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導遊詞 >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

作為一名具備豐富知識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一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趵突泉最全導遊詞,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1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來趵突泉公園遊覽。趵突泉公園建於1956年,是一座以泉水為主景,具有江南蘇州園林特色的自然山水公園。公園因被譽為七十二泉之首的趵突泉而得名。同時在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散落着漱玉泉、皇華泉、馬跑泉、卧牛泉、金線泉等37處名泉,組成趵突泉泉羣,它與五龍潭泉羣、珍珠泉泉羣和黑虎泉泉羣並稱為泉城四大泉羣,並位居四大泉羣之冠。趵突泉公園雖然身處北方,但造園手法細膩,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結合,創造了“天人合一”的園林意境,可謂“到濟南不遊趵突泉不成遊也”。趵突泉公園和千佛山、大明湖並譽為濟南三大名勝。

各位團友,趵突泉公園有東、南、北三個門能夠進入,我們來到的這個門是公園的南門。

大家此刻看到的這個南門建於1995年4月,佔地約1575平方米。它採用古建築中重檐結構,主門高達8.4米,氣勢恢弘,被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因位於濟南最繁華的濼源大街、經七路身旁,因而成為濟南的又一景觀。

進了南門,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滄園。滄園,原名“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之所以取名滄園,還因為園子的對面是白雪書院的舊址,也就是明代著名詩人,人稱“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的讀書處。李攀龍,是濟南歷城人,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寫下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詩和絕句,人稱“三百年絕調”。他自號“滄溟居士”,並給自己的著作取名《滄溟集》,因而後人把他的讀書處命名為“滄園”。滄園是一座園中園,佔地2500平方米,園內的建築和整個公園的其它建築在風格上持續了一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園內植有各種奇花異木,陳列有各種盆景,十分值得觀賞。此刻園內有王雪濤畫展。王雪濤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擅長小寫意,與著名畫家李苦禪、潘天壽齊名。大家能夠在裏面欣賞到他的200多幅作品。

滄園西側的這座兩層的仿古建築就是1996年新建的白雪樓。原先的白雪樓是當年李攀龍在任陝西按察副使時因與巡撫殷中丞意見不合辭職後在趵突泉邊建的,1960年公園擴建時因白雪樓破舊不堪,把它拆除。此刻的白雪樓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樓南面的正廳內陳放着李攀龍全身坐姿像,樓上懸掛的“白雪樓”匾額由清仁宗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李攀龍的弟子金光悌所書。樓前的《重修白雪樓記》由當代徐北文先生書寫。樓的北面採用戲台形式,樓前有一排排座椅。每到節日期間,公園都會邀請一些專業和業餘劇團在那裏舉行戲曲和曲藝、雜技表演,那裏成為公園舉辦民族文化活動的主要場地。

各位團友,我們此刻來到的這座小橋就是來鶴橋,它位於趵突泉的東岸,最初是在明萬曆初年(公元1573年)由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濟南知府樊時英於天啟末年(約公元1627年)重建,當時都採用木橋。到了清順治年間,又再次重建,把橋體使用的木材改成了杉木,橋身裝上了欄杆,並用油漆彩繪。大家此刻看到的這座橋已經不再是原先的木橋了,它是在1956年開闢趵突泉公園時修建的石橋,橋的兩側是青石雕花欄杆。橋上有一牌坊,上面寫着“蓬山舊跡”,坊的另一面有“洞天福地”四個字。這坊也是明朝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據説,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噴湧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東海之中的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州,這三座神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的出現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古人對這一自然現象不能科學解釋,所以講述時往往摻雜許多迷信色彩,很多人想去海中找尋仙山,但“山在虛無縹緲間”,誰也沒曾找到過,之後,當他來到趵突泉邊,看到噴湧而出的三股水柱,其狀若山,同樣可望而不可及,才猛然醒悟,阿,原先要尋找的仙山在那裏,所以立了“蓬山舊跡坊”。

