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之渙 >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賞析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賞析

王之渙的涼州詞,全詩寫了什麼內容呢?要如何鑑賞呢?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繁體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一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

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

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譯文二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註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詩人故事

在唐人薛用弱的傳奇小説《集異記》中,曾經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開元年間,王之渙將王昌齡、高適兩位邊塞詩人引為知己,三人關係相當不錯。可這三人同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覺得自己的詩才是一時佳作,三人誰也不服誰。一年冬天,三位詩人相約來到旗亭飲酒。當時正有幾個歌妓也在旗亭飲宴,一時間樂曲不斷,唱得都是時下流行的詩詞。三個人聽得有趣,就相約打賭説:“我們就以這些歌妓演唱的詩詞來比賽誰詩名最盛。”話音剛落,就有一位歌妓打着節拍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大作《芙蓉樓送辛漸》。沒過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樑九少府》。兩位歌妓唱罷,還是沒有唱到王之渙的詩,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渙感到尷尬。可王之渙本人卻神色自若,他指着歌妓中最美麗的一位姑娘説:“如果這個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詩,我就認輸,終生不與你們爭高低。”話音剛落,那位姑娘就輕展歌喉,只聽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正是王之煥的《涼州詞》。

煮酒論詩詞

本詩中詩人首先概括地描繪出涼州的蒼涼景象:黃河、白雲、孤城、萬仞山,場景蒼茫、壯闊而又悲涼。當此之際,忽聞羌笛所吹《折楊柳》曲,邊塞將士的哀怨也隨之而出。羌笛明“怨”楊柳,實則表達出詩人對朝廷不關心戍邊將士的批評。全詩格調沉鬱蒼涼,意境高遠,言有盡而意無窮。詩的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更是呼之欲出。全詩無一句説思家懷鄉,而思鄉之情卻躍然紙上,詩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鑑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説“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説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裏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zhihuan/023e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