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發言稿 >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可以使用發言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發言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為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怎麼寫發言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在這個動員大會上作為教師代表作表態發言,我深感榮幸,也深感責任重大,感謝領導和同志們的厚愛和信任。

本學期開學伊始,縣局就決定在全縣教育系統開展《"轉師風、樹師表、揚正氣"》和《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達標》主題活動,由此拉開了新一輪塑師德強師能活動的序幕。今天,我校又在這裏舉行動員大會,使我強烈地感受到一股強勁的東風迎面吹來,一聲嘹亮的號角已經吹響,xx中學這所百年老校即將開啟新的一頁,開創新的輝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小到一個家庭,大到民族偉大復興,歷史賦予了我們為人師者光榮而艱鉅的使命,而作為我們,不辱使命才是真擔當。

多年來,在上上下下的一致努力下,我校取得驕人的成績,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但我們也明白,從時代發展的角度看,從與發達地區、先進學校的對比中看,從我們自身所肩負的重任的`角度看,我們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和不足、困難和困惑,矛盾和問題。諸如視野不夠開闊,理念更新乏力,充電意識不強,基本功不夠紮實等等,我們靜下心來,深刻反思,再對照縣局和學校部署開展的兩項活動,就能更深刻認識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就能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做好本職工作,不辱神聖使命,實現自身價值,創造幸福生活。

為此,我代表全體教師決心做到:

一、加強學習 統一思想

認真學習縣教育局兩個文件和學校的相關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以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參與兩項活動,確保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強化師德 塑造師表

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對照文件,全面反思自己師德師能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切實改進和提高。不護短,不遮掩,照鏡子,整衣冠,儘快把這種改進和提高體現在教書育人的具體工作之中,以新的精神面貌投身工作,以新的工作成績交出答卷,竭忠盡智,無怨無悔,為人師表,弘揚正氣,為xx中學,為教育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三、博覽羣書 深化儲備

梁啟超説,少年強則國強。我要續上一句,教師強則少年強。教師的境界決定學生的境界,教師的方向決定學生的方向,教師的習慣決定學生的習慣。一句話,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我們xx中學名師輩出,他們博覽羣書,獨立思考,理念先進,身體力行,對學生循循善誘,言傳身教,他們以自己的強健,鑄就了學生的強健,這些強健的學生,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着強者的作用。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博覽羣書,刻苦讀書,獨立思考,深入思考,養成讀書的習慣,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藉助書籍的纜繩爬出枯井,登上高峯;藉助書籍的路標,走出沙漠,步入綠洲;藉助書籍的滋養,擺脱庸俗,擁抱高雅。把閲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讓思想日益清晰和深刻;把閲讀和工作結合起來,讓工作日益理性和自覺;把閲讀和人格結合起來,讓人格日益完善和高尚起來。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閲讀會讓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自然會散發出高貴的氣息,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跟隨我們向真善美的殿堂攀登。當然,豐厚的知識儲備,會使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更能自覺更新觀念,改進教法,提高效率。

四、苦練內功 彌補短板

教育教學的基本功是教師的看家本領,是立身之本。我們將依據縣局文件精神,逐條對照檢查自己在"兩字一話"、課堂教學技能、校本研修、信息資源應用、學生教育管理諸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制定改進和提升方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分步實施,逐條落實,確保縣局制定的目標如期實現。

各位領導、老師們,縣局下達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學校的相關部署已經出台,沉甸甸的責任已落在肩頭,我們又站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使命光榮,任務艱鉅,時間緊迫,我們決心以民族復興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息"的緊迫感,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危機感,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務實精神,抱着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對事業負責的主人翁態度,樹師德,強師能,以驕人業績再續xx中學新篇章,開創xx中學新時代、新輝煌。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們市一小隆重召開師德動員大會,其最終歸宿是要把師德真正地付儲在老師們的行動之中。我時刻以"德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八個字提醒自己。無私奉獻、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為每顆純潔心靈的塑造而竭盡全力。

一、用無限的師愛,開啟每個學生的心靈。

高爾基説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師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無限的師愛,可以開啟每個學生的心靈。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和學生產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讓一切學生的心靈都感受到師愛的温暖。如果教師在一個被認為難管的學生面前束手無策,只能用難聽的話打擊他,本身就是一種不稱職,更何況學生們其實不像有的老師認定的.那樣笨,關鍵要看教師有沒有從心底裏尊重和愛護學生的意識,有沒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則。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人,師生之間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橋樑,學生才肯接受教育。師愛--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寶。

二、用規範的言行,淨化每個學生的心靈。

“無德無以為師。”真正優秀的教師,一定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的人。他對祖國的愛,對學生的愛,對事業和未來的愛,都表現在他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的落實上。率先垂範就是對學生真正的負責,就是潛夠默化、影響深遠的教育。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肩負着培養教育下一代,為祖國的未來夯實基礎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表現為教師必須要有敬業精神,必須具備健康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勿庸置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除了父母長輩等家庭成員之外,就要數教師了。教師必須處處、時時、事事、言言、行行,嚴格要求自己。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如果教師言行上不嚴謹,勢必會不知不覺地對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造成影響。畢竟他們年齡還太小,對於是非、善惡、美醜還沒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斷的經驗。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賴的,他們認為教師所説的、所做的都是正確的,可見教師言行的好與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語,都會給他們以前進的動力。當然教師的不經意中做過的一件錯事(哪怕很小),或者説過的一句錯話(哪怕很短),都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反之的教育,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奉獻的人格,塑造每個學生的心靈。

沒有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也決不可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創造業績,作出貢獻。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朵,只有靠園丁辛勤無私的澆灌,花朵才能茁壯成長,芬芳世界。還有人將教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默默地犧牲了自己,卻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因此教師應該是無私的。

身為教師,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從教素質。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温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學生的美好心靈,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學校師德師風表態發言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師德,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具備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育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記得法國作家盧梭説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兒童以任何東西”,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説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我想,作為教師,我們的師德就應當是這裏所説的“榜樣”和“陽光”吧。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具有那樣的“榜樣”和“陽光”,又能如何在你的學生心中撒播這些東西呢?

師者為師亦為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走上三尺講台,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台,為人師表。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説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育人者當先自律。

作為一名普通幼兒教師,我們既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也沒有感召世人的豪言壯語,“起始於辛勞,收結於平淡”正是對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工作最真實的寫照。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平凡而偉大的工作,才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才體現了我們自身的價值。正是因為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所以就必須時刻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八個字來提醒自己,無私奉獻,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去塑造每一顆純潔的心靈。

我作為一名剛上崗的新教師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我要積極向經驗豐富的前輩學習,立德樹人,為人師表。我決心做到以下幾點:

一、廉潔從教,不接受學生家長的禮品,不搞有償家教,不推銷或誘導學生購買教輔資料。

二、堅守工作崗位,不遲到,不早退。不散佈各種流言蜚語和小道消息,不在同事中拉幫結派、亂髮議論。

三、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耐心引導,絕不體罰、侮辱、歧視學生。

四、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觀念,努力改變陳舊落後的教學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fayangao/87jz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