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賀 >

大詩人李賀的生平

大詩人李賀的生平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詩人李賀的生平,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詩人李賀的生平

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生於公元791年,卒於817年,字長吉,他與李白、李商隱被稱為"唐代三李"。因為李賀是唐代河南福昌昌穀人(屬今天的河南洛陽宜陽縣),後世稱他李昌谷。李賀有"詩鬼"之稱,是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

李賀的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朝宗室。然而歲月浮沉、滄海桑田,到了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已沒落到與一般讀書人的家庭無甚二致了,李晉肅也必得讀書應舉方能入仕為官。李晉肅早年被僱為"邊上從事",他在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李晉肅漂泊了一生,到了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他才稍得升遷,被任命為陝縣令,但不久李晉肅就病老而死。李賀的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一直住在昌谷。李賀的姐姐出嫁之後,他的家境愈加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一斑。

李賀才思聰穎,七歲就能作詩,又擅長"疾書"。 開始聽説這件事的時候,韓愈和皇甫湜還不大相信真有這樣一位七歲能作詩的神童,他們就一起去拜訪李賀,讓他當場寫詩。李賀提筆一揮就寫成了《高軒過》,就像預先構思、打過草稿一樣,韓愈和皇甫湜兩個人大吃一驚,對李賀刮目相看,並且時常在同僚中誇讚李賀,從此李賀出了名。

李賀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鼻頭較大,手指很長,可以説長相很是出眾。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的時候,李賀就騎着一頭瘦弱的馬,帶着一個小童僕,揹着一個破爛不堪的錦囊在路上行走,他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他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他人牽強附和舊章法一樣。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有些詩作就被他的好友拿走了。若非大醉或弔喪的日子李賀都是這樣,過後也不怎麼反省這樣做對身體的傷害。他的母親鄭夫人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裏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地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儘管李賀的家族只為他留下了一個"王孫"的虛名,但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作品裏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渴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一支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但作為唐王朝的同宗,李賀對李氏王朝懷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體現在他或自認為是王孫的自誇自矜上,或欲建功立業、治理國家的理想上,或在王朝危難之時表現出的強烈的憂國憂民精神上。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此詩以熱烈的`禮讚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個十分具體而動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調濃麗而壯烈。以"報君黃金台上意"作結,反映了作者投筆從戎,建功立業,但又得不到賞識的一種"英雄無用"的悲哀。寫這首詩的時候,李賀才十七歲。與皇族無法抹去的情結對他的人生道路和詩歌創作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響。李賀竟然是唐朝皇族的後裔,不知道這究竟應該算是李賀的幸運還是不幸。

李賀十八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又最先為當時名公巨卿韓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他因"年未弱冠",即遭父喪,而在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1年)的時候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這一年,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了河南府試,在洛陽考場上,他憑着出眾的才華,順利通過了府試,取得了"鄉貢進士"的資格。

當時河南府出的應試詩是《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這是一道很難的"高考題",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時間內,把一年中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風光全寫出來,既要切合題意,又要合於格式,還要自出機樞,不落窠臼,一時難倒了許多考生。但這對於李賀來説,不過是小菜一碟而已。他信手拈來,一會兒便寫到了第三首,即《三月》:"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殺人。復宮深殿竹風起,新翠舞衿淨如水。光風轉蕙百餘里,暖霧驅雲撲天地。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曲水漂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時,有一篇長篇通訊就以"東方風來滿眼春"為標題報道他的南方之行。)

