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軟埋》讀後感範文

《軟埋》讀後感範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軟埋》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軟埋》讀後感範文

《軟埋》讀後感1

作家方方這兩年有點“煩”。經過相對漫長的訴訟,今年4月15日,詩人柳忠秧起訴她名譽侵權案終審判決有了結果,方方敗訴。“柳方”文壇侵權案一度被稱為世紀大戰,訴訟案由起因於20xx年魯迅文學獎評審過程中,方方發微博,斥責湖北省一詩人“四處活動,搞定評委”,柳忠秧個人與其詩作迅速成為了網絡熱點。就在這起官司餘温猶在之時,方方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一次,是她推出的長篇小説《軟埋》在《人民文學》刊出,並迅速引發了廣泛的好評。談及此書,方方自己説:“有些人直接被泥土埋葬,這是一種軟埋。而一個活着的人,忘卻過去,忘卻自己,無論是有意識地封存往事,還是下意識地拒絕記憶,也是軟埋。只是軟埋他們的不是泥土,而是時間。時間的軟埋,或許就是生生世世,永無人知。屏蔽歷史事件,就是軟埋自己的方式。”這麼講,怎麼讓人覺得這書和她的官司有點契合的意思?近日,《軟埋》單行本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書裏的故事是否與方方這兩年的心路歷程契合,各位一讀便知。今天,我們推出資深出版人李昕對此書的解讀,算是一家之言吧。

這本小説,我讀得很慢,很仔細。讀完它,花了差不多兩倍的時間。這本書的書腰上説,這是很好看的書,你可以看得很快,也可以相反。我是屬於後一種。因為我閲讀時要反覆琢磨,才可以品出味道。我記得出版家聶震寧有一本書題目叫《捨不得讀完的書》,説有一種書,因為太好看了,你越讀越愛讀,因而捨不得讀完。我想《軟埋》就是這樣。它帶給我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強大的思想衝擊力。我在閲讀中,時時被它感動和震撼。

如果要評價這本書,我覺得需要在三個層面上討論:文學的,歷史的,哲學的。

作為文學作品,《軟埋》寫人物和處理故事情節,技巧很高。它用了兩條線索交織敍述,一條線是今天的人們去尋找和發現歷史真相的過程,另一條線索是則是被軟埋掉的歷史事實層層復現。復現的過程是倒着寫的,正好同前面一條正着寫的線索相呼應。作者把這個過程設計為一個早早就失去記憶而後來又成為植物人的人(丁子桃,也是過去的胡黛雲)頭腦中浮現出的一幕幕場景。也就是她和家人一起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而她從地獄深處一層一層走上來,在每一層都看到一幕悲劇,一直走到地獄門口。在這門口,她看到的是最後一幕,這一幕交代了她自己和公公一家人進入地獄的原因。原來就是因為她説了錯話,禍從口出,惹來了全家人的殺身之禍,把全家人帶入地獄。所以這件事對她構成極大的刺激,使她從此失憶。這個解釋,合乎情理,也有心理學依據。

從構思和作品情節結構來説,寫得非常巧妙,因為是從一個人的失憶寫起,寫失憶的人,曾經受到嚴重傷害,所以懸念很強,這預示失憶的背後有一個慘烈的故事,所以一開始就把讀者牢牢抓住。接下來的描寫,很有一些懸疑小説的味道,隨時隨地都有一些細節讓讀者觸目驚心。地獄中的十八個場景,彼此銜接,一環扣一環,形成一部完整的悲劇。作品在此可以説是剝繭抽絲,絲絲入扣,而情節跟着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如此縝密的構思,令人驚歎。我讀後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把十八層地獄的故事先按時間順序正着寫出來,然後再拆開成一段一段的文字,按到顛倒的時間順序重組在小説裏的。為此我曾經發短信問過作者。但她回答説,“不是,一開始就是倒着寫的。寫了三段以後,怕寫亂了,就擬了一個完整的提綱。”老實説,她這種結撰情節的能力,我很佩服。

作為小説,這部作品的感染力很強。為了烘托氣氛,提升藝術效果,它借鑑了懸疑小説的方法,但是它的主題,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性的,有着非常深廣的內涵。從情節發展來看,作者好像是一路引導讀者去發現一段被掩埋和遮蔽的歷史,但是這種掩埋和遮蔽(軟埋)本身是基於極為複雜的原因,其中主要是人性的原因。作者在這裏把人性挖掘得很深。可以説,它的全部情節是直指人心的,因而可以引發每一個讀者的深思和聯想,十分意味深長。

