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春節節日的小報

春節節日的小報

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人心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春節節日的小報,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春節節日的小報

春節節日的小報

春節的徵文:

放了寒假,春節便隨即而來。街邊的枯樹上掛滿了霓虹燈,夜晚,它們就像是一株株五彩繽紛的滿天星一般,路牌上,赤紅色的中國結綵燈紅豔豔的閃爍着,如同一團火焰。處處都透着中國的韻味,處處都散發着濃濃的年味。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與活動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在這一天,人們不光要掛燈籠,貼春聯,長輩還要給晚輩發壓歲錢,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等等。

在這一天,燈火輝煌,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着豐盛的年夜飯,桌子上一盤盤晶瑩圓潤的餃子宛如一個個銀子一般,象徵着來年富貴滿堂。

小時候,總盼望着過年,因為過年可以吃上許多平時吃不到的東西,而且,在一大桌年夜飯中,每道菜只吃一點便飽了。吃過飯後,父親便會拿着許多煙花炮竹去院子裏,那時,我會歡歡喜喜的穿着母親為我買的新衣服去窗前駐足觀望,當看到一些特別漂亮,花色特別鮮豔的煙花時,我便會高興的尖叫雀躍,彷彿撿到了珍貴的寶藏。

如果是聽到了特別響的炮竹時,我會驚呼一聲,嚇得捂住耳朵,一般遇到這樣的炮竹時,我便會叫它震天雷。小時候懼怕這樣響的炮竹,但直到如今我仍然懼怕它,只因它那驚天的響聲,在每一個除夕夜,我不知會被它嚇到多少次,父親他們燃這種炮竹時,我總會躲得遠遠的。

每年過年的前幾天,家裏最忙的人就要數母親了。

過年前幾天,母親會把家裏裏外外都打掃一遍,什麼擦玻璃、洗衣服、洗牀單這些活兒都是母親一個人來做。等這些事都做完後,家裏在頃刻間變得煥然一新,窗明几淨,好像新家一樣。母親幹完活兒後,接着就是置辦年貨,雞鴨魚肉,豬羊牛頭,通通都一股腦兒的塞入了冰箱,每年這個時候,我家的冰箱便被塞的滿滿的,一點空餘的地方都不留。

現如今,我們都是去奶奶家過年,奶奶如今搬到了新村,交通也不像以前走山路那麼不方便了。

現在,我也不怎麼盼望過年了,因為,每過一個年,我就長大一歲,長大一歲也就意味着要多承擔一份責任,我美好的青春年華也會隨着這些責任一點點的逝去,那時的我,就再也沒有任性撒嬌的機會了。

但即便如此,又怎樣呢?重要的是,每年過年,我都能和我最愛的家人相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頓年夜飯,這便足夠了,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珍貴的呢?

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但它卻充滿濃濃的親情和年的味道。

年前的民間習俗:

年二十五

做豆腐

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年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説歸傳説,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説,這是一個閒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年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幹卓拉”,意即千盞燈節。年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裏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羣眾

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等活動。

年二十六

俗話説“年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年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年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年二十八

宰雞趕大集

年謠雲:“年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年二十九

祭祖

上供請祖

年謠稱:“年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是什麼?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年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

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dxwrq8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