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對信用評級的思考監管論文

對信用評級的思考監管論文

論文摘要:對信用評級的思考_監管-

對信用評級的思考監管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用評級,發展,監管

信用評級,又稱資信評級,是一種社會中介服務,它為社會提供資信信息,為單位提供決策參考。信用評級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助於企業防範商業風險,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有利於資本市場的公平、公正、誠信;此外還可以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確定信用資產風險的程度。隨着金融工具的日益複雜化,信用評級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隱藏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一、美國信用評級的產生和發展

(一)、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末,世界經濟因為工業革命迎來了一次新的經濟增長。美國在這個時期經濟也在迅速增長。經濟的增長對運輸業產生較大的需求,鐵路業成為當時利潤豐厚的行業。建造鐵路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許多股份公司通過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來籌資。但是這些公司質量上良莠不齊,在信用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一些公司質量好,信譽高,發行的債券能夠償還,另一些公司質量差,發行的債券還款率低。所以市場上迫切需要一個機構,提供信息對這些公司的質量進行介紹,方便投資者區分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約翰穆迪創辦了穆迪公司,並於1909年發表了《美國鐵路公司投資分析》的資信評級報告。這標誌着現代信用評級的產生。隨後,信用評級行業評級的範圍越來越廣,先是涉及工業債券和公用事業,後來擴展到外國政府在美國發行的政府債券。面對巨大的投資者需求市場,又先後產生了一些評級公司。1923年標準普爾公司開始評級發行債券的等級,很快就進入對公共領域債務的評級。這段時間,信用評級行業逐漸發展起來。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下,美國經濟陷入低估,資本市場萎靡不振。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基本上真實地揭示了各種信用等級債券償還能力的不同情況,所以信用評級機構被廣大投資者和政府所接受,地位得到確立。

(二)、產生的理論基礎

從信用評級機構產生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出:其產生的理論依據是信息的非對稱性和交易成本理論。信息經濟學用經濟學理論解釋了信用評級的產生:在經濟生活中,不同的經濟活動主體掌握的信息不一樣,企業內部人士掌握的信息比外部的人多,產品的賣方比買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特殊的產品比如保險,買方掌握的信息比賣方多,這些都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由信息不對稱會導致買賣雙方的利益損失,掌握信息多的一方會獲得更多的利益,掌握信息較少的一方有可能會損失利益。市場需要一個單位對商品進行評級,使買賣雙方對所買賣的商品有全面的瞭解,這樣雙方才能對商品進行合理定價,買賣雙方的利益才會得到保護,這説明了信用評級行業產生的必要性;對於單個買方或者賣方來説,要了解交易另一方的信用狀況,其實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另一種是找專業的信用評級企業提供相關服務。但對於單個投資者來説,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成本很高。但是如果單個投資者找信用評級企業進行評級,信用評級企業收集和分析信息,然後再將成果轉讓,費用由於規模效應將會被攤銷,對於企業來説就有利可圖,信用評級企業有存在的可能性,這是交易成本的基本理論,這就論證了信用評級企業存在的必要性。信息不對稱理論説明了信用評級企業產生的理論原因,交易成本理論解釋了信用評級企業產生的現實基礎。

(三)、發展及特點

美國評級行業經過上世紀的大蕭條之後,在接下來的七十多年裏,有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有了一個統一的信用評級認可制度:NRSRO,並將信用評級寫入資本淨值法案。在美國信用評級市場,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是三大巨頭,而且這三大公司還進行全球化經營,所以現在不僅美國公司找他們評級,其他國家的公司也找他們評級。在美國信用評級行業形成過程中,逐漸產生以下三個特點:

1、壟斷行業的形成

美國信用評級業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優勝劣汰,最後逐漸形成了目前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家評級巨頭,穆迪和標準普爾兩家公司佔美國評級市場份額高達80%,加上惠譽的份額,三大公司對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95%以上,所以這個行業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寡頭壟斷。

2、聲譽機制的建立

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在很大程度是依靠其本身評級結果的客觀性。根據WBHickman(1958)的研究結果,在1900-1931年期間,公司債券的平均違約率是17%,而在1929-1933年間的大蕭條中,儘管有1/3的債券違約,但是評級機構給予高評級的債券卻很少違約,這就為評級機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評級機構的行業發展過程中,優勝劣汰使“聲譽機制”發揮作用。評級機構發佈的評級報告使公開的,這為公眾評價評級機構提供了依據。所以評級機構為了建立一貫正確的聲譽,必須維持評級結果的正確性,否則就會被淘汰。

3、權力的深化

美國評級機構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因素促進其發展,就是美國政府的廣泛採用。這一點是和第二點有着密切的聯繫:評級機構的聲譽機制和其評級結果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政府為了更好的監管市場,有必要掌握各種正確的信息,而評級機構為政府提供了這方面的信息,所以信用評級機構從單純的盈利機構慢慢轉變為具有一定監管職能的機構,只不過這種監管職能是間接的。(一)、美國信用評級行業認可制度不透明,造成行業壟斷的主要原因

