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論文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論文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核心理念的迴歸生活,必然要求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所謂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生活背景之下,植根於豐富的社會生活之中,引導學生的學習從關注生活開始,學習過程緊密聯繫生活、貼近生活,最終引導學生迴歸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在課前、課內、課後的積極參與中,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培養,能力得到提高。簡言之就是課堂教學活動始終置於生活,教學內容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教學最終目標是用於生活。既然如此,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課堂至少應有“關注生活,瞭解生活”、“聯繫生活、進入生活”、“貼近生活,感知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虛擬生活,用於生活”五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論文

下面我就根據泰山版《《品德與生活(社會)》四年級下冊《日新月異話交通》一課的教學具體談談。

一、關注生活,瞭解生活

新課標指出:“生活本身是綜合的,沒有一種純道德的生活,道德存在於學生的全部生活中,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他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只有而且只能在他們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可見品德課與生活實際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設計時,要把有限的教材內容與無限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而且結合要從課堂教學前開始。也就是説首先應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前參與,指導學生課前就開始關注相關生活,蒐集相關資料。這樣既可以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又可以實現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資源。

教學《日新月異話交通》,我就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安排學生蒐集“你和家人出行使用過什麼交通工具”和“對於現代交通運輸快速發展你有哪些發現”兩個方面的資料,並指導學生進行了“四種交通工具的比較調查”。這樣既使學生課前就開始關注了現實生活中的交通運輸,又拉近了學生與“交通運輸”這一教材內容的距離,更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可謂一舉多得!

二、聯繫生活,進入生活

課堂教學生活化必然要求教學從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導入。導入設計最好的預期是使學生一開始就在心靈上受到震撼,並對所學內容激起濃厚的興趣,產生極大的熱情,充滿熱切的期待,使學生一下子進入課堂“生活”。

教學《日新月異話交通》,我的導入是從播放韓紅為青藏鐵路建設而創作的《天路》(MTV)開始的。遼闊的高原,奔馳的'火車,獨特的旋律,再加上韓紅深情的演唱,無疑帶給學生強烈的震撼。帶着這種震撼,再以小資料的形式呈現並引導學生去了解我國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業的巨大發展(從原來的“出門要翻山越嶺,運輸靠人扛馬馱”到現在的“公路、航空、鐵路建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繼而引出全國交通運輸事業的巨大發展,與學生一起“日新月異話交通”。

這樣的設計不可能不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期待,學生進入課堂“生活”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貼近生活,感知生活

課堂教學生活化必然要求課堂教學伊始就貼近學生的生活,最好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展現教學內容,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將教材中的原材料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初步的感知。 《日新月異話交通》一課教學中,我在這一環節首先設計了一個猜謎活動,出示了“遠看像城牆,近看一排房,日行幾千裏,能載萬噸糧(火車)”等四個有關交通工具的生動形象的謎語,引導學生通過競猜認識四種交通工具;然後,引導學生根據調查比較談談四種交通工具的不同,最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最常見的四種現代交通方式及其特點。

四、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新的課程標準是從學生生活領域來設計的。因此,新課標還明確向教師提出:“教學要聯繫生活事件、生活的體驗、生活的空間、生活的領域,要結合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區、學生與自我,課堂要不斷地創設問題,讓兒童通過資料收集、交往、討論不斷地反思自我、反思社會,來形成基本認識和觀念,讓兒童在不斷的綜合過程中,來建構價值觀、生活規則、行為規範。”毫無疑問,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關鍵環節當然還是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和三維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這一環節必須置於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更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既要引導學生交流彙報對生活的所知所獲,又要適時運用多種媒體為學生呈現豐富的相關生活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生活,在不斷明晰化、系統化的過程中獲得對品德生活的正確認知和真實感受。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來自生活的體驗感悟和對於品德的認知發展得到統一,也使學生最初的學習源於生活而最終的認知高於生活。

五、虛擬生活,用於生活

品德教育既然從生活中來,就應該回到生活中去,經由生活,改善生活,通過生活學習生活,最終讓學生學會生活。這其實就是教學生活化的終極目標。由此看來,學以致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但問題在於,並不是每一種社會認知和道德教育隨時都有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那麼,對於課堂教學生活化來説,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生活的情境、虛擬未來的生活了。在虛擬的生活中,可引導學生嘗試着解決各種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在多元化社會和多元價值中作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並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學《日新月異話交通》,我就為學生創設了兩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嘗試着解決虛擬生活中的問題。

情境一:青藏鐵路開通以後,有人就《坐上火車去拉薩》(播放MTV)了,你也肯定非常想去美麗的青藏高原和布達拉宮,你準備如何去?理由是什麼?

情境二:今年8月12日第二十六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就要在深圳開幕了,你一定想和家人去深圳看大運,就請設計一個線路吧!(出示地圖,發放表格,指導學生選擇交通工具和設計出行線路。)

顯然,這兩個情境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短期內都是很難實現的,但他們卻在這虛擬的生活中實現了願望,放飛了夢想,感受了現代交通的方便,激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總而言之,踐行“迴歸生活”這一《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核心理念的關鍵就在於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而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關鍵就在於要本着教學活動始終置於生活、教學內容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教學最終目標用於生活的原則,設計使用好“關注生活,瞭解生活”、“聯繫生活,進入生活”、“貼近生活,感知生活”、“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虛擬生活,用於生活”五個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環節。

標籤: 高於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xwwg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