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選10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這部哲學書讓人懷着對生命的崇敬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在經營生活的同時學着成為一位思想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卻神祕莫測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想過嗎?這本書常讓我讀到一半便問題重重,不得不再仔細地回頭。卻也大大地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讀一部偵探小説,腦海中不斷映出“為什麼?”。

百科全書上寫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説人死後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後是否還有生命?”沒有書籍能夠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學家説人死後會透過某種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認為人死後會住在一顆星星上,會活在一朵雲彩中,當我們敲開每朵雲,可以拜訪這朵雲的主人嗎?這樣帶有好奇的思考還叫哲學嗎?亞里士多德説“人與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

哲學的種種問題被每一種文化關心着,歷史上,有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提出過不同的答案。哲學家如同魔法師,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產生的念頭給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喬斯坦·賈德説:“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嬰兒,剛剛落於這個世界,對於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們閃亮的瞳孔正向世界傳遞着“為什麼”,可惜的是嬰兒不會寫,不會説,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只需提出問題就好,都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好奇心。

在我們一天天長大時,似乎對世界開始習慣,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然,這是我們缺乏了嬰兒時代的好奇心的一種表現,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學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視角。

當你在鋼筋混凝土中來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來回奔波,是否要靜下來,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學問題,不再認為世界的理所當然呢?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2

這是一本關於哲理的書,我開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認為這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本書是講些什麼的,當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這是講哲學,每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也會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我當時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蘇菲卻比我們想的還要多,她還聯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入,還有“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麼”“奇怪的生物”這些問題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使我對這本書沒有了興趣,讓我接着讀下去的是那個寄信胡神祕人,她是誰呢?為什麼要寄信給蘇菲呢?

我繼續的往下讀,後面的內容並不象前面那樣難以解讀,而且越往後面讀,我就覺得我的四周被金燦燦的陽光照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兩千四百年前的樣子,使我大吃了一驚,我當時的思想是和蘇菲一樣的,這是不是在拍電影呀!怎麼會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夢,對於雅典之旅,這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人通俗易懂。

這本書講了許多關於哲理的知識,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都沒有提出疑問,並認真思考過。哲理是一門很複雜又是很簡單的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動腦筋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認真思考,直到尋找到答案,我們應該學習蘇菲那種愛思考,堅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肯定會比現在多得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另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解説的感覺,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論你怎麼努力,永遠都觸碰不到它的邊緣,既然望不到邊,那就讓我們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3

我們身邊處處是哲學,卻只有少數人有會發現的慧眼,不斷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麼樣的,我想,讓大家畫出來的話,也許大家都會畫出類似人類一樣的生物,即使不是這樣,也會畫出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果狗會畫畫的話,也許會把它畫成狗的摸樣呢。我想世界上沒有明分的對與錯,一切只是我們自己的感覺,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按照整個地球的標準去做哩,如果在一個沒有明分對錯的世界裏,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在宇宙的世界裏,有一個想象力被侷限的星球,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覺得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的,好比我們人類是哪兒來的,對於是某種生物進化來的回答,一點也不吃驚,而我不能確定一定是這樣的,就算是這樣,這種生物又從哪來?創造它的又是誰?創造宇宙的又是誰?創造宇宙的又是從何而來?這一切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我們喪失好奇心的同時,喪失了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祕。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裏變出的一隻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他們年紀越長,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舒適,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一段驚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

走進哲學的世界,身邊的事物都會變得不同,人為什麼會説話?魚為什麼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們無法理解,無法表達。《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

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讀後對這“恐懼”深感荒謬。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説,讓人不自覺地跟隨着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瞭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容廣,但並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後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麼時代的人,什麼民族的人都在追尋着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並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説,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現問題的敏鋭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説,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複雜難解、神祕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着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麼。

心裏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麼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後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看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瞭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啟發,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度……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5