大家來看,這就是趵突泉了。趵突泉歷史悠久,古時稱“濼水”,是濼水的發源地。史書《春秋》中有“公會齊侯於濼”的記載,就在那裏。北魏時,因泉邊有娥姜祠,也稱“娥姜水”或“娥英水”。到了宋金時代,人們按泉水湧出的聲音稱之為“卜嘟”、“瀑流”。趵突泉的命名,最早見於宋代文學家曾鞏的《齊州二堂記》,因為趵突泉屬於上升泉,用“瀑流”二字來形容它是很不適宜的,“瀑”是指從上到下的意思,而曾鞏等人根據泉水湧出的形狀,取名“趵突”,意為自下而上,並在所著《齊州二堂記》中稱之為“趵突之泉”。趵突泉在金代就有人立碑,列入七十二名泉。從此,濟南七十二名泉之説就一向沿襲到這天,古人的七十二隻是個虛數,名泉的實際數目遠不止這些。在眾多泉水中,趵突泉一向佔據首位,被譽為泉城第一名泉。趵突泉是公園的主景,整個泉池東西長30米,南北約20米,深2.2米,三股瀑流晝夜噴湧,泉水質潔甘美,恆温18攝氏度,含菌量低於國際標準。傳説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飲用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嚐了趵突泉水後,就改用趵突泉水了,並把趵突泉封為“天下第一泉”。但是很多來的遊客都懷疑三股瀑流是人工所造。那麼趵突泉到底是如何構成的呢?過去説法很多,有人認為泉水來源於河南的王屋山,宋

代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這樣認為,他在《夢溪筆談》中説:“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到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還有人認為趵突泉水來自泰山,説趵突泉與泰山黑龍潭為同一水脈,中間有裂隙相通。其實,這些説法都不正確。宋朝曾鞏在任濟南太守時,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做過調查,認為真正原因是濟南南部的水滲潛流至市區出露成泉。當代地質工作者經過調查認為,趵突泉的水是南部山區地下水的自然排泄,濟南南部是山區,地勢南高北低,石質為可溶性石灰巖,由於常年溶蝕,構成許多溶洞和地下暗溝,構成了地下水道。市區北部是火成巖,隔水性能好,老城區東西分別為羊頭峪、千佛山斷層,因而構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的巖體。當南部山區溶巖汲取了超多雨水時,便在地下沿溶洞和暗道往北潛流,流至市區被巖體堵截,地下水穿過巖石裂縫湧出地表,於是便構成了天然湧泉。大家可能對這些有些專業的解釋似懂非懂,但不管怎樣,趵突泉水是天然湧泉這一點是無須再有疑問了。

趵突泉泉池中三股泉水競相奮湧時的景象十分壯觀。它最大涌量為每秒1.877立方米,據記載,上個世紀前,泉水跳躍達5―6尺高,在世紀初也有2―3尺高,六十年代前後還有一尺多高,全年噴湧。但十分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由於連續乾旱,以及工業、生活用水的增加,泉城地下水位下降,泉水跳躍也不斷隨之下降,自1998年10月起趵突泉已沉默至今。從那時起,濟南市政府不斷採取有效措施,拯救名泉,此刻已取得了必須成效,濟南市地下水位不斷接近泉水復噴水位,相信不久的將來“泉源上奮、水湧若輪”的趵突泉水又會呈此刻您的面前的。到那時,大家可不要忘了再來賞泉。

