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望嶽後一句意思

望嶽後一句意思

望嶽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

望嶽後一句意思

望嶽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 通: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峯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峯,俯瞰羣山,豪情滿懷。

註釋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裏指對泰山的尊稱。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如何:怎麼樣。

⑵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未了:不盡,不斷。

⑶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⑷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裏指泰山的南北。割:分。誇張的説法。此句是説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蕩胸:心胸搖盪。曾:同“層”,重疊。

⑹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會當:終當,定要。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峯。

⑻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嶽後一句意思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

賞析

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首聯兩句,從遠望角度寫泰山高大雄偉的景象。開篇以問句領起,形成突兀的語勢振起全篇。“夫如何”非常傳神地抒發了詩人乍見泰山時的激動喜悦、驚歎揣摩之情。第二句則大筆揮灑出一片青翠山色,顯示出泰山的高大雄偉。

頷聯兩句,從近望的角度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鍾神秀”寫泰山的神奇秀麗;“割昏曉”寫泰山的雄偉闊大。“鍾”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傳達出詩人對泰山的鐘愛、讚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彷彿“昏”和“曉”是泰山割開來的,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峻的氣勢。這一聯虛實結合,化靜為動,使靜止的山峯充滿活力。

頸聯兩句,從凝望的角度來寫泰山,通過動態的畫面,極力表現出泰山的高大。這裏用“鳥”這細物來烘托空廓遼遠的大景,有點睛傳神之妙。“歸鳥”點明時至傍晚,但詩人還在望,如此入神,説明詩人愛嶽。這一聯以雲和鳥烘托泰山的高大雄偉,並寫出詩人長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態和內心洶湧的豪情,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尾聯兩句,寫詩人由仰望泰山而產生的登臨“絕頂”的願望。詩人通過想象的情景來襯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現登臨泰山頂峯的決心和豪邁氣概。“一覽眾山小”則寫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絕頂俯瞰羣山的感受,極富詩意,勁拔有力。從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萬物的雄心壯志。(這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原因。)

全詩以一“望”字為紅線,情景交融。就距離而言,望是自遠而近,就時間而言,望是自朝至暮,並由望嶽而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情景。在描寫方法上,這首詩虛實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377ge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