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精選6篇)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在人間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精選6篇)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1

今天,我讀完了一部小説,它的名字叫《童年·在人間》。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作者是高爾基。這部小説主要講的是:阿廖沙結束了童年,走向了社會。但社會中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去面對。

阿廖沙的第一個工作就很讓他厭煩。他去了一家鞋店當學徒。這個老闆是個矮胖子,栗子臉,很不招人喜歡。鞋店裏還有阿廖沙的表哥薩沙。他很傲慢,根本不把阿廖沙放在眼裏。可是有一天,他讓阿廖沙看他箱子裏的“寶貝”。

裏面只有一些鈕釦。他見阿廖沙不滿意,很不高興,説主人會罵他弟弟的。阿廖沙忍無可忍,逃跑了。他的第二個工作同樣讓人討厭,就是要天天面對一個老太婆。她愛吵鬧,還奚落阿廖沙的外祖母。雖然外祖母一再請求説讓他在幹一段時間,但他還是逃跑了。在社會上流浪完後,他又回到了以前的主人家。幹了一段時間後,阿廖沙遇到了裁縫的妻子。她人很好,常常借書給阿廖沙看。可是,好景不長。到第二年春天的時候,裁縫一家搬走了。

雖然他們搬走了,但又搬來了一位美麗的夫人。她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阿廖沙很喜歡她,她也很喜歡阿廖沙。有一天,夫人的小女孩在她媽媽懷裏迷迷糊糊的睡着了。阿廖沙便回家去,可是小女孩耍脾氣,不跟阿廖沙道晚安不肯睡覺。阿廖沙跟小女孩道了晚安後,回去睡覺了。第二天,我向夫人借了本書,睡覺時就偷偷地吟詩。

後來,我離開主人家,去聖像作坊當學徒。作坊裏的人都很讓人喜歡,有一個人還會在夜裏吟唱自己寫的歌。可是掌櫃很煩人,老是把錢扔到地上,我把錢丟了,他就説是不小心掉的;我把錢還給他,他第二天還玩這種遊戲。阿廖沙很討厭他,於是獨自在街上走,遇到了以前的主人。幹了一段時間後,他走進了大學,改變了人生的航道。

一個人要想獨自在社會上生活很難,何況阿廖沙還是一個不到18歲的孩子呢!但,社會中的困難,他都一一克服,證明他不是個孩子了,而是一位大人了。在我們的世界中,又有誰具有阿廖沙的這種精神呢?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2

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我就對高爾基所處時代的社會產生了好奇:連家庭都這般黑暗,那社會呢?稍後幾天,我便讀了他的《在人間》。

《在人間》講的是高爾基11歲時被迫離開家,在外面打工的經歷。在打工的過程中,他遇到許多人,歷經千辛萬苦,卻僅能得到養活自己的工錢。整篇文章大多數都是高爾基和“同事”、朋友間的談話,反映了沙俄時代的腐朽與黑暗。

但是,高爾基在這樣的黑暗環境中,還能堅持抽出時間來讀書,這種精神多值得我們學習呀!而我們呢?我們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寬敞的教室,明亮的光線,乾淨的黑板,整齊的課桌椅,還有優秀的老師……我們擁有這美好的一切,跟高爾基比起來,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不認真完成作業呢?

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否則,又有何顏面去面對辛苦養育我們的家長和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呢?

但是,學習不是僅僅學一方面,還要學習多方面,讀多方面的書。高爾基就是這樣的,他什麼書都讀:故事、諷刺類小説、歷史故事……我們也一樣,應該多讀不同作家、不同類別的書。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必須發奮學習,努力向上!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3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與青年時代生活與命運的回顧,展現了世紀之交廣闊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在我讀的書目裏,我最喜歡的就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淚流滿面,讀完了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在人間》,我又為舊俄國的黑暗制度而氣憤,讀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學》,我被主人公在社會大學鍛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這本書講主人公阿廖沙小時候父親病故,9歲時跟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親眼看見毒打兒童等令人作嘔的醜事。但外祖母卻給他講了許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十一歲時由於外祖父家業破敗,無法養育他,他便到社會上打工,獨立生活。

在十六歲那年,阿廖沙獲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學,可是那時的大學對窮苦學生關着大門的。終於,有一個“特別大學”—專門收留窮苦學生的學校向阿廖沙敞開了大門,阿廖沙終於開始了新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與我比真的是差得太遠了,我從小就有父母的關心,可是我卻總説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別人。在學習上,我時不時嫌學習悶啊,煩啊,一點也不主動,小阿廖沙把學習當成樂趣,而我卻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負擔。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艱難的,可是文學給他帶來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奮努力下逐漸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輕鬆,那麼我就更應該向阿廖沙一樣去好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建設祖國的明天貢獻力量。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書像明燈,像豐碑,閃爍心頭;像多彩的陽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錦的征程。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4

暑假裏,我還看了《童年,在人間》這本書,今天讀完了,這本書讓我瞭解了另一種生活。

這本書的作者是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主人公阿列克塞,他的童年是隨着姥姥和姥爺一起度過的,在這裏他的童年過的很開心,姥姥每天給他講許多有趣童話故事,而姥爺教他認字、背詩等。

當他長大了時,他告別童年來到人間。在人間,阿列克塞做過許多工作,但結果都很不理想。最後在雅可夫舅舅的引導下,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依靠知識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為了開始新生活,他勇敢的出發了。

阿列克塞為了新生活尋找適合自己的出路。於是我想在學習中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在書中我還看到有許多熱心的人給予阿列克塞幫助和鼓勵,我想自己也應該做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少年。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

這是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彼什科夫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阿廖沙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説是家,不如説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

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給予了阿廖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廖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而我所要説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這就是我讀了《童年》的一點感悟吧。

童年在人間讀後感6

阿廖莎徹底和繼父鬧翻了,他又搬回了外祖父家,外祖父更加的瘦了,也更吝嗇了,無論什麼東西都和外祖母分的很清楚,阿廖莎從此也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因為外祖父的吝嗇,阿廖莎每到節假日就去撿垃圾,他撿骨頭、破布、碎紙,然後再把這些賣掉,把得到的錢交給外祖母,因此得到了外祖母的讚賞。雖説阿廖莎的成績很好,但他還是放棄了上學,因為學校的同學們都嫌棄他,並且外祖母也生病了,為了掙到更多的錢,阿廖莎過上了街頭流浪的生活。

繼父被單位開除了,母親和小弟弟又搬回了外祖父的住處,母親又瘦又虛弱,小弟弟也是皮包骨頭,為了照顧母親和小弟弟,阿廖莎成了保姆。母親的病很嚴重,整天的不説話,外祖父依然很小氣,連飯都不給母親和小弟弟吃飽,阿廖莎感到很難過。母親還是死了,阿廖莎很傷心,外祖母也很傷心。母親去世沒幾天,阿廖莎就被小氣的外祖父趕出了家門,從此阿廖莎開始了在人間的生活。

到這裏,這本書《童年在人間》完全結束了,我的心也很沉重。阿廖莎和我一樣大的孩子,從小到大受了多少折磨和苦難,父親、母親的相繼離去,給他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我們從小就不愁吃喝,並且玩具多的要命,爸爸、媽媽對我愛護有加,過的簡直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我無法體會到阿廖莎的生活,不知道在寒冬中撿垃圾的滋味;不知道鞭子抽在身上痛楚;不知道餓肚子的感覺。我們生長在蜜罐中,卻不知道去感恩我們的親人,認為他(她)們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我們是多麼的無知啊。阿廖莎的精神也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習他堅持不懈、尊老愛幼、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rwjzv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