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眾。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寫起演講稿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1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地球母親,淨化校園環境。

大家都知道,由於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的索取,已經導致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颶風,暴雨,暴風雪,洪澇,乾旱,蟲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災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乾旱等原因而造成的遷移性難民預計到2015年達到1億人.

我國高度重視環保工作台,先後出台了許多保護環境的政策和法規,開展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工作和活動.

我國也非常重視保護環境的教育,"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而我校的環境保護和綠化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同學在校園裏的各個角落撿拾果皮紙屑;用自己的雙手去保護校園環境的優美.但是,我們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仍然有人亂丟紙屑,食品袋廢棄物;仍然有人在草坪上肆意踐踏;學校的綠化帶中,不時發現有深深的腳印,有的地方甚至走成了小道.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誌.我們應當切實地樹立起時代責任感.心繫全球,着眼身邊,立足校園.多彎彎腰撿撿果皮紙屑,首先是不要隨地亂扔亂丟;多走幾步,不要穿越綠化帶,踐踏綠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母親,淨化綠色校園.讓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吧!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2

浩瀚美麗的宇宙中,一顆新星的誕生讓新的生命有了一個歸宿。綠油油的草原,幽靜的叢林,湛藍的海洋……都是如此的美麗,那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地球。

地球居住着的人們,有着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樣子,不同的交流方式,但唯一相同的就是我們都是地球的兒女,都一脈相連,心心相映。

早在數億年前,恐龍出現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數萬年前,恐龍滅絕了,又出現了新的動植物,輪到它們吸允新鮮的空氣了;數千年前,我麼的祖先出現了,他們以各種方式來生存,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保護美麗的大自然,大自然變得更加生氣勃勃。

從遠古時代到了經濟發展速度極快的現代。人們遺忘了地球母親對我們的好,肆無忌憚地去傷害她。為了自己的利益,嚴重地破壞環境,無顧忌地砍伐樹木,為此,我們也受到了應有的報應:洪水、沙塵暴……這些災難席捲而來,無數人類的生命就此喪失了。

大家一定學過“食物鏈”吧!通過學習“食物鏈”這一課,我們可以知道,任何東西的生存依靠都是由草開始,比如説在大草原上,老鼠吃草,蛇吃老鼠,老鷹吃蛇……現在我們打個比方,就比如説草原上的草,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老鼠失去了食物的來源,只好餓死,老鼠餓死了,想要蛇死,也就指日可待了,最後,整個動物世界也滅亡了。

草為什麼消失呢?罪魁禍首就是我們人類了。由於人類在不停地製造垃圾,導致之地球上的生物鏈失去平衡。如果我們隨便扔掉一節已廢掉的電池,即使在一片土地裏的一個小角落裏,那個小角落及附近也會長年不長花草,甚至極大可能永遠不長花草。

如果我們將一塊麪包丟在一株花草的附近,它很快就會發黴、爛掉,最後引來一羣飛蟲,它們在麪包上呆一段時間後,很快就會產生新的破壞分子,對它進行破壞。這次,它們的破壞對象就是那株花草了。

既然我們選擇了地球,就應該好好地保護它,為我們的生命營造一個美麗的環境。讓我們攜手努力吧!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3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本校七年級的一名學生。我六年級的小學生活就要結束了。我們的校園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可在我畢業之際,我想向你提出一些校內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情況。

在平時,很多同學都會覺得麻煩而把垃圾從空中拋下去,甚至把杯子裏的水延牆而倒,這還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隱患。在廁所裏,經常是“污水一地,小蟲兒飛”,十分容易摔跤。在走廊的瓷磚上,上面往往是“白得發亮”,下面卻總是“斑點常在”。校門口堆放的垃圾也是一個問題。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許多垃圾堆放在路旁。有的甚至發臭,臭味時常飄進校園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其實,以上情況並不完全是清潔阿姨的工作不到位,更多是我們學生的錯。像廁所裏的污水,如果值日生認真值日,不把水龍頭開得“嘩嘩”響。不把拖把亂耍,會讓污水滿地嗎?走廊的瓷磚沒有擦乾淨,也是值日生的失職。校門口垃圾堆放過多,大部分是學生買好物品隨手丟的,由於人數多,垃圾也就堆積如山。

因此,我根據以上情況,向您提出以下建議:

一、結合創建國家級衞生城市和文明衞生校園活動,每年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大型的文明衞生教育講座,使學生養成文明、清潔的好習慣。

