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創建學習型家庭會議發言稿

創建學習型家庭會議發言稿

愛的家長,你們全家一同學習嗎?怎麼學習的呢?這份資料將與您共同探討這方面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啟發,併成為您創建學習型家庭的鋪路石。

創建學習型家庭會議發言稿

1、為什麼要建立學習型家庭?

“活到老,學到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今天的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家庭不但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家庭全體成員共同學習、相互學習,一起成長的最佳場所。只有把我們的家庭建設成一所“家的學校”,成為學習型家庭,才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提高生活的質量,才能可持續發展。

2、什麼叫學習型家庭?

不管是什麼類型家庭,從事何種職業,學習應成為全家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做到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提高家庭生活的文化含量,達到每個家庭成員的自我改變、自我完善、相互溝通、共同分享,一起成長。

3、學習型家庭與一般家庭有什麼區別?

學習型家庭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譬如説,有書房、書桌、有一定數量的書報,有電腦。更重要的特徵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平等民主,有共同的時間進行溝通對話,分享學習成果。在休閒時間,家庭每個成員都能參加個體學習,團體學習或生活中學習。

4、成為學習型家庭有什麼好處?

◇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和發展◇有利於父母的自我改變和自我發展◇有利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係◇有利於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利於提高家庭的免疫力,在社會競爭中把握主動和優勢

5、誰可以加入家庭學習的行列?

家庭學習是一種多元的有彈性方式的學習活動,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得到最圓滿的發展。所以家庭中的老人、小孩,已經大學畢業的父母,識字不多的保姆都應該加入家庭學習的行列。

6、學習會給家庭帶來什麼好處?

◇改變家庭命運◇使家庭更鞏固、更温馨◇家庭生活質量更高

7、學習型家庭學些什麼?

根據不同家庭的結構與需求,其家庭學習內容也有所下差異,可以這麼説:學習型家庭的學習內容沒有絕對劃一的範圍。為了讓家庭成員達到“觀念變,行為變,命運變”的目的,我們可以把新觀念,新知識,人文素養和自我完善作為學習的重心,並以人際、自省,溝通為軸,根據家人的共同需求及個人興趣來制訂家庭學習計劃和自我發展目標。

8、家庭成員如何以各種方式從事家庭的學習活動?

◇家庭共讀一本書◇家庭會議◇欣賞評論電視片◇參觀旅遊◇公益活動◇社區聯誼◇觀賞音樂會、戲劇◇休閒活動◇遊山玩水◇親子活動……

9、家庭的學習資源在哪裏?

◇圖書館◇書城、新華書店◇社區活動◇老年大學◇電子媒體——電視、廣播、電影◇平面媒體——報紙、雜誌◇電腦網絡◇研討會◇討論、演講◇家長學校

10、怎樣營造學習環境?

◇增加家庭文化投入,不斷添置學習用品和提高讀書量◇學會傾聽、溝通和分享的習慣◇合理配置家庭共同學習時間◇給家人以情感支持◇建立家庭共同願望◇以民主的`方式,學會傾聽家人不同的見解◇家人共同擬訂學習小、主題,定期討論交流,分享◇學會欣賞家人的優點與長處◇以獎勵的方式鼓勵接頭成員對共同學習的參與◇尋找共同關心的話題◇養成經常與家人交換信息,交流心理、分享學習上、成果的習慣。

11、創建學習型家庭與公民道德建設有什麼關係?

公民道德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與家庭美德。學習型家庭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提高每一位家庭成員的人文素養,其中也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與家庭美德。

12、創建學習型家庭與中國加入WTO關係如何?

中國加入WTO,意味着中國經濟已走向國際化。隨之而來,每個家庭和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尤其是終身學習將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理念。

13、家庭學習氛圍指的是什麼?

◇建立讀書角或書房◇每天有共同時間與孩子討論交流、溝通◇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人際關係

14、怎樣的家庭容易創建學習型家庭?

◇夫妻關係是“愛情型”而不是“功利型”◇家庭生活方式是“平等合作型”而不是“依賴型”、“懶惰型”◇親子關係是民主型而不是“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

15、為什麼不同家庭的學習內容需求是多元化的?

◇家庭不同生命週期有不同的期待和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內容◇教育科技新知◇文化素養◇衞生保健◇體育休閒◇法律常識◇環境保護◇投資理財◇公益服務◇道德規範

16、家長在學習中怎樣自我改變?

◇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現代的人才觀,教育觀,親子觀◇改變教育行為,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實際情況出發,建立各自的成長目標◇不斷自我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17、怎樣使孩子在學習中改變呢?

◇要改變孩子先要改變環境◇要改變環境首先要改變父母自己◇自我改變首先應從家庭學習起步

18、家庭成員工作都很忙,相聚時間不多,如何進行學習活動?

關鍵是如何合理配置時間:留一點時間給工作,留一點時間給家庭,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彈性、多元,因人而異是學習型家庭的特徵。家庭的學習活動可以在家人相聚的時間來共同進行,也可以依個人狀況作彈性的安排,甚至在每日家人共進晚餐時也可以在餐桌上進行溝通與分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gpzm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