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之渙 >

古詩涼州詞王之渙拼音

古詩涼州詞王之渙拼音

拼音有助於我們朗讀。而在王之渙這首詩《涼州詞》拼音是怎樣的呢?歡迎閲讀小編整理的古詩涼州詞拼音,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古詩涼州詞王之渙拼音

涼州詞二首·其一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黃 河 遠 上 白 雲 間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萬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須 怨 楊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風 不 度 玉 門 關 。

註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説,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賞析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古詩涼州詞王之渙詩意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意

黃河之水洶湧奔騰,彷彿來自雲端,

孤零零的涼州城外是萬仞高的羣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楊柳》這首哀怨的思念家鄉的曲子?

春風他從來沒有吹到過這遙遠的玉門關。

註釋

①涼州詞:是唐大樂府《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原是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唐代詩人多用此調作歌詞,描寫西北方的邊塞風光和戰爭生活。

②黃河遠上:黃河的盡頭。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邊的城堡,這裏指玉門關。

④萬仞(rèn):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萬仞:形容極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後常作軍樂。羌: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衞生。

⑥何須:有什麼必要。

⑦楊柳:指古代的一種歌曲《折楊柳》,其中提到行人離別,常常折柳枝相贈,因“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過。

⑨玉門關:古代西北邊關名,漢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守衞邊疆的將士的思鄉之情,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評了朝廷對於他們缺乏關懷和呵護的冷漠做法。詩人沒有從戍邊將士的生活狀態入手,而是在第一句遠眺黃河上游,那奔騰的河水似乎從天際雲端直瀉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氣勢,烘托了開闊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寫了邊疆將士的生存環境是在羣山峻嶺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這孤獨寂寞的環境中,傳來了如泣如訴的《折楊柳》這首曲子,讓人心碎。最後一句中的“春風”比喻“封建統治者”,儘管將士們的生活環境很不好,離開家很久,非常思念家鄉,但是統治階級根本感受不到這些,詩句控訴了封建統治者對於邊疆將士疾苦漠不關心的社會現實。全詩蒼涼悲愴(chuàng),深沉含蓄,打動人心。

涼州詞王之渙古詩

涼州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裏,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着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徵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彙,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説“聞折柳”卻説“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着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瞭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着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後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藴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衞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zhihuan/j3qpm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