二、組織一次“全校”大掃除,徹底清除死角。

三、讓檢查值日的同學更嚴格地打分,每班上的勞動委員都要積極督促。

四、在校園各處張貼上一些環保宣傳語,在每班的教室內貼一些環保知識,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環保宣傳片,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五、多裝換氣扇,淨化空氣。

六、舉行一次環保競賽,評選“環保小衞士”。

七、向街道、社區反映校門口垃圾堆放的情況,在門口多設幾個垃圾箱。

八、每個年級放置1-2個垃圾箱,由高年級同學輪流負責清理。

尊敬的校領導,讓我們全體師生都行動起來吧,讓我們xx中學更加整潔、美麗。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4

各位:

大家好!綠色是什麼的象徵綠色是生命的象徵,綠色代表了希望.無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沒有了綠色,那人類的文明將會如何,到那時,也許只是灰飛煙滅,一切的一切都只會淹沒在漫天飛沙之中.

當一片片綠波洶湧的森林被無垠的荒漠黃塵所取代,當無憂地在蔚藍的天空飄蕩的白雲被漫天滾滾黑煙所替代,當為地球遮風擋雨的臭氧層被無情的氟里昂所破壞,我分明聽見了森林的哭泣,白雲的歎息,臭氧層的悲傷.

回憶一下自己平時的一舉一動,你是否做到了保護,保持這美好的環境而努力.你有過隨意踏入草坪的行為嗎你有過胡亂打掃教室,包乾區衞生而不去想這是不對的情況嗎 你有過隨手扔下一張廢紙,一個零食袋嗎 你有過打開學校的自來水籠頭,而沒有及時關上嗎你有過為我們長壽橋小學建成"綠色學校"提一個建議,出一個點子嗎 ?

同學們,我們長壽橋小學在上個學期已經被評上了杭州市"綠色學校",所謂"綠色學校"就是指我們校園裏的每一位師生都優環保意識,我們這個學期的一個重要要任務,就是要維護這得來不易的榮譽,這需要我們師生一起努力,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參與環保活動,培養環保素養,人人爭做環保衞士.不要把它想象成很大的`事情,環保就在我們身邊.當你撿起別人掉下的一張紙時,你就已經做成了一件環保的事情;當你記得及時關燈,不浪費用電;當你用好水籠頭能及時關掉,而不讓水白白流掉;當你下課,活動時能做到有秩序,有剋制,而不是高聲喧譁;你就已經在做着環保衞士應該做的事情了.諸如此類的太多太多小事,我們其實都能做到,但可能我們同學以前都是沒有去仔細面對和想過的

當然,創"綠色學校",爭做環保衞士,我們的目光還要看得更遠.一節小小的電池就可以污染一個人一輩子所需要的水;一棵樹一年產生的氧氣可以讓一個人受用一輩子,一隻塑料袋需要經過4xx年才可能被完全分解掉;對於這些環保的知識,你瞭解嗎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要用環保的眼光來看發展,用環保的行為來做事,只有這樣,才能留給後人們一個能讓他們安然生存的,乾淨的,美麗的,環保的地球.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環保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標誌.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必須有勇氣站起來對大自然做出承諾,承諾用我們的雙手使地球母親恢復青春容顏,承諾用我們的行動來感動大自然,承諾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來保證我們長壽的校園永遠美麗,乾淨.但承諾自然並不僅僅是做出承諾,更應是以行動來實現我們的承諾.多彎彎腰撿撿果皮紙屑,多走幾步,不要穿越綠化帶,踐踏綠地.同學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我們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

同學們你們能努力做到嗎 ?

環保就在我們身邊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新年新氣象,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中也有一個“新”字,這個題目是《低碳新生活,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

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是一種生活的新態度。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能與環保,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起來。

倡導低碳生活,具體説來就是:外出儘量乘坐公交車,減少碳的排放量;上街買菜儘可能不用塑料袋,可用重複使用的環保布袋;儘量不要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不需要用電的時候,隨手關掉電源,如果一個小時之內不適用電腦,順手關上主機和顯示器;不要長時間吹空調;在不需要繼續充電時,隨手從插座上拔下充電器;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和關上投影儀……

唐朝大詩人王維曾經寫過一首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首詩描繪了這樣的美麗景色: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

相信低碳新生活可以讓我們的天空重現它本應有的蔚藍,讓我們的森林重現它本應有的鬱鬱葱葱,讓我們的水流重現它本應有的潔淨清澈……低碳新生活,也一定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加美麗的新世界!

同學們,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r0de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