在歷史的層面上,這部作品顯示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力量。在中國當今文壇上,這樣的直面歷史,直面人生的作品是不多的。它在儘可能地呈現真實的歷史,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拿作品反映的川東地區土改的情況來看,這種寫法,這樣處理題材,過去文學作品比較少見,它的特點是將決定歷史的各種因素同時呈現出來。土改運動把不該打到的人打倒了(作品中的陸子樵辛亥革命時立過功,抗日戰爭時接濟過游擊隊,剿匪時為解放軍幫過忙,政府號召捐糧食時捐的最多,按政策不在打倒之列),這中間有多種因素的作用。階級鬥爭是歷史大背景,他決定了地主階級被鎮壓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必然性中有偶然,陸子樵的作為愛國和開明地主的特殊經歷,可以使他避免被鎮壓。然而偶然之中又有偶然,他與王四一家的私人歷史恩怨又使他重新面臨被鎮壓的境地。最後導致全家死於非命的,其實只是陸的兒媳婦把陸王兩家的仇怨講給了王四的後代金點聽,使金點得以利用土改公報私仇。看起來這種偶然已經可以算是無巧不成書了,但是在土地改革運動的大背景下,這一切都真實可信。因為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從來就是這樣糾纏在一起的。

在這裏,作者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了造成悲劇的各種原因,而且指出了這些原因在當時存在的合邏輯性。拿一些不該殺的地主被殺頭的現象來説,真相究竟是怎樣的?農民運動的過火和失控,土改領導者因為缺乏經驗而沒有預見性肯定都是重要原因,同時政治矯枉必須過正的規律也在這裏起作用,還有在尚未建立法治社會的情形下,這種政治鬥爭的形式本身就容易給公報私仇者帶來可乘之機等等,都使錯殺不可避免。具體如陸子樵一家的悲劇,就尤其特殊,因為陸子樵把尊嚴看得比生命更為重要,主動選擇“軟埋”,才導致悲劇以空前慘烈的方式發生。作品寫的歷史悲劇,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既是社會悲劇,也是性格悲劇。這樣,作品對於歷史的反映便呈現出一種複雜性:小説中的歷史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沒有誰代表“正義”,也沒有誰代表“邪惡”。陸子樵死得很冤,但是也事出有因,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的家族做了對不起人的事情;金點作為工作組領導人,私念很重,公報私仇,但是也沒有預想到陸家人全家軟埋這樣的慘痛結果,事後他為陸子樵立碑也表明他有懺悔之心。通過這樣的描寫,作者便跳出了一種所謂歷史批判的視角,避免把作品寫成社會批判性作品,而着重在還原歷史,尋找真相。整部作品像一幅拼圖,當一片片碎片被拼接起來的時候,讀者看到的圖景是完整的.,立體的,細膩的,逼真的,沒有捨棄任何細節的。它將這一特定時代的歷史原汁原味地和盤托出,儘管,作者沒有表達太多的主觀傾向,她把進行價值判斷的權利留給了讀者,但是和那些有意無意掩蓋什麼或刻意揭露什麼的文學作品相比較,甚至和那些宏大敍事的歷史著作相比較,我覺得這部小説對歷史的再現,給了我們更為直觀、更為豐富,更為可信的認識和理念。

我之所以為這部小説叫好,是因為它的主題不僅是文學的,歷史的,更是哲學的。通過這部小説,“軟埋”這種意象,在哲學層面上,它超越了文學和歷史學上的意義,而變成了一種極具普遍性和概括力的概念。我認為今天有理由相信,將來這個詞可能會成為國人口頭的熟詞和熱詞,甚至中國學術界也會引入這個概念,用以代指一種拒絕回憶而主動選擇遺忘的心理行為。

小説中對於軟埋的解釋是充分的,也是多義的。作者把人死後用土直接掩埋屍體的入葬方式和人在世時用時間把自己的記憶埋葬的方式聯繫在一起,稱作是兩種相似的“軟埋”,總之都是使被埋葬的東西“不再暴露在陽光之下”。後一種軟埋,作為前一種軟埋的延伸,含義深廣。在作品裏,你可看到多位選擇性地軟埋了自己記憶的人:當今時代的企業家青林,也仍然甘心情願地選擇軟埋他父母的歷史和記憶。由此看來,軟埋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作品將這一現象揭示出來,有一種獨到的深刻。

