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

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發言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發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好一份發言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

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1

大家好!很榮幸在此作發言,新課改之後,我們的教學理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替代了沿襲幾千年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替代了過去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今天的多重交流替代了昔日單純傳授知識的唯一做法,以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替代了過去單純以一張試卷定優劣的傳統評價標準。應該説,以上理念和做法是應當肯定的。乘着改革的東風,我們的語文課堂也看似有所鬆綁。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卻始終處在一種難以擺脱的尷尬之境。看似不相違背的分數和素養其實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各概念。

語文的尷尬其實更主要的體現在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上,就像我們學校,基本上每次考試之後就會對教師所教的班級進行排名,不光排名,有的時候還要算吻合率,語文學科有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吻合率一直不是很好,所以每次開成績分析會時,我就覺得像在開語文組的批判會。

在這種壓力之下,老師如果想進行課改,也只能是帶着鐐銬跳舞,當然,也有一些老師帶着鐐銬不跳舞,那樣壓力更大。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多吻合一個學生,挖空心思加重學生負擔,只要學生一有空閒,就將他們叫到辦公室做語文作業,背誦或默寫課文,嚴重干擾了學生自己學習計劃的實施。而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盡心可能讓學生以高分進入大學,然後學生就把我們教給他的知識原封不動的還給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都感歎,倘若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考得好成績,那語文教學活動將更鮮活更精彩!但不管怎樣,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語文讀寫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是一條比較正確的道路,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農村中學。因此,對於高中語文課程的安排我也提一點自己的想法。

高一階段:調動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王校長曾經説過,我們語文的閲讀不在多而在精。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學生,無任何語感的學生特別多,精確到位的閲讀賞析需要有一定的積澱做前提。對於一個錯字連篇病句連篇的學生講《荷塘月色》有多美,估計他是體會不到的,因此,我覺得學生進入高中一年級,我們的教學應主要強調閲讀的興趣,主要是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閲讀範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進行放開,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閲讀對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閲讀的興趣,語文學習將成為無源之水。我們在高一階段給學生上的閲讀可也不少,可是效果卻不是太好。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學生在閲讀上沒有情感的投入。閲讀過程中,如果沒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報的,或者説回報甚微。

因此,我建議高一階段要大膽取捨,文言文重點在精而不在多。我們的學生到現在,文言文學習的量並不少,可是他們能夠出口成誦的有幾篇?大多數文言文篇目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收效甚微。因此,對課文中的文言文,經典的一定要下功夫學,讓他們用心、認真的學習,一定要做到熟背。現代文的閲讀面要廣,不要侷限於課本,《讀者》《青年文摘》《意林》《視野》等雜誌中的好文章,優秀的長篇小説片段都可以為我們課堂上閲讀的對象。閲讀過程中既要貼近作品以反覆誦讀吟詠輕釦作者脈搏,又要走近作者以近距離的觀望輕叩作者心扉。優秀的文學作品給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而在教師精彩描述下,從作品走出的或寬袖長袍或橫槊彈劍的人物形象更將以他們的人格魅力給學生們以驚歎折服仰望膜拜。

另外,高一階段應該豐富學生的視聽,應該利用好我們的多媒體。我們學校花巨資在教室裏安裝了多媒體電視,可是現在一年也用不上幾次,甚至幾年用不上一次。我們的學生住在封閉的環境裏,不讀課外書,不看報,不看新聞,只會埋頭做題,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中塑造出高語文素養的學生,除非他有先天的優勢,否則,只能是空談。也無怪乎我們的學生作文老拿屈原、司馬遷説事。

因此,高一階段建議和信息技術中心聯繫好,讓學生多看優秀的影視,這樣既能解放我們,又能提高他們,何樂而不為?46級的學生就看了不少優秀的影片,而47級的學生幾乎沒看過什麼影片,學生被禁錮的太厲害了。當然,做好這一點很困難,不是一個語文老師就能辦到的,需要協調的部門太多,但我們一定要努力爭取。

再者,要依據教材優勢,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閲讀是課外閲讀的基礎,課外閲讀則是課堂閲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很好地發揮教材的優勢,把學生的閲讀興趣延續到課外,用課內閲讀來帶動課外閲讀。

