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演講稿 >

最新中秋節演講稿(通用9篇)

最新中秋節演講稿(通用9篇)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現如今,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怎麼寫演講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中秋節演講稿(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新中秋節演講稿(通用9篇)

中秋節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中秋——我們的節日》。

秋天很濃,月亮很圓,我們又度過了一箇中秋節!上週是農曆八月十五,這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它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最圓、最亮、最美的月份,所以也叫“團圓節”。

金桂香,月圓花。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裏,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麼形式,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中秋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象徵着一個民族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門奇怪而神祕的藝術。作為中國人,我們欣賞它的豐富多彩,我們欽佩她的博大胸懷,我們欽佩她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影響。

年輕人肩負着延續古代文明的重任。中秋佳節歡樂之際,不要忘了自己的職責,做一個合格的繼承人。用盡力氣也學不完這麼豐厚的財富。

家庭是中秋節最美的東西。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個不停,訴説着無盡的情感,用同樣的聲音告訴人們: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沙漠中的綠洲,雨後的彩虹.

思念是中秋節最美的事。“每逢佳節,月亮最美,但美是不能錯過的;月亮太高了,不能錯過。中秋節將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關心的人,願他們永遠沒有悲傷,永遠幸福,永遠沒有煩惱和快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要發掘傳統節日背後的價值。“時尚的東西讓人眼花繚亂,但民族的東西可以長久。”

“大海升起,月亮升起,照亮了整個天堂”。此時此刻,我們也期待着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繁榮,國家和人民的和平。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中秋節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演講的題目是《中秋——我們的節日》。

秋天很濃,月亮很圓,我們又度過了一箇中秋節!上週是農曆八月十五,這是中國——中秋節的傳統節日。它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最圓、最亮、最美的月份,所以也叫“團圓節”。

金桂香,月圓花。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裏,人們賞月,吃月餅,拜訪親戚朋友.無論什麼形式,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我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中秋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象徵着一個民族的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種奇怪而神祕的藝術。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欣賞她的豐富多彩,我們欽佩她的博大胸懷,我們欽佩她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影響。

年輕的我們肩負着延續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歡欣鼓舞時,更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做一個合格的繼承人,這麼一筆豐厚的財富,是我們耗盡心血也學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敍不完的情,訴説着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後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節倍思親”,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後所藴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

中秋節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中秋已伴隨着秋天的步伐向我們走來。曾經,多少文人墨客流落他鄉,寫下了多少思鄉念親的詩詞佳作,而大多都寫在秋天,寫在中秋。是呢,“愁”本是秋天的心境啊。而中秋節,卻在這樣令人憂愁、感傷的日子裏,帶給人別樣的心情。

對於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或許會有“不知思落誰家”的傷感;但也許會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與曠達。抬頭望天時,那一輪圓月是多麼地明亮。是啊,畢竟她的身上寄託了多少對親人的祝福,對家鄉的思念與牽掛啊。然而對於我們,對於可以與家人團聚的人們,中秋無疑是美好的,雖不及春節的隆重與熱鬧。但那份寧靜、安詳與温馨卻令人嚮往。

俗話説“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思説,一過中秋,一年就要過去了;每月過了十五,這個月也即將過去。是啊,中秋的腳步將至,年關也快來臨了。不禁令人感歎時光易逝,不覺地回憶起往事來。

每年中秋,我總習慣與家人圍坐在庭院裏,品着月餅,看看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裏穿行。還可以聽長輩們講訴月亮的故事。似乎有太多的`東西隱含於被古今之人所仰視的這輪明月中了。那嫦娥奔月,久居廣寒宮的故事,至今也聽不厭煩,它代表了聖潔與美麗。兒時的我總愛凝視月亮,總是望眼欲穿地尋找嫦娥、玉兔的蹤跡。卻史見那皎潔的月光溢滿人間,將遊子的思緒與祝福送到千里之外,送回家中。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每每吟誦着蘇軾的《陽關曲》,再看那圓月,她便如一個羞怯的少女,輕移蓮步,也牽引了我的視線。我彷彿看見了廣寒宮內,那輕舞廣袖的嫦娥,我彷彿看見了這月之仙的痛心與悲傷,彷彿看見了她眼角尚存的淚痕。她把自己的寂寞與惆悵、痛苦與彷徨,全部融在了自己曼妙的舞姿之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就讓我們放下所有,以快樂的心情迎接即將來臨的中秋佳節,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中秋節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澱,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祕的色彩,那麼透過層層傳説的幻化,我們為什麼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説:“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説:“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裏配樂的敍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裏尋找着皈依的地方,漸漸脱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温暖的豆莢。

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温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淒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温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歎曰:“絕景良辰難再並。”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裏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藴。

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曆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麼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於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地認識它們。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願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

謝謝大家!