這個位於趵突泉泉池北岸的就是濼源堂了。它的原址是呂仙洞,也叫呂仙祠或呂祖閣。據記載,早在宋代初期,趵突泉邊原先沒有很多房屋,那時只有曾鞏所建的歷山、濼源二堂。到了金代,元好問為了祭祀唐代道家呂洞賓,重建了呂仙祠,之後改為“呂祖閣”。解放前,那裏是香火興盛的地方,一向到解放後,才恢復了“濼源堂”的名稱。濼源堂是一座兩層,具有民族特色的閣樓,樓前抱廈兩邊的柱子上有元代著名文學家趙孟的詠泉名句:“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字由當代著名書法家金先生書寫。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講,到了冬季的清晨,由於泉水水温高於氣温,水面上會構成一層水汽,這蒸騰而起的煙波水汽,能夠瀰漫到濟南北面的華不注山,(華不注山,也稱為華山,屬於泰山餘脈,海拔198米,它與濟南市郊另外8座小山被稱為“齊煙九點”,唐朝詩人李賀寫過“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名句。李白來濟南遊覽華山時稱它為“青芙蓉”。華山此刻已被開發為華山風景區。)趵突泉湧起的波濤聲響,在大明湖畔都能夠聽到。這幅楹聯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卻是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濟南八景之一的“趵突騰空”就是指的那裏。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2

大家好!歡迎來到秀麗的泉城——濟南,我是大家的導遊丁睿辰,大家能夠叫我小丁。本次旅途我將帶領大家參觀濟南的趵突泉和千佛山。下面,請跟隨我的腳步,來到第一站:趵突泉。

大家請看,在我的右手邊就是著名的趵突泉。趙孟頫用詩句“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書寫出了泉水的奇妙與瑰麗。大家快看,這就是象徵着濟南的三股泉水,像老舍在《趵突泉》中所寫,這三股泉水“永久那麼純潔,永久那麼活潑,永久那麼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它們每年都在向外不停地湧出清澈甘甜的泉水,供人們飲用。傳説當年乾隆皇帝飲用過此水,才得以長壽。看,這三股泉水清澈透底,一串串水珠猶如閃閃發光的珍珠項鍊。下面給大家30分鐘時間自由活動,30分鐘後我們在車上集合。

接下來,我們的目的地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泰山的餘脈,海拔285米,佔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要説起千佛山最值得去的,就是那金燦燦的大佛了。那座大佛説是佛,卻像一座巍然不動的金黃的山。這座大佛通體高2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千佛山上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一隻可愛的白兔,有的像一隻欲要跳起的青蛙,還有的像一隻有着大尾巴的松鼠。千佛山還有許多驚喜值得你去尋找。好了,此刻給大家40分鐘遊覽時間,大家要按時間回到車上呦!

夕陽西下,我們已經遊覽完了行程裏的所有景點,感謝大家這天的配合,下次旅途我們再見!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到泉城濟南來旅遊!在濟南停留期間,由我來接待你們並帶給服務,我期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在濟南玩得開心,過得愉快。這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近11萬平方米。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又名檻泉,為濼水之源,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水温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座白牆灰瓦、出檐卷山、捲棚式的民族風格的建築就是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題寫的。進了大門,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座迎門假山,大家明白為什麼要迎着大門建假山嗎這是古代造園的一種手法,叫做障景法,也就是説以山為主,迎門疊石,似透非透,成為公園門口處的自然屏障,與山石後的溪流成山環水行之勢,同園中其他景物相分離。這座假山的石塊全部採自於濟南南部山區,石質、色澤、紋理都能夠同江蘇無錫的太湖石相媲美。過了晴雨橋,大家再往前走,就看到這塊石姿優美,紋理自然,高4米,重8噸的龜石了。它最初為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張養浩酷愛自然山川,棄官歸隱濟南後,以山猿、野鶴、山石為友。此龜石有“瘦、皺、漏、透”的特點,在此與它合影,有長壽延年的吉祥之意。

