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爺爺作文 >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通用7篇)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通用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通用7篇)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1

中國,一個有着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國度。在如河的歲月中,有非常多的愛國英雄。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愛着祖國。

有一個人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袁隆平在小時候就萌發了他長大要當一名農業學家的念頭,而他也為這個夢想而努力着。在那個痛苦的時候,祖國母親備受戰亂之苦,親眼目睹了餓殍滿地的慘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線。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棄了寶貴的機會。依舊在已變成了廢墟的房子旁蓋草棚,住了下來,他要看着芽長大。袁隆平幾經風雨,幾經考驗,終於以響噹噹地事實證明:中國人不但有能力養活中國人,而且,還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他説:“我就是一位知識農民,我的根在中國。”

“袁隆平”這個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億中國人民。

我有許多的夢想:畫家,書法家,外交家,我從小就一直為了這些目標而奮鬥着。有人説:“人的夢想可以有許多,但實現一個就夠了!”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人需要夢想,因為有了夢想,人生才有動力,才有希望。因為有了實現夢想的過程,生活才會變得充實而充滿意義!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2

袁隆平爺爺,你是唯一一個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偉大的人,讓中國人民不再受禁捱餓,不再餓死,你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像您學習,學習您的那種堅持到底的決心。

袁隆平爺爺,你從小的夢想就是讓中國人吃飽飯,您家境很好。本來可以上那種很好很好的'學校,但是您雜交水稻的事業而進了農業學校。拿到畢業證書後,您發現了一株很飽滿的雜交水稻,於是就產生了發明雜交水稻的願望。您在實驗室裏研究了近二十多年雜交水稻。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有失敗,就一定會有成功。當時很多人諷刺和嘲諷您,説你不可能研究出來。最後您並沒有因為挫折而放棄,而是努力研究出雜交水稻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當您研究出來雜交水稻時的那種興奮,笑容滿面。

當取得雜交水稻的成功之後,全球都在使用雜交水稻,讓中國人民吃飽了飯。那些外國人民因為糧食的問題來借鑑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美國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他們還沒有發明出來雜交水稻,我們中國竟就發明了出來。當得知我們中國先發明出了雜交水稻之後,就打聽到了我們中國有一位普通農業教師發明出來的雜交水稻,當時美國並不敢相信我們中國的一位普通農業教師竟發明出來了雜交水稻,就借鑑了我們中國。

袁隆平爺爺,你一生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您始終都在努力使您的夢想成真。我們作為小學生更應該向您學習。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3

向袁隆平爺爺致敬!

20xx年5月22日下午,一輛靈車從醫院裏緩緩駛出。周圍的車輛都滴着喇叭以此表示致敬。許多人們湧上街頭,齊聲高喊,袁老一路走好。

雜交水稻之父袁爺爺,為了讓全國14億人吃飽飯。他就開始研究水稻,讓全國14億人都可以吃飽。是他把這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研究水稻上,也因此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有兩個夢,一個是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爺爺臨走前説過這樣一句話,看到大家吃好午飯,我就可以安心的走了。他這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研究雜交水稻上,就是為了讓全國14億人都吃飽飯。想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班同學浪費糧食這件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原本以為食物飯菜是很容易就得來的,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我們現在吃飽飽飯都是袁爺爺換來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為艱。是袁爺爺從原來我們的吃不飽飯到現在每一頓飯都吃飽。都是因為他。

袁爺爺,您雖然走了,但是我會學習你那無私奉獻的精神,把這種精神給傳遞下去,我也抱着我會吃好每一頓飯,不浪費糧食。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我也會好好珍惜,用這一件事來紀念您。

袁爺爺,您不求回報,當國家為您頒發勛章時,你卻還是在實驗室裏研究着雜交水稻,你這種精神一定會發揚下去,不斷的傳遞。您的這種精神讓我們銘記於心。

袁隆平爺爺一路走好,我們一定會珍惜糧食,好好吃飯。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4

20xx年5月22日是一個悲傷的日子,因為在那一天雙星隕落,第一個是吳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歲。第二個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享年91歲。而他們的逝世時間僅僅只隔了五分鐘。這件事情對我們國家和人民來説是一件非常傷心的事。甚至有的人還認為應該降半旗為這兩位英雄致哀!

