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玉樹抗震演講稿範文

玉樹抗震演講稿範文

青海玉樹地震,大自然又給了我們人類一個自然警鐘,我們應該為此做點什麼呢?再次和大家講講10條建言,樹立信心!

玉樹抗震演講稿範文

1、地震救災謹記"第一時間"

強調"第一時間"救災,就是與死神和災害賽跑。有了"第一時間"的意識,

才會全力以赴奔赴災區;才能急公眾所急,幫公眾所需。救災強調"第一時間",不僅是強調效率,更是弘揚以人為本的精神。

2、再次喊響"玉樹挺住,中國加油"

現在無疑是救人的關鍵時間,對災區羣眾來説,現在最需要一點汶川的勇氣,對全社會而言,也需要再次發揚汶川地震中那種團結協作、共獻愛心的抗震精神。在天安門廣場,成千上萬的人共喊着一個口號:汶川挺住,中國加油!在各地賑災的捐助箱前,在義務獻血的醫療車前,人們排起長隊,爭相解囊挽袖。一時間不管城鄉,抗震救災成為社會上最熱的一個名詞。而在那一段時間,雖然國家遭受了那麼大的磨難,但整個社會幾乎出現了空前的團結一心景象,許多西方媒體記者也為此情此景感動。而現在正是需要我們重新發揚這種精神的時候了。一場災難就是一次人生的涅盤。汶川災後正是這樣,請讓我高聲喊響:玉樹挺住,中國加油!

3、讓我們一起回憶"汶川經驗"

當下,我以為如何借鑑汶川地震的救災經驗,將玉樹的地震傷亡降到最少,經濟損失降到最低,是首要的事。前不久的山西王家嶺透水事故傷員轉運,就借鑑了轉運汶川地震傷員的經驗,轉運的鐵路總指揮,就曾是汶川災區轉運傷員現場總指揮。可借鑑的經驗還有很多,比如通信中斷了,如何綜合利用多種通信資源,保障應急通信方式;交通中斷了,如何採取空運,如何抄近路,用最快的速度到達地震災區。

要繼續發揚"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救人的做法,以最快的速度制定抗震救災措施,全力搶救被地震掩埋的生命。

4、提醒自己,不因"堅強"而麻木

我身邊有人説,玉樹地震的震撼,沒有汶川那麼強。這可以理解,不同於兩年前,我們有強烈的震感,甚至有親自避難的經歷;不同於兩年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被強悍地衝擊;不同於兩年前,那種猝然的驚愕;甚至就是地震級別,也不同於兩年前……沒錯,汶川大地震之後,我們的內心更強了,但堅強,不能成為一種麻木———儘管有太多不同,同胞們那失去親人、忍受寒冷與飢餓的苦難卻是相同的。以同胞正在經受磨難的名義,請保持我們持續關注的熱度、八方支援的温度、不惜一切的力度!有專家稱,此震之後不排除還會有其他餘震,仍然不能喪失警惕。這尤其提醒自己,我們的內心不要因為堅強而變得麻木。

5、信息公開就是抗災力

汶川地震發生後,人們即被各種信息包圍着,但由於權威信息的及時發佈、主流媒體的迅速介入,大家很快找到了一個可以安心的寄託。正是各種關於災區的信息,以"原生態"的方式展現在受眾面前,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救災的點點滴滴,大家不再懷疑和恐慌,大家更加明白抗震前線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汶川地震,讓我們每一個人見證了"信息公開"的力量。一方面撫慰了惶恐的人心,讓人在戰勝災難時更加從容,同時,對災難的持續關注,以及由此被激發出來的強大的民間慈善資源,可以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好互動,有助於攜手有序抗災。曾經的經歷讓人們對未來有更深切的期待———信息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資源,它的及時發佈,全面展示,本身就是一種"抗災力"。