吳家名隱名埋姓,他軟埋自己的身世,同時認為丁子桃對自己的過去的失憶,甚至比恢復記憶更好,願意讓她也永遠軟埋下去。這是因為特定時代,不良的政治身份可能給人帶來嚴重的災難。為了平靜地生活,為了自己和家庭的安全,甚至可以説是為了活下去,軟埋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選擇,令人同情和感慨。這和陸子樵在土改時考慮“挨鬥能不能活出來,如果不能活出來,就提前主動選擇軟埋而死”是一樣的,他們其實都不想軟埋自己,卻又沒有其他辦法。但是對待他們的軟埋,作品中後人們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就在奔赴川東進行實地調查接近尾聲,眼看就要真相大白的最後時刻,吳家名和丁子桃的兒子青林選擇了逃避,不敢也不願正視父母被軟埋的殘酷歷史,他希望真相繼續被軟埋,直至永遠,而且他認定,即使你試圖去發掘,也不可能找到真相;但是青林的同學龍忠勇,卻堅決地選擇了繼續探尋,因為他認為,即使當事人的後人不需要,歷史也需要真相。作品這樣結尾,便由此引發了一個應當如何面對歷史、同時也是如何正視自己的內心的問題。

如果説,軟埋就是一種對歷史痛苦或污點的選擇性遺忘,那麼,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上難免有創痛,難免有污點,難免有難言之隱。如何對待?方方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大聲疾呼:“我們不要軟埋”。這意思很明顯,因為人們對自己歷史的反思通常是他們前進的動力,而軟埋的特點恰恰是拒絕反思,所以是要不得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看到,軟埋的現象不僅十分常見,而且並非像吳家名、丁子桃一樣,是迫於特殊政治壓力所作的無奈選擇,而是一些人為了維護現實利益有意屏蔽過去,從而掩蓋歷史傷疤。這或許與人性的弱點有關。然而,我們需要討論的是,在一些人選擇軟埋的同時,該不該有更多的人,以真誠的態度,以客觀的眼光,以反思的勇氣,回顧我們走過的曲折道路,以真正的信史幫助我們總結各種經驗和教訓,從而開闢我們國家和民族光明的未來?我認為是應該的。

這,大概就是《軟埋》帶給我們的啟示。

《軟埋》讀後感2

最近有位朋友問我,有沒有作家方方著的長篇小説《軟埋》的電子書?雖然平日交流不多,但印象中這位朋友是不喜歡讀電子書的,簡單交流後才知道,原來這本書在國內已被全面下架,紙版書已經買不到了。

這讓我有些詫異,印象中,方方著的這部長篇小説我最初是在2016年出版的某期《人民文學》上讀到的,後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並曾獲第三屆"路遙文學獎",這樣一部廣受肯定的作品咋就被下架了呢!

後來,在網上簡單搜尋了一下,發現雖然這部小説廣受好評,但也引發了一些"有趣"的爭議,至於具體的爭議,因為"你懂的"的原因,我就不在這裏贅述了。

説實話,這部小説最初我是在國圖泡了一天,在《人民文學》上讀完的,當時感覺雖然題材很好,但寫的一般。所以後來即沒碼篇,也沒想過淘回來紙版書重讀一遍。如果早知道會被下架,我應該多淘回來幾本留着送人的。不過,得益於網絡上豐富的資源,還是找到了電子書,我便又粗略的重讀了一篇。

小説的情節不復雜,人物也不多,簡單來説就是講述了一個女人的故事。軟埋在農村類似於土葬,與火葬、棺材不同在於沒有載體。它是屍體直接埋在土裏,在農村這種類似於曝屍的做法叫做軟埋,而那些被軟埋的人的靈魂得不到安息、轉世。

小説從"軟埋"出發,講述的是川中五十年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鄉紳的兒媳成為一個勤勉慈愛的保姆,從一個失憶的女人變成一個沉溺於往事卻沒有了知覺的植物人。她的故事裏包含了太多的傷痛和寬容,太大的失落和滿足,太詳盡的記憶和太徹底的遺忘。

小説有兩個切入點:一個是已經失憶的丁子桃(胡黛雲)潛意識裏圍繞軟埋的回憶片斷。一個是丁子桃的兒子青林對父母歷史痕跡的尋找。丁子桃的回憶斷斷續續,卻驚心動魄。她孃家所有親人包括已經成為革命者的哥哥被殘忍殺害、公公是幫助過革命黨的辛亥元老卻全家自殺、她在逃跑途中遇到不測,兒子淹死、自己九死一生,失去記憶,失去自我,尤其是公公帶領全家人自殺與黛雲完成軟埋任務的那些章節,重讀依然讓我覺得唏噓。

