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歲月流逝,流出一縷清泉,流出一陣芳香,經過這段時間努力,我們也有了一定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教學總結了。但是教學總結的思路你學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1

國學,不僅是中華人文知識之大成,更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和推動者。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授課本知識,同時還應尋根溯源,增厚學生的人文修養,不斷汲取國學精髓。彈指一揮間,我執教國學已一年了。一年間,我既深深地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又甚感國學教學的艱難。回顧國學教育,總結如下:

一, 讓學生認識國學,讓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民族自豪感

一提起傳統文化,絕大多數同學的認識是“之乎者也”之類,印象中是搖頭晃腦的讀背,感覺甚是枯燥乏味,沒什麼好學。所以老師要讓他們重新認識國學,感受到國學的魅力。我跟他們談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論述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告訴他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其他文化體系不可比擬的。我們有八百年的周文明,我們有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有百科書之稱的《三字經》,有為人處事的蒙學經典《弟子規》。我們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骨氣,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責任,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的普世情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我們還有聞名於世的四大發明,有豐富的天文地理,工藝文藝,有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古典詩文,琴棋書畫……數不勝數。同學們聽得很入神,並在我慷慨激昂的演講中,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 備好課,讓學生享受國學課

學生對國學有了新的認識了,下一步我們就要備好課,上好課。上國學課,首先我們老師要懂國學。我們不可能都是博學的大儒,但是對於我們要上的那節課的內容,我們要研究透徹,儘量使我們的教學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問什麼問題,我們都應該能對答如流,給學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形象。就像有位老師説的:“我們也許只需講40分鐘,但準備這門課的時間卻是你走過的整整20年!”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啊!

三, 保障時間,落實誦讀

識記與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方法。小學高段的國學經典都是長篇累犢的文言文,教師應給予較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放聲誦讀,達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我利用每天晨讀中的20分鐘時間帶領學生採用多種形式誦讀經典,如接讀,分男女生讀,開火車讀,比賽讀等。每週佈置學生背誦指定的段落並落實檢查。這樣一期下來,少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做到了篇篇能背;稍遜一籌者也能背其三分之二;大部分學生能熟讀成誦。

四,不足與困惑

初涉這門學科,我也只是摸着石頭過河,在教學方法上還欠靈活,在深入淺出上還欠火候,唯願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取長補短。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2

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流傳下來的人類四大古文明,以其博大精深、底藴十足而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其影響力已經不僅僅體現在東半球,世界發達國家也在吸取中國的傳統智慧以求發展,國學,不僅是中華人文知識之大成,更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和推動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整個民族精神的象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優秀中國人偉大心靈的體現。國學不是書齋裏發黴的書本,不是博物館裏的古董,更不是竹簡上難懂的文字,她更象是孟子説的混混原泉,一朝掬飲,終身受用,我們要做的,是用心志去汲取這永不枯竭的甘泉。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授課本知識,同時還應尋根溯源,增厚學生的人文修養,不斷汲取國學精髓。

本學期選擇《三字經》作為教材是因為它是我國古代形式眾多的啟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相傳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它的成功之處在於,雖然全書只有一千多字,但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而且全書均為三字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兒童記憶。

課標對閲讀教學的`解讀中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於是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覆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閲讀信息,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結合課下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習時初步養成了做批註的好習慣,會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三字經》的學習,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有利於學生們今後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於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古人尚且學為先,精忠報國,孝當頭。“香九齡,能温習,孝於親,所當執”??現代人更應學之,在學生琅琅“讀經”中,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再現,人文精神的頌揚!

濃郁的書香氣息,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詩文的陶冶。“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這是我校長期堅持發展的方向,這必會更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揚,以“經典”為教材,以“活動”為紐帶,通過多種活動,引導學生們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3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本學期學習國學經典的成果在於:

一、傳承了美德

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在課堂中加入了一些古人古風的小故事小視頻,自從孩子們看了之後,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國學經典視頻讓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他們的家庭,規範着他們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二、健全了人格

我在上課時,簡潔地講解了古文意義之後,更多的是結合實際生活,提舉實例,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薰陶。

學生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在他們心裏埋下種子,隨着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學生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三、陶冶了情操

高年級以學習優秀的古典經文為主,我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底藴和優雅情懷為主,每節課不少於三次朗讀,並指導感悟。古文中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藴涵着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學生,就是給了他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國學經典著作是我們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從小就吸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營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弘揚國學。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國學教育教學工作總結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伴隨抑揚頓挫的讀書聲,整個教室瀰漫着傳統文化的氣息,這就是國寺營學校開設的國學課堂。從20xx年開始,就將國學教育納入學校德育教育範疇,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資源,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活動,薰陶學生品性,規範學生行為。

一、利用課餘時間,分層次、等級的背誦古詩文

如《唐詩三百首》、《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等,根據年級的升高,閲讀等級難度相應提高。“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朗朗入口的古文,我校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就已經開始了。活動中,孩子們積累了大量的經典古詩詞,陶冶了文學情操,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一些老師不禁有感而發:原來誦讀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學校應該多搞這樣的活動,豐富孩子的成長體驗,讓他們得到最大程度的鍛鍊。現在我校大部分學生能背誦幾十首唐詩。

二、充分利用語文閲讀課開展“誦讀經典詩文,傳承華夏文明”活動

如“品三國”“詩話人生”、“我眼中的”、“經典詩詞同分享”等活動,在活動中,各班的活動形式多樣,學生百讀不厭。對於國學課程的實施,我們並不是單一的讀、背、誦。比如在中華經詩美文,要求學生掌握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的時候,我校各班級採用了故事會的形式,這樣的組織形式學生喜歡,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大家更加興趣盎然。對於古詩的誦讀,或者是小組比賽、男女生比賽、彙報誦讀、展示誦讀、個人誦讀、合作誦讀、表揚誦讀。並且給學生補充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和誦讀積累。

三、自主開發《國學》作為校本課程,使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培養學生的自我修養

《國學》校本課程的開辦,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廣泛好評。我校開展《國學》課是基於“中小學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這個理念。

四、創設良好氛圍,創設誦讀環境

為了營造具有詩情畫意的校園文化環境,我校利用教學長廊佈置了“文化長廊”、張貼“國學”教育的貼畫,櫥窗展板上懸掛典雅的古詩,古詩配畫,意境優美,各班教室開設了“文學角”,讓學生從“國學”的精髓中,從傳統的禮儀中吸取有益的知識和營養。

五、創設有利時機,營造濃濃書香

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充分利用好早自習晨讀10分鐘,學校規定每個班級組織學生這個時間誦讀古詩文,這個時候琅琅的誦讀聲是早晨最美妙的聲音,學生也養成了良好的誦讀習慣。

六、美文誦讀,提倡和家長共同學習

1、在進行學生經典文化誦讀的同時,帶動家長及其他方面一起上網查閲資料,創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共同欣賞經典美文,體會國學的博大精深。

2、 分內容學習,研究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網上交流,信息的查詢,朗讀的方法,圖片的演示,更加深入的、直接的、瞭解經典美文的內容。

3、交流心得,薰陶情感。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與家長一起記錄對自己有啟發的經典名言名句,或者記載下自己的感想心得,並利用校園網進行網上交流,在有感有思中提升國學的素養。

標籤: 教學 國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xxj9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