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人物作文 >爺爺作文 >

關於祖父的園子作文彙總八篇

關於祖父的園子作文彙總八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祖父的園子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祖父的園子作文彙總八篇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1

我的童年無憂無慮的,自由自在的做什麼事都沒人管我。我願意拔草就拔草,即使把青菜當野草拔掉了,祖父也不會管我;我願意爬樹就爬樹,即使一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頭上長了一個大包,也沒人管我;我願意下河游泳就下河游泳,仰泳、側泳,我樣樣都行,有時候頭髮都亂得一團糟,也沒人管我;我願意玩水就玩水,玩得全身濕透,感冒發燒也最多吃些藥片,一吃完藥,大人早就沒影了;我願意吃飯就吃飯,一天五餐,都沒事,有時下午兩、三點才吃呢!就算這樣,也沒人管我;我願意吃黃瓜就吃黃瓜,哪怕是浪費了也沒人管我;我想捅馬蜂窩就捅馬蜂窩,即使渾身被蟄的都是包,也沒人管我。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2

《祖父的園子》是一篇讓人想一讀再讀的文章。我特別喜歡作者毫無顧忌的表達和字裏行間流露出天真爛漫的想象那種自由自在的心境讓我流連不已,每一句話都有着無盡的樂趣。我愛這字裏行間的灑脱任性。

學完這篇課文,我意猶未盡,迫不及待的打開網頁搜索,像一隻聞到油味的小老鼠想找到油罈子一般,這種渴望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小心臟。沒看過癮,我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一本《呼蘭河傳》。《祖父的園子》就是從中間選的。我花了四天時間把它看完,現在可以給大家好好説道説道這篇文章了。

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我是一個在農村裏長大的瘋丫頭,而《呼蘭河傳》寫的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裏的故事。其中《祖父的園子》是極具代表性的篇章。書中描寫的風土,民俗和居民生活狀態都讓我覺得和我們“大農村”一樣充滿鄉村情趣和泥土芬芳。這裏有明亮的天空,美麗的後花園,慈祥可愛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凡是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

關於《呼蘭河傳》的獨特魅力。我還似懂非懂,但我對《祖父的園子》口語化的詩一般的語言是非常迷戀的。讀過留痕,它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股純真無邪,又透着狡黠的靈氣。

因為愛上了這篇課文,我第一次那麼快樂地去讀一本書,因為愛上了這篇文章,我第一次愛上了鄉下的生活。現在記憶中的每一株小植物你都在我的心底發芽,悄悄地生長;每一隻小動物都在我心裏蹦跳,四處亂竄。此時,連我的夢裏的.都有了“呵呵”的笑聲……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3

這篇文章出自著名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全篇以輕快、優美的文筆詳盡地展現了祖父園子的勃勃生機。園子裏的所有生命都是那麼無拘無束;祖父又是那麼寬厚仁愛;尤其是童年的“我”,在這園子裏自由自在、快樂無憂。讀懂課文內容,明白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懂得大自然處處皆學問,習得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種;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4

祖父的園子不僅有美麗的花花草草、昆蟲以及和藹可親的祖父,但讓作者更留戀的是自己一去不返的童年。在祖父的園子裏,蕭紅自由自在地度過童年:蕭紅在祖父的園子裏,摘黃瓜、捉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和在祖父勞作時“亂鬧”,祖父也沒有怪蕭紅,所以,讓蕭紅自由快樂的,像園子裏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的植物們一樣,要怎麼樣就怎麼樣。玩鬧,給了孩子自由的心靈。在祖父暖暖的愛的包圍下,她自由、快樂、幸福地度過了童年。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5

今天,我們學習了《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讓我對這個童話般的園子充滿了嚮往,對作者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童年生活充滿了憧憬。更吸引我的,是祖父的慈愛,仁德,對“我”胡鬧、任性的寬容,放飛“我”的天性,對“我”深深地愛。