美國信用評級行業的認可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對信用評級機構的准入進行説明的制度,該認可制度規定: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NRSRO由SEC官員以無異議函的方式認可,其主要思想是全國認證。雖然這個規定對於美國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使美國評級機構做大做強,最終形成了目前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足鼎立之勢,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問題:比如申請NRSRO不透明,認可機制沒有定量要求等等。經過評級市場若干年的爭論後,美國證監會才提出了對NRSRO的若干項改革措施:開放市場,降低進入壁壘,透明認可制度,公開標準等,所以從2003年開始,美國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NRSRO)增至十家。從美國信用評級行業認可機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這個認可機制具有很強的維護壟斷的作用,從其一開始誕生,到後來的改變,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他機構進入的障礙。這最終導致信用評級行業的壟斷,壟斷成為阻礙這個行業發展的桎梏,增加了行業內的機構做出違規行為的可能性。美國評級行業目前存在寡頭壟斷,雖然到03年又有幾家評級公司通過了認證,但是市場份額依然被三大評級公司壟斷。寡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市場,其中不僅是其產品市場,還有其同行業評級行業,其它的評級機構有可能以寡頭的評級結果為依據,來發布本公司的評級結果。因為當他們做出相反的預測時,投資者不會相信他們。所以寡頭工作上的失誤並不會導致其失去市場,因為他們評級失誤,他們的壟斷導致市場上其他評級公司的跟風,也會使其它評級公司評級失誤。他們不參與評級,其它的評級機構也沒有實力來佔領這個市場。退出機制已經不起作用。

(二)、美國信用評級日常監管鬆懈,忽視三大問題的改變。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監管部門的失誤是原因之一。同樣,美國監管部門對信用評級單位的監管也存在着很大的疏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問題:

1、聲譽機制的失控,信用評級機構不能依靠聲譽自律

arcz在《PrivateorderingofPublicMarket:theRatingAgencyParadox》提到:“聲譽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之一是市場的競爭性。在信息“消費者”有充分的選擇空間來決定由誰來提供信息評級產品的情況下,信用評級機構才會有積極性提升相關信用評級的質量,以維護自己的聲譽。”在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產生伊始,評級機構處於完全競爭狀態,所以聲譽是非常重要的,聲譽機制發揮着重要作用。那時聲譽對於信用評級機構來説是核心資產。但在這次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的表現讓我們感覺他們並不是那麼注重其聲譽,啟示早在2002年的安然事件中,我們就可以看見評級機構的身影,他們總是在市場上推波助瀾,但是事後總可以全身而退。如果説在評級機構建立的初期,他們還注重他們的核心資產-聲譽,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所倚重的還是聲譽,只不過這個聲譽是過去的,或者是分散的。信用評級機構依靠其過去的聲譽,可以很快在市場上建立威信,因為他們有這個實力,也許在這次金融危機末尾的時候,信用評級機構通過在報紙上道謙,他們又可以繼續為市場評級。而且他們的實力也使他們不用擔心會有別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市場上的投資者認為連三大評級公司都失誤了,那麼其他的評級公司出的評級報告可信嗎?這裏聲譽譽導致了權威,導致強大。壟斷使聲譽機制完全失效。

2、付費問題依然存在,監管不能鬆懈

信用評級機構從其產生伊始就存在着一個尷尬的問題:信用評級結果由誰付費。有三種情況,投資者、政府和被評級單位。如果是投資者付費,有兩個問題存在:(1)、單個投資者很難承擔如此高的投資成本,因為信用評級機構製作的評級報告是消耗鉅額的成本,單個投資者投資證券的額度不會很大,也沒有如此多的資金投入到識別成本中;(2)、即便單個投資者購買了信用評級產品,但存在搭便車問題,單個投資者依據報告進行投資,其他投資者有可能通過觀察其投資策略,來發現市場證券的評級,進而來進行投資;如果是政府付費,那麼就存在委託代理問題:評級機構因為定期收取政府的資金,沒有其他的收入,信用評級機構缺乏動機將信用評級結果做好做精。長期會導致信用評級行業的萎靡;如果是被評級企業付費,就存在着利益衝突。信用評級機構對被評級單位進行評級,這個評級結果影響被評級企業的業務發展,如果評級較低,被評級企業以後就不會到該評級機構評級,評級機構就會損失業務。所以評級機構為了業務發展,必須提高被評級單位的評級,這樣導致評級結果的失真。目前採取的就是這種付費方式。在新的經濟背景下,這種付費方式更顯出自己的弊端:因為隨着金融深化的趨勢,信用評級越來越多的參與金融工具的設計,信用評級機構與被評級企業或者證券的聯繫也越來越緊。這種情況下,信用評級機構就更不能公正的進行信用評級。當今經濟發展,尤其是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信用評級。投資者進行投資,首先會查詢一下所投資證券的信用評級,監管者會根據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報告來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機構投資者會根據評級報告來修訂自己的評級結果,據此選擇交易對手。評級機構的評級報告決定投資者的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投資機會,同樣也會決定政府的政策方向、調控對象和手段方式,這裏可以看出信用評級機構權力的擴大。同時,信用評級機構權力的深度也在加深。隨着金融自由化進程的繼續,金融市場產品日新月異,數學、工程學、計算機的應用使金融工具越來月複雜,資產證券化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代表,資產被重新組合,打包,再組合,再打包,如此循環下去,成為複雜的金融衍生工具。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工具的風險已經不能被簡單的識別出來。而信用評級機構具備專業的人力和物力,有能力做出專業的分析,能夠準確的識別風險。此外信用評級機構也在參與衍生工具的設計,所以信用評級機構的影響力加深。此次信貸危機中,信用評級機構的權力完全的釋放。在泡沫的形成方面,信用評級機構推波助瀾,以其專業優勢對次級債券給予投資級別,使投資者大量投資次級債券,監管者也因為信用評級機構的“安全”級別而放寬了對刺激債券的監管。在泡沫破滅之後,信用評級機構立刻改變評級,使投資者拋售刺激債券,監管者限制資金的流動,最終使整個金融市場損失慘重。