《蘇菲的世界》以小説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這顯然是一部哲學的入門級作品,雖然女主角只是個15歲的小姑娘,但我相信這本書不論對哪個年齡段的人來説都受益頗豐。故事中的故事,思想中的思想,世界中的世界——這個經過喬斯坦·賈德巧妙編排的主線把歷史上重要哲學家及重要時期裏那些相對晦澀難懂的思想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足見其造詣之深厚。

縱觀人類的哲學史,感覺就如同印歐文化中強調的輪迴一樣,從研究自然到個人,又從研究個人到精神,然後又開始重新研究自然,接着又迴歸自我的探尋······雖然反反覆覆,但每次都能帶來新的觀念和新的進步,引導着人類社會的進步,正如黑格爾所説:人類歷史就是不斷的進步,使得人類朝着越來越瞭解自己的方向發展。

人的大腦才是真正的神奇啊,各種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覺中誕生,然後通過實踐把這些想法變成了現實世界中的存在物······根本原因就在於人類一直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總是想知道為什麼,所以不斷的探索這個世界,不斷的發現新的知識,但是,隨着對世界、對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我們發現相對於已掌握的知識來説,竟然還有越來越多的事情是我們仍然無法解釋的。難怪蘇格拉底説: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人類能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被好奇心的驅使去探索世界,以至於我懷疑好奇心消失的那天才是人類滅亡的開始。而這也在提醒我們每個人不要過於習慣身邊的一切,不要沉溺於以往的經驗之中,用一種好奇的喜歡發問的態度去看待我們所在的世界,這也是《蘇菲的世界》要讓我們每個讀者認識的道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6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

就這個看似比較簡單的問題,卻是比較基本的問題,我們窮盡一生,追求是是什麼?很多時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瞭解這個世界,想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麼?有時候,我們很多心理問題是因為我們不瞭解自己造成的,我們妄圖和別人攀比,卻不瞭解自己,我們用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實卻告訴你,你根本做不到。我們瞭解自己,才不會那麼痛苦。

為什麼選擇一個十四歲的蘇菲呢?為什麼當一個優秀的哲學家最重要的條件是好奇心麼?就我看來,太小的孩子,雖然有好奇心,卻沒有足夠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維還不足以應付這種哲學問題,也很難去尋找答案。好奇心,意味着主動去思考,主動去探索,因為對這個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了,我們就很難像孩子一樣,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問題,即使有孩子提出問題,要不是不耐煩地隨口一説,或者是責罵,孩子的創造性,好奇心就這樣被扼殺了。

“赫拉克里特斯説:“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小學的時候,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即使是同一棵樹的葉子,同一批出廠的產品,也有不同,至於為什麼不同,我沒有考慮那麼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7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麼事都想那麼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麼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麼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選擇自由的暢想,還是選擇循規蹈矩,一步一個腳印,這兩者都存在風險性與可能性,前者一飛即達,後者一輩子平平穩穩,不愁吃穿,卻默默無聞,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前者若一飛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後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穩,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沒有一雙標新立異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還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來,但是在千百次爬起來後,天已經黑了,你也將化作塵世間的一縷浮塵了,隨風飄飛了……

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8

當我拿到這本《蘇菲的世界》的時候,一看這個書名,我以為是一本少年成長類的書籍。然而我翻開書本,開始閲讀的時候,仿若我就是一個無知懵懂的小孩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裏面的一切都讓我驚訝不已!這是一本哲學書!一本我以前從未想要了解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在看此書之前,哲學的世界至於我來説猶如那遙遠的外太空,遙不可及,也絲毫無興趣觸及,但是這本書卻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蘇菲的世界》講述的是14歲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康德、從祈克果到費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跟隨着蘇菲的腳步,我認識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笛卡爾,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學家。記憶中最熟悉又趣的一句話就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所説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在我理解中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笛卡爾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想法呢?笛卡爾是當時懷疑論者的代表人物,他質疑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他唯一肯定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質疑。正因為他一直在質疑,説明他一定是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而他的不斷思考,就説明他一定是一個思考的存在者。這句熟悉的話語卻一直讓我很疑惑,人為什麼一定要思考才能存在呢?難道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了嗎?我又不斷地反問自己,難道我停止思考了,我就會消失了嗎?但是真的有人是一直不思考的嗎?像植物人,雖活着,卻也死了。如果我運用哲學的思維,那麼就能解答此問題了。人活着,就該思考,生活才更有意義,世界才會有思考的生存者;否則像行屍走肉一般,生與死又有什麼區別?