另外,考慮到小説已被下架,我就不再過多評價了,文後所附為作者為小説寫的後記,及資深出版人李昕對小説的解讀。最後,我看網絡上的有些爭議,涉及到小説內容的真實性。

首先,作為一部小説,內容當然有虛構的成份,這是作品體裁決定的;其次,儘管我沒有生活在小説中描寫的那個年代,但大概率上講,內容是真實的,因為從秦暉、楊奎鬆、張英洪等學者有關的學術著作裏,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的案例和數據,而這些案例和數據絕大多數來自官方公開的文件、資料和當事人的回憶,應該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軟埋》讀後感3

《軟埋》這本小説是無意間看見了一篇推薦文章,才動了買來看看的想法,據説是20萬字的長篇小説,推薦人説是一部不錯的小説,而且面臨國內因為敏感因素下架的處置,我覺得還是不必花費心思去找網絡盜版看了,索性趁着下架前買一本看看,也算是對作者的一點點支持吧!

整本書看完花了大約9個小時,若從文學的角度看,1949年後國內值得看的書不多,能看到和想看的書更少,巴金自從文革開始就幾乎沒有作品了,至於同樣活了100多歲的楊絳先生的散文,恕我直言,兩個百歲先生的文采就不評價了。值得看的書,除了躲在香港的張愛玲那兩本《秧歌》和《赤地之戀》與《軟埋》算是同一時期的同一題材的書可看,似乎也沒什麼口號和讚歌之外的內容了。

《軟埋》的作者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55年生人,知青一代,紅衞兵小字輩一代,所受的教育是純粹新中國式教育,那個年代的人,要求他們(她)能有什麼文采無疑是太苛刻,能把事情説清楚,説實話,説明白也就不錯了,所以説這本書但從文學的角度看,整體構思粗糙,人物凌亂,視野狹窄,區區十幾個空白無力的人物,反覆重複的無病呻吟的記憶痛苦,隱晦的來來回回的表達的不過就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土改的一個記憶片段,僅此而已。

《軟埋》從歷史題材來看,還是值得肯定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傳言要下架的主要原因吧!正是書裏隱晦的提到了土改,也就是1952年前後幾年的運動,並沒有提及1940年代中期的土地革命,也沒有明確表達土改運動本身的事例,沒有經歷過的80後,90後的幾代人,假如不瞭解土改的歷史資料和背景,這本書是看不懂的,換句話説這本書大體上就是寫給60後這一代人之前的人看的,因為這一代人是文革尾期出生的人,多少對土改還有一定的瞭解,這本書的目的也不過是讓60後之前的人反思歷史而已,面向的讀者羣還是很有限的,但畢竟是開了一個隱晦的頭,至於走到哪一步,誰又知道呢?

我們是一個健忘的民族,一個記吃不記打的種羣,我們能傳承“貴妃餅”的做法和氣派,也能編造美國人聽了都一臉懵逼的“加州牛肉麪”的菜單,可我們記不住滿清入關時留髮不留頭的遍地的教訓,也記不住明朝方孝孺殺十族又如何的二逼迂腐和自私以及對滿大街的街坊鄰居和弟子生命的漠視,也記不住大清帝國崩塌,民國建立剪辮子時二逼愚蠢的留戀和抵抗,這麼低智的種羣即使是動物界也很難找到同類。

《軟埋》這本書裏最閃光的的詞彙我想也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活着的人都被時間軟埋了”。這句話看得懂的人,數量也不大,書的讀者羣受眾面也較小,書的內容真的沒什麼太多可讀之處,就如巴金先生的作品,楊絳先生的散文去談文學審美一樣純粹是浪費時間,民國之後無大家,這句話不是對民國有多懷戀,民國時期也不是什麼好光景,北洋時期的亂,民國時期的散,也沒什麼太多的值得留戀的,也不過就是言論自由的環境好一些罷了,僅此而已。

《軟埋》觸碰了兩個地方,土改的隱晦回憶,活着的時間軟埋,而這些恰恰是一個健忘民族的痛處,一邊是不斷的想忘記,一邊是不停的有人想揭開舊疤痕。土改是土地革命的續集,核心目的不是土地的分配,也不是貧富的階級仇恨和階級鬥爭,那個年代需要一份入股合同,不過是如同水泊梁山林沖的一份投名狀而已。

其實,不論作者多努力,多含蓄,我們都無法逃避被時間軟埋的命運,我們每一個人都活着,每一個人都曾經來到這世上走了一回,不論死去的,還是現在活着的人,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也不是每一個人都真正活着,絕大多數人只不過是喘着氣的行屍,冷了的,還是熱着的,不過是在等着時間軟埋而已。

標籤: 範文 讀後感 軟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4vyo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