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

時間是看不見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它已經悄悄的和你擦肩而過,相信各位教學工作者這段時間來的收穫肯定不少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內心崩潰的狀態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歡迎閲讀與收藏。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1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語文學科,百科之母。教育教學改革,語文首當其衝。怎麼改?這裏談一點建議。

首先從課標上改。以往的課標怎麼樣我不太清楚。那我們就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來説吧。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具體地説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讀、説、寫”四個方面的能力的。至於知識,那都是為語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服務的。那麼只要這個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綱”清楚了,那麼具體的課標得的設置也就迎刃而解了。以往的語文教學,偏重於知識的學習,輕視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以後改過來,變成重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就可以了。

其次、從考試內容上改。儘管現在的語文試卷比以前的試卷內容上有很大的改進,注重了閲讀題和寫作題,但是,我以為仍然改的不徹底。在筆者看來應該只保留閲讀題和寫作題兩種,其餘的題型統統捨去。而且應該提高作文題的分值,起碼應該佔整個語文試卷總分的一半分值。可以在閲讀題裏涉及到語文基礎知識的測試,但也不必過多,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對文章主題的把握能力。作文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立意、構思、語言表達,和書法等能力。古代的語文考試,只是考一篇作文,其他的什麼都不考試,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借鑑。

第三,從教法上改。以往的語文教學,基本上徘徊在以老師的講解的樊籠裏不能自拔,教師唱的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現在改一改行不?讓學生當主角,教師當配角。也就是説,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具體到,每篇課文的學習上,就是要注重學生的閲讀和探究。一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尋找答案,另一方面,通過學生閲讀,發現問題,在反過來詢問老師,老師予以解答。這樣才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正常模式。什麼是知識?問題的答案就是知識。這比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死知識,吃一些夾生飯要強得多。

第四,從教學內容上改。以往我們都是侷限在語文課本這個“小語文”的象牙塔裏。似乎只要把這個小語文學好了,也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語文課本里的課文只是例子,語文教學就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的個別教學,達到大語文的教學的。其實,我們何嘗非得死扣課本而放不下呢?完全可以通過校本教材的精讀學習和課本之外的文章書籍的泛讀來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一是校本教材比較接近學生的實際,二是,讓學生廣泛閲讀大量的課外書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所謂“讀萬卷書,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到用時方恨少”都是有深刻的道理的。

以上是個人關於語文教學改革的意見。供領導參考。其實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在於領導,領導不發話,不支持,誰敢改呀?所以關鍵的問題還在於領導的倡導和支持。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2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比如在教《木蘭詩》一文我展示有關木蘭詩的戲劇,從視覺和聽覺調動學生的情感;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斑羚飛渡》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昆蟲記》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最新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經驗總結3

一學期已經接近尾聲,回顧一學期的教學生活,可以用忙碌而踏實,紮實而有效來概括。

本學期教授兩個班的語文,共計14節課,加上早、午、晚自習,每天平均4節多課,備課,製作、修改課件,上課,批改作業,批閲小卷等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真可謂“無一日曾虛度”。可是,眼睛、身體的忙碌、勞累,換來的是心靈的安慰,摸着良心問自己,覺得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學校,對得起社會。既然如此,足以心安。

漫長的一學期,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做到了紮紮實實,穩步推進。

紮實上好每一節課,注重學法指導。每一篇閲讀課教學中,我都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以漁。圈點、批註法,是我重點傳授給學生的學習方法。看着學生課本上密密麻麻、多而有序的旁批註解,我覺得真的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認真對待每一次積累。本學期的積累本上,我們分類整理了字詞、成語,詩詞,文言現象,寫作素材,錯例等幾項內容,早、午、晚自習,我都按部就班地組織學生積累,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現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積累的方法、步驟。一本本學生清楚規範的積累本,簡直就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令人心醉。

每一次作業批改關注細節。每天我基本上都要批閲兩個班的兩摞作業,每一次批閲,我都做到了一絲不苟,及時發現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及時在課前予以糾正,哪怕是一個草字頭,一個三點水,一個反紋與折紋的區別,我都不會放過,雖然自己的眼睛吃力,但是,這些細節之處,即使是戴上、摘下眼鏡,反覆觀察,我也要找出學生書寫的細微錯誤。真的很累,但是,不糾正過來,我就不能原諒自己。

每一次檢測及時反饋。每課的字詞,每一首詩詞,每一篇文言文的課下注釋、句子翻譯,我都會利用課前五分鐘或晚自習時間進行檢測。所以,我幾乎是每天都在批閲檢測試卷,在下一次上課時及時糾正,無論是普遍錯誤,還是個性錯誤,都要在第一時間糾正。一學期下來,學生收集的滿分小卷不少於40張。這期間,自己付出了多少隻有自己清楚,但我真的很欣慰。

作文訓練穩紮穩打。本學期的每一次作文訓練,我和同伴們都在下水文寫作,組織互批,組織修改等方面下功夫,爭取給學生更好的引領,學生修改之後呈現的精彩筆觸,足以令我自豪。

考前複習全面實效。每一次考試之前,無論是兩次月考,還是期中期末考試,我和同伴都認真組題,全面訓練。標點、病句、成語、仿寫等等,方方面面,面面俱到,決不讓學生的複習因我們的考慮不周而出現遺漏。

當然,工作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下一學期,打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加強小組合學。一些基礎知識的檢測,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互幫互助,爭取最大的實效。

每節課的閲讀教學在教方法的同時,力爭有所側重,不面面俱到。節省下來的時間,開展適時的課外閲讀活動,現代文、文言文等,讓學生在課外閲讀中開闊視野,提升能力。

注重作文方法的教學,開頭,結尾,題記等,讓學生有話會寫,有話能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0vr8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