同時,我又不禁在想,難道我們一直在思考,生活就一定有意義了嗎?答案又似乎是否定的。現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人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些人神經出現了問題,做出一些自殘或傷害他人的事;有些人患上了抑鬱症,甚至要自殺。或許他們沒有領悟到世界的意義,或許他們厭煩了這個世界。

我記得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媽媽便轉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這時,爸爸突然飛了起來,懸在了空中,僅有2歲的孩子看見了什麼表情也沒有,但是當媽媽轉過身來的時候卻嚇的暈倒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映呢?我思考了一下,那是因為媽媽知道人是不可能飛起來的,因為地球有萬有引力。這是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社會規則固化了我們的思維,只要超出了理解的範疇,就接受不了。而孩子卻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他還沒有受到思維的固化,只有一顆好奇探索的心靈。那就意味着人越是成長,思想受到固化,就不愛思考了,自然就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就容易厭倦,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而當我們帶着一顆好奇心去思考時,我們自然會明白得越來越多,而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其實哲學也可以那麼地接地氣,那麼地平易近人,那麼地貼近生活!只有哲學才可以打開每個人心中的那個世界,只有哲學才可以解釋我們心中的那些“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9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的問題卻在這本書中變得神無法回答。

14歲的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沒有貼郵票的信。蘇菲不斷收到艾伯特的信件,因為他的問題使這個世界像謎團一樣在他的眼前展開。後來在艾伯特的指導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從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他樹立的哲學有了初步的瞭解,她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課主要認識了羅盤、火器、與印刷術這三大發明,蘇菲詳詳談運用了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的知識,想要解開這些謎團。可是,事實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離奇。

品讀過《蘇菲的世界》後,我心中豁然開朗,對生命、宇宙萬物都有了一種説不出的感悟。這本書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靈的華美樂章。它使我如何去從哲學的角度觀察、理解這個的世界。我的腦中不斷映出“為什麼?”這三個字。

全世界有很多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説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後是否還會有生命?”沒有書籍可以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孔子曾説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亞里士多德説:“人和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英國經驗主義大師培根在其隨筆中寫道:“青年人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有時靈感來臨如有神助。”這些話語都表達了思考的重要性,這也是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大感悟。蘇菲從剛開始的什麼都不懂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決了艾伯特留給她的一道道哲學問題,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思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將是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我本就是要在不斷的思考中補全自己的思維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蘇菲的世界》既是一個智慧的世界,又是一個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宇宙萬物的探索世界對我們來説是許多未知謎團的組合,是各種猜測與思考。

這本充滿哲學色彩的書,不僅解開我對這個世界的疑問,對宇宙萬物的探索和讚歎生命之美,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多的是從蘇菲身上帶給我的思考的力量。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

——對於死亡,每個個體必須面對的事實。死亡對於生,到底是處於怎樣的一個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對立面?死亡僅是肉體生命的終結,亦或者是抹殺一個人存在的完全終結?

村上春樹曾在書中寫道:“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説,他認為,死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這裏説的生命,並不僅僅是指生物學上的肉體。而是,一定有什麼東西,以某種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於是,這裏牽扯到了意識與物質。這是貫穿西方哲學家頭腦的若干問題之一。德謨克利特斯認為原子構成了萬物。構造物質的本質始終如一,億萬年前構造恐龍的某個原子同樣構造了今天的人類。可這裏顯然不能解釋超越物質以外的東西。到後來,柏拉圖來了,帶着他獨樹一幟的觀點: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這個實在被稱為“理性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靠感知的,靈魂依附於肉體的存在,以某種方式在肉體的結束以後留存下來。然而,靈魂超越物質以外,如何證明靈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標籤: 精選 讀後感 蘇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kgy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