李賀在寫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不同風光後,忽然又想起還有一個閏月,於是大筆一揮,又寫了一首《閏月》,使題目變成了《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考官們看了,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年的冬天,李賀被順利選撥至都城長安應進士舉,韓愈和洛陽的文士都預見,李賀這次一定會金榜題名,進士及第,因為這個小夥子的才華實在是太高了。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賀在即將走進考場的時候,卻被取消了考試資格--原來,有人嫉妒他的才華,故意在"政審"上卡李賀。九泉之下的李賀的祖父萬萬不會想到,他給兒子(李賀的父親)取為"晉肅",卻為孫子考取進士設置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晉"與"進"同音,倘若李賀登第,成了進士,不就觸犯了父親的名字嗎?所以當時有不少人認為李賀為避諱而不應參加進士科考試。一時間輿論壓力很大,議論紛紛,對於李賀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説,顯然無法承受"避諱"之重。韓愈這時候挺身而出,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諱辨》,由避諱的規定和例證的闡釋,説明李賀並未犯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他們的兒子如何避諱,難道要改姓嗎?韓愈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世一些人任意引申諱法,實質上是在藉機壓制人才,是在以宦官、宮妾為榜樣。韓愈更是辛辣地抨擊説,如果一個人名"仁",他的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但最終的結果,李賀還是被迫退出了考試。這首《出城》詩可以看出李賀當時的心情:"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一隻鳥兒,還沒有機會飛上藍天,就被壞人用彈弓打落了下來,李賀只有鬱郁而歸。

《唐語林》記載:"李賀為韓文公(韓愈)所知,名聞縉紳。時元相稹(元稹)以明經擢第,亦善詩,願與賀交,詣賀。賀還刺,曰:"明經及第,何事看李賀?"元恨之。制策登第,及為禮部郎中,因議賀父名晉肅,不和應進士,竟以輕薄為眾所排。文公惜之,為著《諱辯》,竟不能上。"大意是説,李賀受韓愈看重,在上流社會大有名氣。元稹在科舉考試中通過明經而考中,他也擅長作詩,很願與李賀結交,並主動登門拜訪李賀。可是李賀竟然閉門不見,還把元稹的名片退還回來,説什麼"你是明經及第的,有什麼必要來看我?"遭受一位幼童的如此羞辱,元稹自然懷恨在心。後來元稹當上了禮部郎中,正巧碰上李賀科舉考試的事,於是他就提出,李賀應當避父諱絕不能參加科舉,並且得到了很多同僚的支持,從而把李賀排斥在考場之外。元稹也就狠狠地報了閉門羹之仇。李賀恃才傲物,年輕氣盛,藐視來客,當然是不對的。但元稹卻懷恨在心,小肚雞腸,拿着他人的錦繡前程來乘機報復,官報私仇,也未免太過分了。説他是心胸狹窄,虐殺天才,並不過分。

半年後,不知道什麼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李賀是"王孫"的身份吧,他終於得到了一個奉禮郎的職位。奉禮郎為大常寺屬官,職責是掌執朝會、祭祀和巡陵的活動儀式調排,在百官跪拜時充任贊導。這樣的職位,對心比天高的詩人而言不是機遇而是折磨。從此,李賀"牢落長安"長達三年,雖然此間李賀的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閲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獲得了豐收。李賀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説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箜篌是中國一種漢族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李憑是一位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從顧況的這句詩可以看出李憑身價之高,絕對不亞於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李賀因工作的關係,便與李憑有了接觸,後來就寫下了《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馬詩二十三首》是李賀的一組著名詠物詩。古人詠物多是為了言志。詠物即是一種自成一格的抒情詩,如駱賓王筆下的蟬,杜甫筆下的鷹,都是借物抒情。《其五》這樣寫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首詩的前兩句飽含深意地、又十分樸素地展示了一幅遼闊廣袤而又不無帶點蒼涼意味的沙場景象:在寬闊無邊的大沙漠上,燕山在遠處綿延峙立,一彎新月高高地掛在山頂上,月影照臨沙漠,整個沙漠如同覆蓋着一層皚皚白雪。高山、大漠本來是十分雄渾的,可是作者在畫面上以淒冷的月色、白雪這樣的冷色調塗抹上去,就顯得蒼莽而帶着寒意了。這裏的景色似乎詩人只是寫實,但是選取了燕山作背景,卻又暗指着另一層意思。我們都知道,在這裏,漢代大將軍竇憲曾演出過一幕多麼令人神往的雄壯話劇:追逐敵人匈奴,然後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記功,凱旋而還。以上兩句的沙場景象是駿馬神馳沙場而見到的,這廣袤遼闊而蒼涼的戰場,正吸引着馬,它期待着:"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什麼時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閃閃的絡腦,在清爽的秋天裏馳騁沙場!它需要被人欣賞,它需要被識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場上拼搏,它需要為主人立功!此處用"何當、快走"兩個詞,把馬的迫切建功立業的志向,很真切地傳達了出來。而這匹"馬"就是作者李賀本人啊!