中秋節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秋風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千年的中秋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蘇轍,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唐代詩人李白也曾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佳句表達中秋之夜的思鄉情懷。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在這月圓之夜凝望天上的明月,立志報效祖國!衝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礙,回到祖國的懷抱,開創了中國的導彈航天事業……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學子在這美好的日子,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掛念祖國;還有很多有志之士,在這美好的日子裏,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人民的利益,放棄了與親人團圓的機會,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這天人們都以月餅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一家人吃月餅,賞明月。寄託着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之意。那作為一名小學生在中秋佳節除了吃月餅還要幹什麼呢?

特別是作為一名潘家小學的學生,學校提出孝塑本心,雅行天下,我們應該從小孝敬長輩,感恩親人。給父母一個微笑,遞上一杯清茶,給親人一個問候,送上一盒月餅,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親人的關愛,我認為,這是更有意義的過節方式。

有的同學是外地學生,自己和父母親在潘家這邊讀書工作,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可能有的在安徽、有的在四川等省份,我們同學在節日裏,應該給自己的長輩打一個電話,送上温馨的祝福。向他們彙報一下自己在這邊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如果是本地的學生,我們同學要和父母親一起,帶上一份禮品,回家看看自己的長輩和親戚。

同學們,中秋最美是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最後祝全校師生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中秋節演講稿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及家長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説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團圓節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歡樂的日子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些在自然災害中離去的同胞,遙遠的汶川和舟曲永遠是我們心底的痛。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們,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

中秋節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晚上好!

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

沐着徐徐清風,披着溶溶月色,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喜迎中秋佳節,同享節日團圓之樂。

一年來,對於自己來説,工作從不熟悉到熟悉。

在編制好月度採購計劃和外貿計劃的同時,也會出去採購一些配件,慢慢在鍛鍊中逐步成長。

工作量雖不算大,但那卻是一份責任,一份承載了年輕蓬勃生命的責任。

工作説簡單也簡單,但也有過失誤,外貿計劃比較複雜,稍不留心就會出錯,好在最後時刻,領導來力挽狂瀾。

工作壓力也大,編制好的外貿訂單我都要重複幾遍的檢查,生怕哪裏少了標貼或是紙箱下的不足,從接單那刻起到外貿發走,懸着的心才算放下來。

有時,做夢都是關於外貿訂單的。

往往一切都很順利,卻又會有不期而至的問題出現。

為了避免少出錯誤甚至不出差錯,責任心驅使自己要細心細心再細心。

採購工作就是這樣,很能鍛鍊人。

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集體觀念。

在這一年多時間,我對光芒有了更深的瞭解,自己也成長不少。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

到工作中,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自身能力的鍛鍊。

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演講稿8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話明月迎中秋》。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箇中秋節即將來到了!今年的9月19日,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就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它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被認為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的遊子,都會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嗎?

“中秋”一詞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現,而中秋節的盛行開始於宋朝。為什麼叫“中秋”呢?因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還有許多稱呼:“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等。中秋節原來是豐收的節日。過去,人們在豐收的季節裏,總要大事慶祝一番,慶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豐收的喜悦。中秋時節雲稀霧淡,月光皎潔,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此外,中秋節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説,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這些無不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雖然中秋佳節是團圓的日子,但還有好多人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與家人朋友相聚,於是他們就把自己的種種情思寄託在明月中,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句。最後,我衷心地祝願我們每一位同學、每一位老師: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中秋節演講稿9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中秋節來啦!”隨着我心底的聲音,中秋節來了。悄悄告訴你,今年,我家的中秋節不一樣!為什麼?告訴你,我們自己做冰皮月餅!

早晨,我和媽媽做好的準備工作:把材料和工具一一放好。開始做月餅啦!首先,媽媽把蒸熟的迷糊拿出,使勁攪來攪去,我在邊上看着。看媽媽手攪得有點累了,我提出:“我來攪吧!”。我學着媽媽攪,攪得天翻地覆,最後還玩了起來。麪糊在筷子間跳着舞,真好玩!最後,還是由媽媽來攪。接下來我們可以包餡了。可是,問題出現:麪糊太粘了,沒法做。正當我們發愁時,爸爸説:“要不我們重做吧!”

於是,我們換了一種做法:爸爸加熱糯米粉;我把準備好的材料倒入碗中充分攪拌;

媽媽加熱黃油和牛奶,直到沸騰。媽媽把加熱好的牛奶倒入糯米粉裏,我負責攪拌。在我充分攪拌後,爸爸把牛奶和糯米粉的混合物揉成麪糰,再用保鮮膜包好,靜置一小時。經過一個小時,冰皮月餅的冰皮做好了。接下來,我們在一部分的冰皮裏摻入抹茶粉,揉成綠色;在一部分的冰皮摻入些熟的紫薯,揉成淡淡的紫色。我和爸爸媽媽在冰皮裏包入蓮蓉陷、豆沙餡和紫薯陷,揉成球狀,放入磨具裏,壓模成型。哇,五花八門的月餅出爐啦!它們有着誘人的香味和美麗外表,還有着甜甜的味道和説不出的糯糯的感覺。

這次做月餅的經歷告訴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且動手的過程一個很棒的體驗過程。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yanjianggao/2qzy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