祖父的園子是五彩繽紛,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種類繁多,五顏六色的昆蟲,在園子裏飛翔、蹦跳、嬉戲;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花花草草,泛着淡淡的幽香,爭奇鬥豔的開放;高大挺秀,粗壯堅強的大榆樹,在陽光下,閃着金光,活力四射。在這樣美麗的園子中,跟着祖父四處轉悠。祖父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但其實,“我”不是在勞作,而是在胡鬧。“我”拿着鋤頭的“頭”鏟地,不過是在地上亂鈎一陣。“我”分不清哪個是苗,哪個是草,把穀穗當做野草割掉,把草當做穀穗留着。

而“我”這樣胡鬧,祖父不但不責備我,還耐心地給“我”講着穀穗和狗尾巴草 的區別。這讓我感受到了祖父的仁愛,對作者傾盡了愛心和耐心。

“我”跟着祖父澆地,“我”拿水瓢用力氣向天空揚去,便是下雨了。這體現出了孩子想象力豐富,敢於異想天開的天性。體現出作者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作者的眼中,太陽、大樹、土牆、倭瓜、黃瓜、玉米、花、

鳥、蟲子、蝴蝶……都是有靈性的,是自由快樂、不受約束的、不由別人主張、擺設,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長。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滿活力的。之所以在作者眼裏,一切都是活力的,自由自在的,是因為自己過着這樣隨心所欲,不受拘束,無憂無慮,充滿夢幻色彩的生活。

祖父的園子是色彩明麗的園子,自由的園子,快樂的園子, “我”也是自由的,快樂的。祖父的愛是暖融融的,像陽光一樣的,那麼温暖,柔和。作者在童話般的園子中度過童年,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生活,在祖父濃濃的、暖暖的愛中成長,使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

這個園子給了蕭紅無限的快樂,無限的留戀,也帶給了我無限的歡樂;祖父給了蕭紅無限的疼愛,無限的關心,同時也帶給了我無限的震撼,感動……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6

記憶中,祖父家屋後,有一大片綠油油的菜園子。那裏有我敬愛的祖父的最愛,還有我珍藏的快樂。

早春,菜園子是嫩綠的。剛冒出頭的韭菜,長的欣欣向榮。青翠欲滴的蠶豆,鼓出稚嫩的花苞。初夏,菜園子就成深綠色了。絲瓜、黃瓜爬上了房,黃色的小花,向着長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深秋的蕭瑟,似乎從沒有“光顧”過祖父的菜園,南瓜的金黃、番薯的深紅佔領了那個悲廖的季節。

祖父一天到晚都呆在菜園子裏,我也一天到晚跟在他後面。祖父戴着一頂大草帽,罩着一件粗布衣,肩膀上還搭着一條灰不溜秋的毛巾。他幹活,我也幹活。他拔草,我也拔草。有時,他還會停下手裏的活計,逗弄逗弄我。看着被我弄得慘不忍睹的菜地,被我的小腳踹得稀巴爛的韭菜,祖父總是寬容地笑笑,把我拎到一邊,隨後扶正他可憐的韭菜。

“小丫頭,過來”,祖父笑着揮揮手,我屁顛屁顛地跑過來。“把那邊的狗尾草拔乾淨嘍,獎你一顆糖。”祖父神祕地耳語,我像鬥勝了的公雞,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

綠意正濃的黃瓜,碧綠的藤蔓熱鬧地爬滿了房屋,似乎要長到天上去了。青菜、莧菜、生菜,綠油油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似乎要爬遍每個角落。那匍匐前進的大冬瓜,常讓我絆個嘴啃泥。園子裏,狗尾草像火焰一樣跳躍。

拔草拔累了,我就坐在大冬瓜上,踢一腳祖父剛種下的白菜。爬上枇杷樹,摘下一串小燈籠似的枇杷,用吃剩的果皮,攻擊那羣欺生的公雞。那隻常啄我腳趾頭的公雞,此時被我打得落花流水,只好狼狽地逃回雞窩。這時,祖父就會放下鋤頭,笑道:“快回窩,這丫頭又欺我的雞哩。”我哈哈大笑,可又嘟起小嘴,叫囂:“是它們先欺負我的。”