三、對中國信用評級行業監管的啟示

鑑於上面對美國信用評級行業監管出現的問題,我們對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監管提出一下建議:

(一)、評級行業認可機制和淘汰機制透明化

White(2002)對全球25個國家或地區的考察發現,只有日本、印度和韓國擁有3家信用評級機構,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僅有一家信用評級機構。而我國專業從事信用評級業務的法人機構約有78家,評級機構較小,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會導致企業為了利潤而降低信用評級結果的準確性,不利於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的長期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建立透明的認可機制,在資本金、從業人員、設備等方面硬性要求評級機構符合標準,建立幾家有實力的評級機構。同時在評級行業發展過程中也要注意淘汰機制的運用,可以更好的要求評級機構的發展。通過違約率等監管指標對通過認證的機構進行事中監管,當不符合時予以推出淘汰,這對於形成有實力的信用評級機構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對於大的信用評級機構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

(二)、信用評級機構應該成分多元化

當信用評級機構形成一定規模之後,其評級結果會對整個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政府也有可能會依靠這些數據制定政策,但鑑於評級機構的付費問題,這個評級結果有可能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準確性。所以政府需要從一開始建立一家政府背景的信用評級機構對整個經濟和金融工具進行評級,使政府在大方向上可以保持準確。這個政府背景的信用評級機構對於維持競爭也有一定的幫助,當整個市場因為競爭最後只剩幾家大型的信用評級機構時,依然會存在競爭,使信用評級行業不會因為壟斷而存在敗德行為的產生,對於其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三)、信用評級機構應該加強信息披露,督促其建立良好的內部治理制度

由於信用評級機構的收費制度存在的問題,為了防止評級業務出現不公正的情況,信用評級機構必須定期進行信息披露。主要包括:信用評級的收費標準,評級人員的薪酬獎勵機制,這些因素與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正確性有直接的聯繫同時建立良好的內部治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制度,以國際先進評級企業的管理制度為參照,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評級企業管理制度;業務隔離制度,在業務評級和諮詢等業務之間建立隔離制度,防止出現利益衝突。

(四)、建立信用評級保障基金

鑑於信用評級行業的發展,最終整個經濟生活都將受其影響,所以信用評級機構有必要為其所擁有的權力支付一定的保證金。但是私人信用評級企業在發展之初有可能沒有額外的資金交付,這裏要求信用評級機構當達到認可制度之後,必須繳納。國家在保障基金建立之初應該投入大部分的資金,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個保障基金,為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危機中所導致的損失承擔責任。

結束語:

金融危機之後,信用評級機構成為罪魁禍首之一。但是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的發展需要信用評級機構,所以,信用評級機構還需要繼續發展。我國信用評級行業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國需要更好的發展我國的信用評級行業,使我國企業在未來可以讓本國的信用評級機構進行評級。政府作為監管機構,監管的理念必須先於行業發展,這裏我們需要吸取國外監管的經驗與教訓,使我國的行業監管更加的健全,更好的服務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寇勇.信用評級理論與實務 [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7.30-35

2 鄒建平.信用評級學 [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20-24

3 張強,張寶.次貸危機視角下對信用評級機構監管的重新思考 [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5):22-27

4 石友蓉,趙威.次貸危機中信用評級機構問題研究 [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8):613-616

5 馬雪蓉.發展我國信用評級業的思考 [J] .經濟師,2008,(12):50-51

6 王彥鵬.管控的失語與權力的高歌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助推次貸危機根源論 [J] .金融法苑,2009,(78):43-58

7 肖瑞婷.國外信用評級機構認可制度的經驗及啟示 [J] .西部金融,2008,(2):45-46

8 黃上國.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信用評級業的啟示 [J] .財經分析,2008,(2):27-30

9 柳永明.美國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監管:爭論與啟示 [J] .上海金融,2007,(12):57-61

10 陳三毛.美國信用評級業及其未來的監管政策調整 [J] .當代財經,2009,(3):62-6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0d9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