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論文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論文

摘要:俗話説:興趣是學習一切新知識最棒的老師。興趣是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一種非智力條件因素,是人們進行學習新知識的一種內心深處的傾向,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動力源泉。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遵守興趣優先的原則。為學生在課堂中營造出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給予學生更多的新知識。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呢?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老師、課堂教學、引導。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小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説”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並根據目標進行預習、嘗試、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老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老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老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老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老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老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老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學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老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老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説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老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老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老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説,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能有效引導,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引導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能合作交流,才能使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維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老師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對話”體現了“關注每一位學生髮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而學生與文本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老師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涵蓋的信息,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真切地體驗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樂,達到情感的共鳴,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

(一)創設情境,合作學習。

目前最佳的課堂教學合作模式是“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這是因為如果長時間讓一位學生髮言,其他學生就勢必只能當聽眾,達不到“動”的目的,不利於其他學生的發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則能讓每一位學生在互動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在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應組建好合作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培養好合作組長、宏觀調控好合作學習的時間,更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走向學生提問的課堂。

學生提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也就改變了課堂的結構形式。學生的提問使學生從他主走向自主,使課堂的對白變成對話。

授新課前,在老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範圍地預習所學的知識內容,在重點和難點中提出若干問題,以避免低水平的提問。要求學生先自學課文,獨立閲讀,發現問題並記在書本上。鼓勵學生勤用工具書。受課中鼓勵學生隨時提問,教學內容結束,留一段時間讓學生提問,使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環節。培養學生“好問”的習慣和探究的精神。

(三)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式和發展,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法。活動性學習,目的在於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倡導活動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並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小學語文老師可變示範性教材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啟發和鍛鍊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在探究性學習中,強調老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穫。老師首先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由於學生的經驗與知識背景的缺少,由於老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閲歷,老師的參與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喜劇性變化。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的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老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老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老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這樣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賓志/學生親近你的.《廣西教育》2016年第1期[D]

【2】陸家耀/對學生放手.《廣西教育》2016年第4期[D]

【3】劉芳/讓學生在趣味中學語文.《江西教育》2016年4月綜合版.第962期.

【4】蔣嶺/如何把書讀活. 《廣西教育》2016年第5期[D]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4g49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