趵突泉

請大家隨同我一齊往前走,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馬跑泉。為什麼叫馬跑泉呢據説這泉水是由北宋時期的抗金將領關勝的戰馬刨出來的,故此得名。相傳,關勝是梁山泊農民起義將領,後為濟南總兵劉豫的部將,驍勇善戰。金兵南侵時,誓死不降,奮勇抗金。在一次激戰中,敗走西城,口渴難忍。他的戰馬仰天長嘶,前蹄奮力刨地,泉水奪地而出,後人為紀念此泉,稱它為馬跑泉。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漱玉泉景區。“漱玉泉”三字是已故濟南書畫家關有聲的手筆。“漱玉泉”三字的來歷有幾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在古代人們常把女子的牙齒稱之為“玉”,而女詞人李清照常在此梳洗打扮,因此而得名;另一種説法取自於李清照所著的《漱玉集》;還有一種説法是從“漱石枕流”這個成語轉化而來的,形容嘩嘩的泉水沖刷着玉石的樣貌。我們此刻看到的是李清照紀念堂,建於1979年。紀念堂兩旁是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對聯。上聯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寫得是李清照故居所在地;下聯是“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是對她所作的《漱玉集》以及為丈夫《金石錄》所作的序的高度讚揚。掛在門廳內的匾額“一代詞人”也是郭沫若手書的。

李清照是我國傑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人。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的文官,是位著名的文學家,博學多才。母親也是一位狀元的女兒,知書達禮。李清照自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天資聰慧,酷愛讀書,成為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李清照18歲時,與當朝史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婦倆相互支持,作詩填詞,研究金石書畫。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金兵南侵,李清照夫婦被迫南下。途中趙明誠病死。晚年的李清照一向過着無依無靠、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中度過了她的餘生。李清照的詞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前期的詞大多是歌詠自然,讚美生活,描述夫妻恩愛、思念。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而後期的詞作大多是抒發國家之恨和悲歎自身命運悽苦的。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再往西走,就到了金線泉景區。金線泉同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並稱為濟南四大名泉。“金線”的構成,是由於兩岸泉水相對湧流,流勢均衡。當太陽照射到池底,平靜的水面上就會顯示出一條聚成的水線,金光閃亮,像遊絲一般,忽隱忽現,隨波盪漾,蜿蜒多變。老金線泉的“金線”已難看到,新金線泉的“金線”也務必在水勢旺盛,陽光照射角度恰當時才能看到。

再繼續往西走,我們就來到了尚志堂,又叫“金線書院”,因金線泉而得名,舊時指官家或私人藏書和講學的地方。尚志堂院中栽滿了白玉蘭、紫玉蘭,每到初春,玉蘭花爭相綻放,芳香撲鼻,故尚志堂院也稱玉蘭院。

出尚志堂西行,便到了濼源堂。大家請看堂前上的楹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這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趙孟頫對趵突泉奇景的最好寫照。濼源堂北面的建築是娥英殿,是為紀念虞舜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的祠堂。娥英殿北面是三聖殿景區。三大殿院內的花格透牆上鑲嵌着30餘方石刻,全部為歷代名人的詩篇佳作。個性值得一提的是院內這座罕見的“雙御碑”,是清代康熙皇帝的“激湍”石刻和乾隆皇帝的《再題趵突泉作》。

我們此刻已經來到了趵突泉景區,站在來鶴橋上了。來鶴橋原為木橋,為明萬曆年間歷城知縣張鶴鳴所建。1956年開闢趵突泉公園時,修建了這座石橋。大家請抬頭看這一朱漆木牌坊上的字“蓬山舊跡”,另一面是“洞天福地”。據記載,過去人們曾把趵突泉的`三股水柱,比作蓬萊仙山,即神話中得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想登蓬萊山求仙的人到處尋找仙山,當他們來到趵突泉邊,看到三股水柱,其狀如山且不能攀登時,猛然醒悟仙景在此,故立“蓬山舊跡”坊。如果你能到泉東面望鶴亭茶社一坐,一邊品茶,一邊賞泉,則更能體會“潤澤春茶味更真”的意境了。

