瘋賣傻是為了接近那個奸人,掩人耳目,倒也可以理解,甚至要為他的聰明才智拍手叫絕。然而,他這樣做除了證實這個奸人所做的壞事,讓他確信這是個謀殺兄長、篡奪王位的小人外,我實在看不出如何有助於復仇。他一點謀略也沒有。

如果這是他絞盡腦汁想出來的“高明”的計策的話,我便無話可説。但他儘可運用他那出眾的劍術,三下五除二了結了這個奸人,可是他卻沒有勇氣去做,還要給自己的怯弱戴上“謹慎”的桂冠。他沒有一點點氣魄。

雖然最後奸王是死在了他的劍下。但是,從當時的情形來看,他是趁着情況混亂,看到母親已經中毒身亡,而自己也身中劇毒,無藥可救,被形勢所逼,才舉起手中那遲遲疑疑、猶猶豫豫,幾次想舉起又從未舉起的復仇之劍。如果當時沒有外部因素的刺激,哈姆雷特就還不能下定決心去復仇。

我始終不覺得他是個英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jl2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