只有學生積累的閲讀素材多了,才有可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高二階段:引導規範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的學生畢竟視野有點狹窄,只注重趣味性的閲讀,很難和高考接軌,因此,要提高閲讀教學的針對性。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閲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光靠個性化閲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閲讀層次序列。教師要藉助第一學年個性化閲讀已經形成的探究習慣和方法,促成學生的閲讀成為自覺;要將學生的視線引導到老師指示的範圍上,並要求他們把興趣愛好閲讀的經驗自覺地加以運用;並且要培養學生對各類文體的閲讀方法,儘量使學生閲讀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向教學的要求,並且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自主閲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進行探究性學習。

這一階段可以大膽嘗試主題閲讀寫作課,這一教學模式由馬冬勤老師最先提出,在實驗階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題閲讀寫作課既能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又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很好的課堂授課模式。

高三階段:重技能,多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如果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能夠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閲讀寫作不再是制約成績的關鍵因素,高三就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迴歸,因為不管怎麼説,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把學生送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高三階段在關注課本複習的同時,更應該認真分析把握高考考點。

現在我們的高考試卷涉及注音、字形、詞語、句子以及語言表達20多個點,特別常常是考查記憶的多,因此一定要夯實基礎。強化訓練,強化記憶。另外高三年級學生進入高考衝刺階段,要求學生把已錘鍊到手的探究性閲讀本領,針對高考閲讀題進行目的性閲讀訓練,高考閲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並且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且使其答題逐步趨於科學化規範化。規範閲讀和規範答題可以説是高三學年的主要任務。

有人説,在高中階段,我們應該着重培養學生的幾個習慣:

1、知識整合歸類的習慣。整合歸類的過程就是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梳理總結的過程,就是提純昇華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2、積累方法技巧的習慣。語文學習是積累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積累方法技巧的過程,不論是語言運用還是閲讀寫作,掌握了好的方法技巧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探究的習慣。“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在學習上合作交流是非常有益也是十分重要的。

4、廣泛閲讀的習慣。在信息化時代閲讀是人們蒐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閲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5、寫日記隨筆的習慣。

6、摘抄背誦的習慣。

7、自學習慣。不知我們的教學能讓學生養成幾種習慣。但在新課改的引導下,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不斷的改變教學方法,讓其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出全面的現代型人才。

謝謝大家!

在語文教研會上發言稿2

大家好!在寒風侵衣、玉虎獻瑞的深冬時節,我們來到海陵福地、青墩故里,相聚於底藴深厚、人文薈萃的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共同研討鞠黨生副校長的“激情語文”,張揚特色,傳承文脈,意義重大。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在從教適應期、成長期,多麼希望能有名師導引、專家指點、羣體關懷,可是那時還沒有導師團,沒有名師沙龍。我覺得,市教育局從南通教育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整體構劃教師優先發展、名師團體引領的工程,是對我們一線教師的最大關愛、最深關切,是對基礎教育的巨大貢獻。受惠的將不僅僅是各層梯隊的老師,更是輻射效應帶動起來的廣大骨幹羣。

我很欽佩名師導師團中各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專家。有的導師本可以清靜悠閒安度晚年,卻懷着崇高的責任感、熾熱的教育愛,播撒辛勤汗水,奉獻人生智慧,青山夕照,晚霞滿天;有的導師自身教育教學任務繁重,卻不負重託不辱使命,以深邃的理論積藴和精湛的教學技藝,循循善誘,細細點撥,傾心扶持新秀,悉心續寫新篇。

我很欽佩名師梯隊的的各位老師。有的已是特級教師聲名遠播,有的嶄露頭角風格獨特,有的成果豐碩影響深遠,但依然志存高遠,勤勉學習理論,刻苦鑽研教藝,寧靜淡泊,立志攀高,不斷增加內涵,不斷走向成熟,取得了令人稱羨的不俗業績。