袁隆平爺爺生前為國家做了重大的貢獻,讓全中國十四億人口都吃飽了飯。在袁隆平爺爺小時候他經常看到有很多人因為吃不飽飯而失去了生命。所以袁隆平爺爺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人們都吃飽。之後袁隆平爺爺就專心研究雜交水稻,就是因為袁隆平爺爺研究出了雜交水稻才讓中國十四億人口都吃飽了。

今天老師讓我們看了一段袁隆平爺爺生前的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爺爺説到自己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袁隆平爺爺一次做夢夢見試驗田裏的水稻有高粱那麼高,有掃帚那麼寬,穗子有花生仁那麼大。他和助手在水稻下面乘涼。第二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因為他特別希望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袁隆平爺爺是當之無愧的國家英雄,而且有一次國家獎勵給袁隆平爺爺的豪宅,袁隆平爺爺活生生的把他改成了辦公室。他還曾經説過錢夠用就行,多了都是包袱。

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為國家做貢獻,他明明早都到了退休的年紀了,但是知道他去世的幾天前還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所以袁隆平爺爺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5

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聲,5月22日下午1。07,爺爺爺去世,長沙路上連爺爺的靈車緩緩駛出長沙的人嫩多,跟在靈車後面説着袁爺爺一路走好。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百姓都面黃肌瘦……袁隆平也親身經歷了飢餓的痛苦。他見證了嚴酷的現實,想起舊社會,想起了人民的困苦,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培育出水稻新品。

袁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他在1961年研究出雜交水稻,正式這個研究成果就能養活了四億四五億人口,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在疫情還未過去的暑假裏,我們就開始在網上了解您,您為這個國家貢獻的力量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沒有您説不定我們的祖國就沒有了糧食,就沒辦法發展起來。您用水稻救活了億萬人,我真的很敬佩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民以食為天,長大我也想當一名專門研究農作物的專家,要做一個不怕吃苦,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條件允許,10年以後,我想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再次種下屬於我自己的農田。

可是就在前天,原營業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的傷心,培育了這麼多人的原爺爺去世了,雖然您去世了,但是還是我心中永遠的英雄,現在我會每天吃好飯,不浪費一滴米,一點面。

你是我的英雄,我的榜樣,我要向您學習。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6

20xx年5月22日是個不尋常的日子。

下午我寫完作業,坐到沙發上,媽媽卻哽咽着告訴我一個消息説:“袁爺爺走了!”接着淚水像斷線的珠子從臉上滑落,我看着媽媽哭了,瞬間鼻頭一酸,眼睛模糊,我小心的問:“袁爺爺是誰?”

媽媽從網上找來袁爺爺的資料。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張古銅色的臉上滿是皺紋,那是太陽的印記。他一生都在研究雜交水稻,他研究的種子,鹽鹼地可以種,柴達木盆地可以種,連迪拜大沙漠都可以種。糧食產量增加,我們的飯桌上都有了白米飯,讓我們不再飢餓。袁爺爺的夢是禾下乘涼,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袁爺爺一生都在堅持,不畏艱辛,執着的為夢想奮鬥,田間地頭總有他樸實的不能再樸實的身影,最終憑着一己之力,用一粒種子,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温飽問題!但是袁爺爺並沒有停歇,繼續尋找着他的下一個對手—海水,讓海岸線都稻穀飄香。

袁爺爺5月22日13時07分走了,離開了我們,去到了另一個國度,但是當我聽到有人説:“袁爺爺最後也是等我們好好吃完午飯才走的”,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止不住的往下流,袁爺爺對我們的温暖,留在了每一粒稻米中。

袁爺爺,您一路走好!我會好好聽您的話,乖乖吃完每一粒米飯,不浪費一粒糧食。光盤就是守護袁爺爺的夢!袁爺爺,您好好休息!我會以您為榜樣,努力學習,做一顆好種子,好好長大。禾下乘涼夢會繼續傳承,只因有我們,只因我們是中國少年!

致敬袁隆平爺爺作文7

這幾天,我和爸爸媽媽看到了袁隆平爺爺離開的消息,心裏感到很難過。

袁隆平爺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爺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經過12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發明,它為解決我國温飽問題乃至世界糧食短缺危機發揮了巨大作用。

袁爺爺曾説:“自己做過一個夢,夢中超級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長,粒粒有花生米那麼大……為了實現這個“禾下乘涼夢”,袁隆平爺爺將他的一生都獻給了水稻,獻給了人民。他雖然離開了,但是我們會永遠記住他,永遠愛戴他!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作為一名小學生,更要勤儉節約。我原來比較挑食,常常剩飯,知道了袁爺爺的感人事蹟,我非常慚愧。從現在起,我堅決不浪費糧食。在學習上,要以袁爺爺為榜樣,好好學習,不怕吃苦。

袁爺爺雖然離開我們了,但他的精神我們一定會傳承。我們要接過袁爺爺的接力棒,用真才實學為國家做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yeyezuowen/x2ev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