趵突泉泉池呈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周圍繞以石欄。池邊俯視,一泓碧水,清如明鏡;三泉湧濤,勢如鼎沸。歷代文人學者都對趵突泉留下了諸多詠贊。如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三尺不消平底雪,四時常吼半空雷。而能再現趵突泉泉水全貌的,還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的《趵突泉賦》。那麼濟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楊”的獨特景色是怎樣構成的呢濟南的泉水來源於濟南的南部山區。濟南的南部山區主要由奧陶紀碳酸鹽的石灰巖構成,石灰巖被水溶解侵蝕,構成溶洞和裂隙,吸收地表的降水和徑流,並由南向北潛流。當這些地下水流至市區時,遇到濟南東、西、北面質地堅硬隔水的火成巖阻擋,水流超多彙集,構成強大的靜壓力,在低窪的市區湧出地表,構成天然的湧泉。趵突泉泉水甘美,用以沏茶,色如琥珀,幽香襲人,極為爽口。據説乾隆下江南時,出京帶玉泉水,到濟南時帶趵突泉水,以備飲用。

站在觀瀾亭上,能夠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都御史胡纘宗書寫的。亭後的石刻“第一泉”三個字是清代王鍾霖書寫。“觀瀾”石刻二字是明代山東左布政使張欽書寫。泉池南面的水榭、漏窗與北岸的濼源堂相互襯托,構成對景。

此刻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滄園和白雪樓景區。滄園,原名叫“勺滄園”,取“滄海一勺”之意。那裏原是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的讀書處。明萬曆年間按察使葉夢熊曾在滄園西側建“白雪樓”,紀念李攀龍。此刻我們已經穿過了楓溪區,又回到了趵突泉公園的東門口,這天的講解就到那裏,有不妥之處,請多多包涵並留下你們的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4

尊敬的遊客:

你們好!

歡迎來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建於1958年,因內有趵突泉而得名。

從東門進入,沿着小道走,小道的身旁有許多泉,有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卧牛泉。柳絮泉等等。

趵突泉在公園的西側,是全園的中心,由亭。堂。廊。榭構成。在泉池中央有三個小雪堆一樣的水柱,那就是趵突泉。泉池西側有個亭子,叫觀瀾亭,建於1461年。兩旁有兩塊石碑,一塊上寫着“趵突泉”三個大字,另一塊上寫着“第一泉”三個大字。趵突泉三窟併發,聲如隱雷,到了冬天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煙,這就是濟南八景之一“雲霧潤蒸”。

這天下第一泉據説還有一個傳説: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帶上玉泉水,但喝了趵突泉的水後,感覺無比甘甜。逐將攜帶的玉泉水換成了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池北岸的大殿叫“濼源堂”,身旁就是“呂祖廟”

萬竹園是趵突泉的園中園,位於公園西鄰,佔地18畝,由13個院落組成。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紀念館設有園內。

好了,遊覽到此結束了,謝謝。歡迎再次光臨。

趵突泉最全導遊詞5

趵突泉公園位於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正門

進入公園前,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公園東門口的“趵突勝景”坊,牌坊高7.5米,柱間總寬9.3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白牆灰瓦、捲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築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三大殿景區原為著名文學家曾鞏所築,北殿現稱三聖殿,祭祀中國始祖堯舜禹;中殿是娥英祠,祭祀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南殿是濼源堂,因其臨濼水而得名。楹柱上有元代趙孟的詠泉佳句“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三大殿院內有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康熙題詞激湍乾隆題《再提趵突泉作》。

趵突泉景區

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春秋時,魯桓公曾會齊侯於濼,宋代大文學家曾鞏始稱“趵突泉”。站在觀瀾亭上,能夠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現“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細心的遊客會注意到“突”字上少了兩個點。一種説法是表達人們的願望,期望泉水永久噴湧沒有盡頭。一種説法是講趵突泉水流旺盛,把突上的點沖走了,順着護城河流到了大明湖,所以大明湖的“明”字上多了一筆。

漱玉泉景區

如同晴天下雨般的漱玉泉,最初為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所收藏留下來的龜石,紀念關勝的馬跑泉,來源於漱石枕流的漱玉泉,還有李清照紀念堂,有楹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裏文采有後主遺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daoyouci/vmej2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