今天,名師導師團的前輩大師,第一梯隊、預備隊的名流俊傑,雲集海中,共話語文,共享激情。我,雖然只是一位學識淺陋的後學,但是,作為鞠校長的學業同仁,十分欽敬他的事業追求與教學業績。上午,我們欣賞了鞠校長和顧老師的激情課堂,聆聽了鞠校長的主題報告,特別激動,特別感動。

此時此刻,特別感慨於冰心的一段話:“愛在左,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感覺真像是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旅程,讓我浸潤在充滿詩意的空氣裏,感受着美麗語文激情語文的獨特魅力。這是一次情感的陶冶、智慧的碰撞、哲理的昇華、辭采的珍藏。法國有一位叫丹納的文藝史學家説:“莎士比亞不是星球上掉下來的隕石,在他背後有整整一個民族合唱隊。”可以説,兩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展現出來的個性與風采,其實也折射了海安中學教師羣體和我們這個名師團隊的睿智光芒,折射了語文課堂改革的時代光輝,它昭示我市的語文課程改革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激情,是語文的底色,是課堂的靈魂;激情,能讓學生綻放生命的華彩。鞠校長的“激情語文”很好地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本質規定性,體現了語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生命課堂觀。難能可貴的是,鞠校長的“激情語文”產生於他的批判性思考。

鞠校長在《激情——語文教學的永恆旋律》一文中,闡述了這一教學主張的動因與途徑:語文本應是閃爍思想、充溢人文、飛揚激情的學科,但由於應試教育的驅使,語文的工具性無限膨脹,成了獵取高考分數的純工具,情感成了奴隸,成了陪襯,課堂上思想繳械、精神退位、激情毀滅,語文教育的本質被嚴重扭曲。雖然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將情感目標列為特別重要的課堂達成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故鄉如故,激情闕如”,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極大的缺憾。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簡要陳述我對鞠校長“激情語文”的內在價值理解。

1.激情,是語文學科的內在達成目標

語文學科更多的承載了思想、精神、情感的“全人教育”價值達成目標。

經過數十年的爭議、研討、實踐和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共識:語文固然要傳授知識、強化能力、開發智力,但它與純科學課程有着不同性質,發揮着不同功能:科學課程追求精確簡約、標準規範、客觀惟一,而語文學科則更注重生動豐富、多元多維、體驗感受,這些都與情感、情緒、情境聯繫在一起。

科學課程的工具性價值超過目的性價值,而語文教育的目的性價值則超過工具性價值。質言之,科學課程主要是傳知、啟智,是工具掌握,其間滲透德性因素;而語文教育雖然也傳智、啟智,提供工具,但更重要的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過程。榮格説:“一切文化都將沉澱為人格。”語文教育説到底是對學生的一種人格濡養,這種文化最終會提純為人格,而這種文化人格才是對學生終身發展最有用的東西。審視當下的語文教育,這種特別價值研究得很不夠,課堂呈現也缺乏情感温潤,缺乏生命意識。而鞠校長的研究正是抓住了這一本質,這一特別價值,所以具有特別意義。

2.激情,是學生髮展的強大內驅動力

學生髮展更多的取決於情感在個性、道德、倫理和理智上的成熟。

語文教學“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今天誰也不會懷疑,但在理解和操作上卻遠未落實。這八個字的核心要義應是着眼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是全面的、和諧的、恆久的。據人類學專家的不懈研究,人的發展可達成的高度,主要的不是取決於知識,而是取決於人的情感和性格。

黑格爾説:“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列寧説得更明白:“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於真理的追求。”國內研究情感的專家朱小曼教授認為,情感不是課堂上用以激發興趣的`手段,不是教師外加的“佐料”,情感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根本。語文教育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無不需要激情的支撐。鞠校長的教育追求,正是來自於他對學生的關切,來自於他至高無上的師德情操、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穩定樂觀的心理品質和淵博紮實的學識修養。

3.激情,是課堂推進的核心內藴要素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文采飛揚的閲讀課全部成了知識的大排檔,真情流淌的作文課全部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秀,情智生輝的活動體驗課全部成了背誦抄寫,學生可能掌握某些機械的知識,可是卻因此失去興趣、失去激情、失去靈性,享受體驗的過程變成接受灌輸的過程,得到的我們看到了,可失去的也許更多更多。正如著名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艾略特在《巖石》中的追問:“在信息中,我們的知識哪裏去了?在知識中,我們的智慧哪裏去了?在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哪裏去了?”可以想見,一堂沒有激情湧流的語文課,註定是蒼白無力的,註定是無法在學生心靈留下任何印跡的。

