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勃 >

王勃 山中

王勃 山中

  山中

  唐代/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註釋】

①滯:停滯,不流通。

②萬里:形容歸程之長。

③屬:恰逢,正當。

④高風:秋風。

【譯文】

長江好似已經滯流,在為我不停地悲傷。萬里遠遊之人,思念着早日迴歸。

更何況秋風風寒,黃葉在漫山飄飛。

【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齊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象!而這新奇的想象,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歎."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呢?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着晚秋的風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颳得零落亂飛.這裏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裏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淒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

最後附帶説一下,王勃是隋唐之交的傑出詩人王績的侄孫.王績有一首出色的田園詩《野望》:"東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王勃《山中》的後半篇,從煉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詩中第二聯的影響.但這兩首詩在藝術結構上明顯不同.《野望》是首尾兩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採取情——景——情的結構方式,而《山中》卻是首尾三句寫景,第二句抒情敍事,採取景——情——景的結構.由於情在詩結尾處藏於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尋味。

標籤: 山中 王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bo/gv7z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