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務文書 >工作總結 >

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工作總結範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工作總結範文

光陰似箭,歲月無痕,一段時間的工作已經結束了,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後,我們在不斷的成長中得到了更多的進步,制定一份工作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工作總結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分享行為工作總結範文

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他人合作與分享的品質。善於與他人合作分享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後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品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指出:我們無法將“忍耐”的美德教給三歲的幼兒,但是靠幼兒本身在現實環境中體會卻是可能的。實踐證明:我們只有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定,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這樣,有了良好的分享行為後,幼兒才會成為有四種基本能力的新一代,這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孩子面對未來世界挑戰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及能力。

研究前,我們同與家長平時的交談、家訪及調查等途徑瞭解到,許多家長對幼兒是否具有“和別人分享”這一良好的社會行為技能抱着無所謂的態度,結果導致幼兒分享行為貧乏。究其原因表現為以下幾種:

1、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往往忽視分享這種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

2、部分家長對幼兒分享教育不知可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3、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掌上明珠,家長怕孩子在外面吃虧,常對孩子進行反面教育,導致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4、有些家長自身缺乏良好的分享行為,不能言傳身教。

5、許多家長一味“奉獻”,不知“索取”。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對症下藥,採取多種形式和手段,引導家長積極投入到分享教育的研究中,保證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幼兒分享品質的形成和內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本文就如何培養幼兒分享行為提出一些具體、可操作的辦法。

一、更新家長觀念,引起家長對分享教育的重視。

由於家長所受的教育和身處的環境不同,文化修養、職業不同,所以在教育觀念上也存在着差異。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家長對幼兒的學習情況非常重視,常常向我們詢問孩子能不能學會老師所教的知識,孩子學會了幾首兒歌、歌曲,但對其它方面的發展很少過問。由此可見,家長比較重視幼兒智力的開發,忽略了良好的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

為了使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工作中我們運用多種形式,通過各種途徑,積極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促使家長不僅重視幼兒知識教育,而且重視幼兒良好社會行為技能的培養。如定期開展相關內容的家長討論,如何使孩子學會分享,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怎樣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幼兒分享品質養成”的重要性,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半日活動,從中引進老師先進的教育觀念、經驗和技能,引導家庭之間自由結伴,充分發揮孩子之間、孩子與家長之間分享方面的互動作用。並要求在家中有了好東西不僅要與孩子分享,更重要與老人分享。此外,我們還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分享教育活動,讓他們深入到孩子中間,親身感受分享帶給孩子的樂趣,體會分享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使家長進一步領悟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長的思想提高了,才能真正將先進的觀念滲透在行為中,促進其行為的轉變。

二、引導家長以身作則,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模仿是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一條重要途徑。因為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幼兒又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的分享行為時,幼兒會去模仿,去學習。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幼兒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直接的啟蒙作用和強烈的感染力。有的家長平時在家中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人有愛心,這就給了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如:在分點心,吃飯時家長有意識的將食物以分享的形式進行,當自己有了快樂體驗時,要以分享的形式講給孩子聽“媽媽(奶奶、爺爺、爸爸)有件高興的事,真想告訴你,讓你和我一起開心。”當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時,家長可有意識地走過去對幼兒説:“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説:“你能不能把玩具分給我一些好嗎?”在這種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幼兒也會嘗試去關心別人,為他人着想。但也有一部分家長思想意識中存在着不正確的觀念,無形中對孩子產生了消極不利的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平時在家中只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就行。因而在和周圍人交往時缺乏愛心,不知道關心體貼別人。還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在外面吃虧,常告誡孩子:好東西留着自己慢慢吃,不要分給別人;剛買的新玩具不要隨便借給別人玩,不然會弄壞的。可以想象,幼兒如果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很難產生良好的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

因此,我們引導家長充分認識自己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認識自身言行的示範作用,真正為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平時不光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在與親朋好友的接觸交往中,更要以誠相待,樂於助人。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老人,有好吃好喝的應該先滿足老人;外出乘車時,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家長有愛心,必然就有着積極的分享行為,勢必也能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家長對他人真切的關愛,幼兒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耳濡目染之下,這種無形的教育會在幼兒心中產生強烈的震撼,促使幼兒也能夠學着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在此基礎上發出分享行為。

三、引導家長選擇多種內容與方法,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

隨着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間交往的明顯減少,均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獨佔”、“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了温牀。有的孩子玩玩具時,自己不玩的玩具也不讓別人玩;有的孩子吃東西時總是把最大的、最好的搶到自己的手中,類似這樣的行為稱之為“獨佔”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孩子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之間的交往和感情。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佔”、“獨享”、“多佔”。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會發生一些事,這些事雖然平常,但往往正是培養幼兒分享行為的良好教育契機。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日常情景、同伴間的交往都是一個個教育的好機會。家長要對這些給予足夠的重視,時時做有心人,抓住契機,及時對幼兒進行分享能力的培養。

(一)利用文學作品的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認知的培養

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文學作品中的適當的正面形象最有利於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動物們共享她的漂亮得金色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這個形象好象就是幼兒身邊的同伴或者就是幼兒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歡她。

(二)利用日常情境對幼兒進行分享體驗的培養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和自己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生活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此外,利用移情的手段,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確的內心體驗。

(三)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生了分享情感後,是否就能擺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着家長的面願意與人互換玩具,而家長一走,他就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説是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皮亞傑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家長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們與同伴互相交流、磋商、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好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家長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首先要求他們應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形成換位意識,從而克服以我為中心,養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

四、啟發家長不僅要讓幼兒體會到被愛,還要教育幼兒學會愛他人

幼兒分享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並逐漸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演變過程。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百般疼愛,可謂百依百順。但是有的家長只是一味盲目地溺愛孩子,很少注意要求孩子關心體諒別人,對別人的愛表示感謝,予以回報。長期下去,幼兒極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針對這一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尤其注重啟發家長不僅要愛孩子,讓孩子體會了解父母的愛,還要引導幼兒學會愛他人,以實踐行動來報答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有時家長甚至可以主動向幼兒索取一點愛,如希望孩子能將好吃的和父母、祖輩分享,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幼兒一但發出分享行為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讚揚,使幼兒獲得前進的動力。幼兒體驗到分享帶給自己的樂趣以後,才能樂此不彼。天長日久,幼兒也就會由最初被動的分享轉化為自然而然的主動分享了。

在我們的引導下,積極投身到分享教育研究中的家長日益增多。研究前,只有45%的家長能主動配合我們的分享教育活動,而現在已增加到90%左右。這也就相應地促進了幼兒分享意識的增強、分享水平的提高。研究前能發出分享行為的幼兒只佔10%,現在此類幼兒已達到總人數的80%。已一斑可窺全豹,足見家庭教育在幼兒發展中的深遠意義和重大影響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wuwenshu/gongzuozongjie/0k9q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