假如,我們讀蘇軾,在低吟淺唱中體悟曠達灑脱的蒼涼感;讀杜甫,在批文入情中領會孤獨漂泊的悲愴感;讀落日,在師生對話中解讀雪恥新生的使命感……概言之,在充盈情感、心理相融的意境中,在吟哦諷誦、以情動情的頓悟中,陶冶情操、潤澤心靈、體驗生命,那麼,語文教育,該是一項多麼崇高而幸福的事業啊!如今,鞠校長正帶領他的團隊,艱辛跋涉,行走在語文天地間,追求“激情語文”的至高境界,真正使中學語文迴歸本質,復歸本真,以生為本,以情為線,從更高層面達成語文教育“全人目標”。

語文教材呈現的是:一幕幕引人入勝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這些,都需要通過體驗去感受,文本意藴都需要通過感悟去獲取。為此,兩位老師在課堂上努力設置最佳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創造的激情,以情激情,抓點引思,情智融通。在他們的課堂裏,我們感受到了師生的心靈共鳴和精神遇合,我們聽到了學生“拔節”的聲音,我想,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動聽的聲音。而這一切,無疑來源於對學生真切的、真誠的、真實的愛,來源於教師豐厚的學養和純熟的教學藝術,來源於對教育生活的發現和深刻的認識。

可以這麼説,鞠校長他們找到了學生心中的那盞燈,並將它點亮,温暖自己,温暖世界。他們一路走來,對語文教育的執着與堅守,我想,它的價值與意義,怎麼評價也不過分。

“激情語文”要做到更上層樓,能否在“求真、造境、動情”上更多思考。

1.悟本真

學會傾聽作者聲音,與作者產生共鳴。激情奔湧必須從作品本身出發,建立有限度詮釋與過度性詮釋之間的規範,認真把握好“度”,理解品味文本所傳達的情感。對文本,要做到兩點:一是“讀解”,二是“還原”。“讀解”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具體實在的文學層面,叩問作品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另一個層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學層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價值意義,展開對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語文課堂尤其缺乏哲學層面的讀解。“讀解”後面就是“還原”。

很多老師沒有還原意識,其實所有的教材都是需要你去推敲的,要在文學史、文化史、哲學史、歷史上找到它相應的位置。深度閲讀,就必須把它還原,這種還原是必須的,這是歸真,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贈給現實。因此,個性化閲讀必須是在還原閲讀基礎上的,利用文本的“不確定性留白”“召喚結構”,以意逆志,獲得思想啟迪,情感陶冶。

2.造情境

知識必須融化在情境中才有生命力,才易於形成“心理同構”,轉知成識。課堂上引導學生入境特別重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情境營造要因文因時而設,要契合中學生心理特點,要注重遷移使情感彌散而穩定,要適時適切適度使用多媒體。

3.重共鳴

“激情語文”只有使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才能達到效果。首先教師要充滿激情,以情動情,引發共鳴;其次,學生要批情入文,精讀細品,文我合一,達到師生共融共享;另外,要通過啟動、激發、強化、輻射、誦讀、描述、昇華等多種方式形成共鳴——讓師生忘情的沉浸在一個無形的充滿感情的交流場中。

另外,“激情語文”還要注意情思、情理、情智的互補,以情引思,以情明理,以情啟智,既有激情如火,又有冷靜是金,切忌繽紛雜陳、花哨晃動;要儘量遠離虛偽之情、矯揉之情、低俗之情,喚醒、建構至真、至純、至美之情;要尊重、欣賞各個不同個體的非均衡性情感認知,鼓勵、引導學生形成各自滿意的情感體驗,避免大一統、泛道德化。

最後,我想説:生命,因激情而美麗;課堂,因激情而動人。如今,鞠校長的探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堅信,“激情語文”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mqxm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