6、善用民間力量

志願精神,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汶川震後抗災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民間力量的充分調動。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進入地震地區,自發地進行抗震救災活動,全社會捐款金額也超過紀錄,作為官方救援的補充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坦率地講,如果組織與協調不到位,如果得不到政府有效的信息與配合,有時候民間力量會較難發揮出全部的力量。可以想象,玉樹地震發生後,各方誌願者,包括企業家、公眾人物,尤其是一些長期在玉樹當地從事志願服務的人,都會出錢出力,或者直接奔赴災區。這種強大的救災力量和意願需要被善待、善用,盡力通過有效的信息服務、理智的疏導,用好這些民間之力,充分發揮反應迅速、組織迅速、到位迅速、救援迅速的公民優勢。

7、捐出你的帳篷來

讓我們最揪心的是,災區的人民吃什麼,怎麼禦寒,怎麼休息?天氣預報説,當地還非常寒冷。何況還有6-7級的西北風,可

以想象得到,晚上一定很冷。在這個時候,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帳篷讓受災羣眾避寒、休息,有沒有足夠的被褥禦寒,是救災的一個關鍵。新聞説民政部調撥了5000頂帳篷,青海省民政廳調撥了5000頂帳篷,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的救援部門必須快些、再快些!這裏我就想到了,當初汶川地震的時候,很多家庭都購買了帳篷,這兩年,這些帳篷很少有發揮用途的時候,現在,應該號召大家,把這些帳篷都捐出來———我想公眾都會有這個心思,重要的是,要有組織來做這件看起來挺複雜的事兒。

8、保障通信是關鍵環節

眾所周知,在地震災害面前,無論是救援、聯絡還是善後,迅速恢復通信暢通,保障救災人員通信權利是抗震救災的關鍵環節。因為通信不暢通,因為話費沒有及時充值,可能耽誤救援時機,造成災難性後果。保持通信暢通,不僅是救援的需要,也是給受困者帶來希望和勇氣的生命互動。汶川地震中,互聯網在信息暢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電話不通的情況下,阿壩州就憑一條互聯網線路與外界保持聯繫,及時更新災情信息。説明互聯網正在成為繼電話以後,又一條生命通道。除了盡力恢復通信、採取一些"欠費不停機"之類政策外,整個通信行業還應當負起更多的責任。因為,即便在抗震救災告一段落以後,通信聯絡、尋找親人、災後恢復生產經營、重建家園,通信需求仍然很大。

9、地震局要擔負更多抗震功能

説起"抗震",我想先來説説"抗洪"。多年來,很多地方都設有"抗旱防汛指揮部",多掛靠於當地的水利部門,因而保證了長年有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專門經費,更有沙袋、木材、石料、排澇設備等物資儲備,甚至還有專門的"物資站"。相較而言,一旦發生大地震,準備不足立馬顯現,這也缺,那也缺,特別在那"救命黃金期"內,很多急需的物資等着外援,一旦遇上交通中斷,那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從長計議,筆者斗膽建議,不妨改"地震局"為"抗震委員會"。其主任委員應該由地方政府負責人兼任,其職能一是從事研究地震科學,二是專門從事抗震的準備與協調。當然,這個"抗震委員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檢查監督所在地區所有建築設施的抗震等級的提高。

10、地震多發期,補齊防災的短板

應該説,玉樹處在地震頻發區,當地政府和居民可以結合自己所處之地的這些地質特徵早做準備,並且,這個準備時間還比較長。但玉樹災區一村莊"99%民房全部倒塌"或許再次警醒了我們:但凡屬於地震帶的地區,應該立即着手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其一,提高房屋抗震水平,必要的時候,政府應該拿出部分資金對民眾進行建房補貼;其二,讓民眾知道他們是否生活在地震活躍地帶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記得懾於汶川"校舍6898間"的危害,日本加快了校舍補強計劃,這種"吃一塹長一智"的精神,很值得我國其他地震帶的地方政府與民眾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mzo2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