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賞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賞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歌行體古詩。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全詩賞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踏裏裂。

牀牀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釋: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 “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枴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説,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 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歎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歎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歎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歎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冷”,正由於“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 “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牀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歎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説:“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後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説讀到“歸來倚杖自歎息”的時候對他“歎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麼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並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歎、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裏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併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八月秋高風怒號①,卷我屋上三重茅②。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③。下者飄轉沉塘坳④。

(此記風狂而屋破也。)。

①《楚辭》:“秋高而氣清。”《莊子》:“萬竅怒號。”②《楚辭》:“鳥次兮屋上。”③李善《選注》:罥,結也。④塘坳,水塘作坳垤形也。《莊子》:“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①。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②。歸來倚杖自歎息。

(此歎惡少陵侮之狀。)。

①玉勃詩:“對面即飛花。”《後漢·祭彤傳》:“盜賊公行。”②《淮南子》:“脣焦肝沸,有今無儲。”古樂府:“來日大難,口燥喉幹。”此蓋參用之也。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①,雨腳如麻未斷絕②。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③。

(此傷夜雨侵迫之苦。在第三句換韻。)。

①庾信詩:“書卷滿牀頭。”《新序》:“原憲蓬户甕牖,上漏下濕。”②《齊民要術》:方言:“種麻截雨腳。”③秦嘉詩:“長夜不能眠。”徹,乃徹曉,即達旦意。

安得廣廈千萬間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②。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③,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末從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此亦兩韻轉換。此章,前後三段各五句,中段八句。)。

①《列子》:北宮子庇其蓬室,若廣廈之蔭。②《嚴助傳》:天下之安,猶太山而四維之也。③【朱注】突兀見此屋,即廣廈千萬間也。白樂天詩:“安得布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即祖此意。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八月。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乾元三年(760)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作者簡介:

杜甫像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ypqd9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