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牧 >

杜牧詩《清明》鑑賞

杜牧詩《清明》鑑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都會被用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杜牧《清明》古詩鑑賞,一起來看看吧!

杜牧詩《清明》鑑賞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異鄉思親的沉痛心情。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起筆破題,交代時令與天氣,以節令與環境來渲染淒冷的氣氛。清明時節,細雨淅瀝,春寒料峭,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調的鋪墊,暗示了詩人淒冷的物理感受和複雜的心理情緒。這與宋代李清照《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緊承首句意脈,點明詩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趕路的狀態,“欲斷魂”三字是此篇的“詩眼”和理解的關鍵,特別突出了極為沉痛悲傷的.心境。三、四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採用生動活潑的問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動,而牧童的肢體動作語言,不僅將作者、讀者的視線引向悽迷的遠方,而且以在清明時節開放的“杏花”呼應了題目與開頭的“清明”,既給人留下了意亂花迷的想象餘地,又暗寫了詩人憂傷情懷的沉痛執着與不可解脱。全詩以素描形式將“細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自然悽迷、清淡素雅、靈動秀麗而又情感深沉的畫面,創造出發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悽美意境。

經典詩歌往往將情、景、事、理、趣熔於一爐,創造優美感人的意境,展現巨大的藝術魅力。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並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作者以“欲斷魂”極寫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詩情感基調。那麼,詩人為什麼這樣悲傷沉痛呢?其實這與另一個關鍵詞“行人”有着密切的關係。“行人”就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説是遠離家鄉的“遊子”。由於清明是祭祖掃墓、親人團聚、踏青郊遊的時節,主人公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在家過清明,所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念和孤獨導致其沉痛悲傷,甚至達到了“欲斷魂”的程度。

其實,“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還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更深刻的思想內涵。“行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表示官職的專用名詞,考先秦典籍《周禮·秋官》即有“行人”一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均有“行人”,故《國語·晉語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員”之句。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明代設“行人司”,復有“行人”之官。一般來説,“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詩”之官。《漢書·食貨志上》載:“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牅户而知天下。”兩漢時期不僅有專門負責這項工作的“樂府”機構,還醖釀形成了詩歌中的一種體裁形式“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都簡稱為“樂府”。唐代及其以後詩人的“擬樂府詩”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王官采詩制度,不但説明了詩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顯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當然,“行人”有時也指負責執行外交公務或其他職責的官員。如《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此處的“行人子羽”即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吏。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澱,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於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標籤: 杜牧詩 鑑賞 清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mu/4lpm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