李賀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樑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苦吟,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李賀詩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他上訪天河、遊月宮;下論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麗、旖旎絢爛。李賀刻意錘鍊語言,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他的筆下有許多精警、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説來託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説。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賀早熟、敏感,但這早熟敏感卻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嚐到了人生的苦澀。在現實的重壓下,他呈現出種種早衰的症狀和心態:"壯年抱羈恨,夢泣生白頭"(《崇義裏滯雨》)、"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詠懷二首》其二)、"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贈陳商》)、"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人生的短暫倏忽,引起李賀的無比驚懼,而懷才不遇的苦痛,又時時衝擊着他多病的身心。在《秋來》一詩中,他這樣寫道:"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賀曾寫下一首《蘇小小墓》。"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這首《蘇小小墓》通過對蘇小小墓地景色所發揮的一系列奇特幻想,塑造了一個美麗而森寒的女鬼想象。"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鬆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陵下,風吹雨。"全詩以景起興,通過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寫景、擬人融合為一體,寫得綺麗濃豔,然而又空靈縹渺,"鬼氣森森",令人不忍卒讀。

李賀在長安度過三年,又回到了昌谷。他在家鄉呆了一年多的時間以後,又因為生計原因出門了。這次他投奔的是韓愈的門人兼侄婿張徹,張徹在潞州任職。他生命中最後的燦爛也在這裏綻放。李賀由於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然後長眠於此。在李賀死前,他曾把詩分為四編,交給了他的好友沈子明。李賀死後十五年,沈子明囑託另一位大詩人杜牧為李賀的詩集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昌谷集》。

據説,在李賀將要死的時候,大白天看見一個穿着紅衣服的人,駕着赤虯,拿着一封又像上古時期的篆文又像石鼓文的一封信,笑着説李賀:"長吉,恭喜你了,天帝召見你。"李賀從病榻上滾將下來,在地上邊磕頭邊苦苦哀求,説自己的母親年紀大了,又多病,需要自己來照顧她。這為穿紅衣服的"天使"説道:"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樓,要你前去寫篇文章記述這件事情。天上的生活其實很悠閒的,你不用擔心。"李賀聽後,在一邊號啕大哭,一頓飯的工夫,他就與世長辭了,據説李賀的寢室馬上冒出一股青煙,在場的人們還聽見了行車與音樂的聲音。後世常常用"人間未遂凌雲志,天上已成白玉樓"這副輓聯來哀悼那些英年早逝的人。

《幽閒鼓吹》記載説,李藩侍郎非常喜歡李賀的詩歌,因此就四處收集,準備整理成集,然後為之寫序。他聽説李賀有位表兄還在世,兩人還曾經通過信,於是便將此人召來,託付他收集李賀散失的詩篇。這位表兄説:"我將盡力把李賀的詩篇都收集過來,不過我看到許多詩篇有修改的痕跡,請您把所收集的詩篇給我去校正一下。"李藩侍郎很高興,就把自己辛苦收集而來的詩篇都交給了他。過了一年,李賀的這位表兄還沒來回復。李侍郎很生氣,派人把他尋來質問。這位表兄慢悠悠地説:我與李賀從小在一起長大,他處處顯得比我聰明能幹,一點也看不起我,對我很傲慢,我一直沒有機會報復他。現在,機會終於來臨,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扔進廁所裏去了。李侍郎聽後,氣得無言以對,將他驅趕出去。李賀傳世的作品很少,也就是這個緣故。

天妒英才,李賀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在千年以後,他的姓名和詩作仍然被後人傳頌,這對一個人來説就足以為傲了!

標籤: 李賀 詩人 生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he/xmwjl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