夕陽的餘暉,灑在祖父濕透的襯衫上,照着我汗津津的臉上。祖父來看我的工作成果了。我驕傲地仰起頭,指了指那奮戰了一下午的谷地。祖父一看,立馬瞪圓了眼,問我:“這是什麼?”“穀子。”我大聲答道。他隨即“哈哈”大笑起來,眼淚都笑出來了。我被他笑得莫名其妙,急得直拽他的鬍子。等他笑夠了,才小聲告訴我:“其實那才是狗尾草。”接着又耐心地教我,説穀子有芒針,而狗尾草是毛乎乎的。我哪有心思聽,掏出祖父口袋裏的糖,大喊一聲:“回家嘍”。

童年就在祖父的菜園裏,花朵孕育着歡笑,藤蔓包裹着快樂。終有一天,我會回到那裏。那裏有祖父,還有祖父的菜園。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7

今天在教學《祖父的園子》一課中,我覺得我展現了二十多年來積澱的教學藝術。那“拋”與“扔”的教學處理,及時捕捉了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現身説法舉例説自己的孩子為了吃冷飲,而不肯脱棉襖的趣事,拋磚引玉,讓生動的生活情境再現,引得整個教室鬨堂大笑,更喚起了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最精彩的是那段“指揮”,特有創意,學生被我那誇張的肢體語言一解釋,我想再木納的人也該明白作者為何運用這種重複的寫作手法。

左思右想,課堂上的我彷彿和我的學生一般大,幽默詼諧的語言,誇張的動作,燦爛的笑容,簡直就像個頑童。我帶給學生的是輕鬆與自由,讓學生覺得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上完課,反思自己,覺得讓學生喜歡學習,且不説知識內容學生是否感興趣,真正能吸引住學生的還是老師的魅力,這就要靠自己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的積累和探索了。希望自己能在三尺長的指揮台,像“指揮家”一樣奏響出強烈而優美的音樂來。

祖父的園子作文 篇8

蕭紅有一個童年裏,她每天和祖父在一起,在空氣清鮮、五彩六色的園子裏玩耍嬉戲。蕭紅的童年都是我們孩子們嚮往與憧憬的童年,她的童年無憂無慮的,整天都開開心心地,總會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覺得一切事物都是那麼美好,事事都是那麼順心。

我的童年是在我家的前院中度過的。媽媽在生下我五、六個月之後,她就將我交給奶奶。是奶奶把我從不懂事、淘氣、愛哭鼻子的小女孩拉扯成一個懂事的小女生。

每天,奶奶早早地起牀,為我製作各種各樣含有豐富營養的早餐,然後叫我起牀,幫我扎小辮子,又要想出各種各樣的小故事講給我聽。

在我家的前院,最令我記憶憂新的是吃竹筒飯。有一次打颱風,風把我家那幾根竹子多刮斷了。次日早晨,我跑出去撿了一小段竹子嚷着要奶奶給我做竹筒飯吃奶奶呦不個我,只好將這段竹子的其中一頭挖一個硬幣大小的洞,將白白的大米洗乾淨後放進竹筒然後加是適量的水然後用木頭把那個小洞堵上再在外面錮上一層泥,奶奶找來柴火又搬來兩塊磚頭把柴放在兩塊磚頭中間把它點燃後就把竹筒放在火上轉着烤沒過多久院子裏就發出米飯的香氣了。我急着想吃可奶奶説要等竹筒涼一下再把外面的泥去了把竹筒洗乾淨再用刀把它從中間劈看就可以吃了。軟軟的米飯,酥酥的脆脆的,再加上竹子天然的“乳汁”,味道別提有多好吃了!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童年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讓這段美好的回憶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nwuzuowen/yeyezuowen/8g2rj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