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事件作文 >保護環境作文 >

環境與成才的作文

環境與成才的作文

導語:順境、逆境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可是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會有成功者的足跡。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歡迎閲讀

環境與成才的作文

篇一:環境與成才

“環境與成才”,是人們經常思考和議論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有個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發展與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環境與成才有着密切的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良好的環境,即所謂“順境”,有着成才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有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利於造就人才。反之,惡劣的環境,即所謂“逆境”,處處限制乃至扼殺人們在學習與事業上的努力,就不利於一個人的進步和成長,有時甚至可以把人毀滅。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社會和家庭必須努力為人才的成長創造和提供儘可能好的物質和文化條件。就一個人來説,為實現成才的希望,努力為自己選擇較好的環境也是無可非議的。時下,廣大青少年,都在盡最大努力邁入名牌或重點學校,就屬於這種無可非議的行為。大家所以爭向進入,就是因為這類學校設備、師資及其他環境條件優於同類。

總之,環境與成才確實關係密切,環境對成才確實重要。可以這樣説,沒有起碼的環境條件,根本不可能出人才。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不到這點,就違背了唯物主義。然而,我們卻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順境中就一定能成才,在逆境(總體條件不好,但仍有一些有利條件)中就一定不能成才。這樣認識也是不對的,我們還必須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事實上,這樣的人不是也不少嗎?家庭為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學校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社會也有各種成才的機遇。但是,由於他遊戲人生,不願付出勞動和汗水,最後只能虛度歲月,一事無成。而有的人雖然所處的客觀環境較差,不是得天獨厚,但由於他能在“逆境”中磨鍊意志、發憤圖強,卻終能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客觀環境對成才確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具體到一個人來説,要想把成才的希望變成現實,不管身處什麼環境,歸根結蒂,還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身處“逆境”,不加倍努力,固然不能成才;即使身處“順境”,不付出汗水,也同樣不能成才。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説:“一分辛苦一分才”。這是至理名言,毛澤東同志説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外因指的就是客觀外部條件,即環境;內因就是主觀自我努力。沒有內因的主觀發動,外因便起不了什麼作用,一個人就不會發生從“不是人才”到“人才”的變化。

所以,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成為人才,必須具有造福人類的遠大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遇到困難絕不示弱,遭受阻礙決不退縮,要不斷前進,不斷追求,直至成功。切不可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而不從主觀方面尋找原因。總的來説,我們國家對要求成才的人來説,是“順境”,但由於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不盡如人意之處也很多,有些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鑑於這種現實情況,廣大青少年朋友,在認清環境與成才的辯證關係之後,一定要把着重點放在個人的主觀努力方面。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人發憤之所作為也。”這些聖賢先哲,身陷逆境,卻彪炳史冊,流芳千古,作出非同常人的偉業,箇中緣由,就在於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發憤”是其成功關鍵。試想如果他們意志薄弱,任隨環境擺佈,自暴自棄,恐怕只會“老死於户牖之下”,而湮沒無聞吧!我們所處環境,雖然與這些先賢根本不同,但是,他們的發憤圖強、立志成才的精神,卻永遠受到我們衷心讚佩。我想,只要能夠在實際行動上繼承和發揚光大他們的那種精神,我們一定全脱穎而出,無愧於這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偉大時代。

篇二:環境與成才

有人做過這樣一次實驗:把一隻青蛙突然扔進沸水,青蛙奮力一躍,死裏逃生。過一會兒,把它放入温水中,悄悄加熱,當它覺察到水温升高危及生命時,再也無力跳出鍋外,只得葬身鍋中。在環境極其惡劣時,青蛙會使出全力奮力躍出沸水,保全生命,靠的'是強烈的求勝慾望。因為在死神腳下,更能體會到生之可貴。這騰空一躍,可謂是青蛙畢生中最輝煌的一躍,休説他人,便是青蛙自己也會驚訝於自身超長的彈跳力呢。是滾熱的沸水,險惡的環境造就了一個“跳高冠軍”。而當環境舒適時,它卻全然放鬆了警惕,暢遊其中,享受“温水浴”,何等愜意!孰料在這平靜之中卻暗藏殺機,隨着水温的升高,死神悄悄逼近了它,而它卻再也沒有了凌空一躍與死神波及的力量和勇氣,只得葬身鍋底。同一只青蛙,在不同的環境中,行為與結果卻截然不同。這不恰證實了那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嗎?

青蛙是這樣,而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呢?逆境同樣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這並不是阿q式的自 慰,而是生活早已有力的證實了這一點。“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司馬遷遭宮刑而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曹雪芹舉家食粥作《紅樓夢》;蒲松齡貧困交加著《聊齋》;巴爾扎克流浪街頭完成《人間喜劇》。“艱苦困難,玉汝於成”,他們正是靠着“千磨萬礪還堅勁,任而東西南北風”的百折不撓,於逆境中崛起。沸水中的青蛙最燦爛的一躍,讓我們看到了逆境下潛能發揮的極致。而堅強的人身處逆境不也“如香草之受壓榨則芬芳愈烈嗎”?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晉公子重耳,流亡至齊,飽嘗顛沛流離後跌進了錦衣美食的安樂窩,竟樂不思蜀,銷蝕了再建帝業的雄心。若非別人苦勸,肯定與“五霸”無緣。舒適、安逸、奢侈……這一切會使人忘乎所以,玩物喪志,失去挑戰的勇氣、拼搏的膽識,跌進軟綿的羅網,愈陷愈深,就難免落得“水煮青蛙”般可悲的結局。

巴爾扎克説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而當順境降臨,萬不可自滿安樂,不思進取,上演一出“水煮青蛙”新傳呀!

篇三:環境與成才

有人認為逆境出人才,抱怨生活太平淡,環境太舒適,缺乏促使自己前進的動力;也有人認為順境出人才,感歎自己條件太差,運氣不佳。在他們看來,客觀條件對成才起着決定的作用。

逆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使強者更強,然而它也能成為摧毀弱者的精神支柱,使之更加精神不振。如果身處逆境就能成才,那麼全世界的人不都成才了嗎?這顯然是荒謬的。所以,那種認為只有逆境才是通向成才捷徑的看法是錯誤的。

既然逆境不一定造就人才,那麼順境自然是通向成功的一座橋樑了?固然,優越的條件能為我們創造成才的機會,良好的環境也必將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為物質是第一性的,人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總要或多或少地依賴與它所生存的客觀環境。但這絕不等於,只要身處順境便能成才。那些意志薄弱者沉溺在優越的環境中,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最終依然是一事無成。因此,我不由為那些順境成才的信仰者感歎一聲:順境也不一定成才啊!

順境、逆境都不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可是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會有成功者的足跡。他們之所以成才的原因是什麼呢?讓我們仔細想一想:順境中的佼佼者,成功之路上也無一不灑滿了汗水和淚水,也留下了刻苦的鑽研、苦練的足跡;而逆境中的強者,自強不息,他們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就是這種意志讓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看看賽場上運動員臉上成串的汗水,我們得到的已經是不容置疑的答案:環境的好壞不能決定人的命運唯一成才的關鍵在於自己努力的程度。正如愛迪生所説:“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無論怎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我們自身的努力。

那麼,朋友們,還有什麼理由埋怨周圍的環境呢?現在我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向着自己的目標,開始進行長期的奮鬥!

標籤: 成才 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jianzuowen/baohuhuanjing/2mvl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