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教有所成學有所成》的論文

關於《教有所成學有所成》的論文

摘 要: 孔子教育思想精湛豐富、影響深遠。最大價值和真諦便在於教導師生如何才能快樂地教與學。教師要教有所成,至少要做到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對待學生;以培養成人和君子為教學目的;因材施教,對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採取不同教學方法。學生要學有所成,至少做到敏而好學,試着喜歡學習;學而時習之,不斷咀嚼知識;不恥下問,讓身邊的人都成為學習夥伴。

關於《教有所成學有所成》的論文

關鍵詞: 孔子 教育思想 啟示

一作為教育先師,孔子的教育思想精湛、豐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深深地影響着我國乃至世界教育。

筆者很贊同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所説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從孔子教育思想角度而言,最大價值和真諦便在於教導師生如何才能快樂地教與學。

對教師而言,想快樂地教,教有所成,至少孔子給我們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有教無類――請你一視同仁對待自己的學生。

《論語?衞靈公》:“子曰:‘有教無類。’”孔子此話點明瞭教師教學的對象應該沒有貧富或智愚的類別。冉雍家貧,以牧為業,其父是個“賤而惡”的人,冉雍卻很有德行,孔子認為神明也不能剝奪他受教育的機會,將其收為弟子。孔子臨終時在弟子們面前誇獎他説:“……賢哉雍也,過人遠也。”

從教多年,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什麼樣的學生是最受老師喜歡的學生?驀然回首,卻發現這個答案本無從尋找,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和不足,多關注那些閃光的東西,喜歡每一個學生,才能得到每一個學生的認同。

班裏有個學生平時總喜歡惹是生非,有一次竟然在課堂上畫漫畫,我收起他的傑作,他竟然還和我頂嘴。課後,我仔細看了他的漫畫,發現畫風獨特,構思巧妙。為了打開這個疙瘩,我專門花時間研究當時他畫的那個漫畫的'主角。有了共同話題之後,後面的戲就好唱很多了。我鼓勵他將來可以學動漫設計,但前提是現在要打好基礎,他當時只是聽着,並沒有對我的建議表態。可在第二天課堂上,我欣喜地發現他一直跟着我的思路在學習,他是用行動來證明,他也可以做得很好。這更讓我堅信,以後工作中,要用博愛的胸襟尊重每一位學生。

(二)成人君子――請你別把學生培養成書呆子。

孔子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具有某種技能的專門人才,也不是為了應付任何考試,而是使學生“成人”,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他主要教授《詩》、《書》、《禮》、《樂》,進而使學生舉止合乎禮數,言行合乎“忠”“信”。以“忠”和“信”對待普通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淡漠,由於種種原因,不乏欺騙和不信任。要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離不開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目標的第二層次是將學生培養成“君子”。君子要將禮與仁、言與行完美地統一起來,不僅具有獨善其身的自我修養,還要兼濟天下。孔子還教學生“政事”和治國的本領。在列國奔波為難之時,他泰然講學,教君子之德,撫琴抒志,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學生什麼是君子之道。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學習,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做怎樣的人。時代在發展,我們身上的擔子顯得無比沉重,必須一肩擔起。

(三)因材施教――請你記着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認為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論語》中的這段話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蔡元培先生提倡“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正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具體體現,教育家陶行知以“松樹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闡明因材施教的原則。日常教學中,我們注重設問的梯度,尋找學生的興趣點,為不同層次學生布置不同作業,都是為了兼顧每一個學生,在集體授課下儘量做到因材施教。

二對學生而言,想要快樂地學,學有所成,孔子給我們提出了至少三點建議。

(一)敏而好學――請學着喜歡學習,你會從中體會快樂。

孔子將人分為四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不主動學,遇到困難才學)和困而不學。孔子認為只有聖人才是生而知之,而自己屬於努力學習的“學而知之者”。《論語》中隨處可見好學精神,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朝聞道,夕死可矣”。

每個階段,人生都會上演一場重頭戲,對於學生而言,學習便是重頭戲,不管你怎麼想,它都在那兒,既然在學校,要學習,不妨多一點孔子“敏而好學”的精神,只有喜歡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或成績而學習,才會從中體會到快樂,不然你的學習便會成為無邊的痛苦。

(二)學而時習之――請嘗試不斷咀嚼知識,你會回味無窮。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識要不斷複習、温習,才能掌握、鞏固、有提高。子路作為孔子的高級弟子,在聆聽老師教誨後,總是誠恐誠惶,唯恐自己做不到;自己沒有領會,不敢接受新的教誨。

面對學習,我們常感慨怎麼我以前學過了,我以前知道的,可到了考試真正要用的時候,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如果你的速記能力很高,而你的忘性也很大,那麼一定要不斷咀嚼你已經速記過的知識,要把複習當做一種興趣,別總是在感慨中浪費時間。

(三)不恥下問――讓身邊的人都成為你學習的老師和朋友。

“子入太廟,每事問”。對於知識和學問,孔子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能夠做到“毋臆、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他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他還説:“老師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孔子為弄清古代“以鳥名官”的情況,“見於郯子而學之”。

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在所難免,但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可以向老師請教,那麼你就多了一個支持你的良師;也可以向同學提問,那麼你就多了一個共同奮鬥的朋友,讓你感覺學習不是你一個人在努力,有很多人陪你一起刻苦。

以上幾點只是對孔子思想在當今教育價值的管中窺豹罷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陳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餘家菊.孔子教育學説[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3]康仲德.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學實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高時良.中國古典教育理論體系――孔子教育語義集解[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標籤: 論文 學有所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9r0p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