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 >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經歷創作的自傳體小説。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的生活,既抨擊了黑暗,也展示了光明。高爾基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堅強地從陰霾中走了出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幼時喪父,自小就跟着外祖母和母親來到外祖父家。與其説是家,不如説是人間地獄。

外祖父掌管着家中的一切,他視財如命,性格也是十分的古怪、暴躁。兩個舅舅也是十分的自私、粗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常常因為財產而大打出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竟把他打得失去了知覺;他的兩個舅舅讓工人“小茨岡”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工人壓死……一件件醜事,一樁樁暴行,一幕幕慘劇,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這都給阿廖沙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幾年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到許多地方打過雜,這些時間裏他飽受欺辱,可都堅強地熬了過去。因為他一直被自己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信念支撐着。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我不禁曾想:要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和俄國沙皇時期差不多,會怎麼樣呢?豈不是認為這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温室的花朵,到野外如何茁壯成長?時代在更新,科技在進步,可現在的孩子卻是越來越嬌弱。蘇聯小説家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首先要學會吃苦。”為歷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獲得。就像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涯,首先就要學會吃苦。現在地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今後的知識儲備打下紮實的根基。好比是我們想要學會跑步,首先要學會站立、走路是同一個道理。

高爾基,這一個奇蹟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2

當我剛從童年時期跨入青春期時,便開始感受高爾基悲慘、黑暗的童年。

創作於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紀實性小説,《童年》記述了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三歲喪父,被母親帶到外公家生活,外公從事印染致富,後外公因大量放貸款而破產。

這本書中描寫了大量具有鮮明特徵的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代表莫過於外公和外婆。外公是第一個鞭打小阿廖沙的人,而且打完後還説這都是為他好。自己挨的打比他多多了,沒有那麼打罵就沒有他今天事業的成就。苦難的時間磨練了他。三十年的時間使外公“媳婦熬成婆”,他練成了一副鐵石心腸,認為人生在世,無時不在四面受敵,人與人之間只能以鄰為壑,黨同伐異,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這就是外公的.人生哲學。但外婆在阿廖沙的眼中就大不相同。他説:“我一想到外婆,一切苦惱與委屈都離我而去,化為烏有,一切都變得比較有趣,比較愉快,人們也變得更加可愛了……”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公外婆各自的上帝。在外婆的心中,上帝是大慈大悲,和藹可親的。她視上帝為知己,向他傾述自己的心事。實際上這個上帝的原型就是她自己_真誠老實,仁愛慈祥。高爾基將人民的一切優秀品質都體現在了她身上,而外公心目中的上帝就不同了,他兇狠殘暴,心胸狹窄,有強烈的報復心。“外公跟我講上帝的威力無處不在時,他總是先強調這種威力的嚴酷性:比如,有人造了孽_被洪水淹死了,又有些人造了孽_後來活活被燒死了,他們的城市也被毀於一旦。後來,上帝常用饑荒和瘟疫來懲戒世人,他歷來都是懸掛在大地上方的一把寶劍,是懲罰罪人的鞭子”。他認為,既然上帝都是這樣,為了發財致富,刻毒殘暴一點也就算不了什麼。他對幾十年的結髮妻子也毫不講情義,老了竟和妻子分家。讓外婆帶着阿廖沙獨自生活。

在小阿廖沙心中,外婆是善的象徵,而外公是惡的象徵。除此之外還有內心與外婆相似,最終被壓死在十字架下的小茨岡;長期為外公賣命,後來雙目失明而被趕走的格里戈裏師傅;被大家視為“異類”,而被趕走的“好事兒”。

高爾基著作童年讀後感3

  我相信,無論是怎麼樣的人,一定都有過無法忘懷的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回憶對他而言是美好的,還是殘酷的,是否擁有最重要的回憶,都會無法忘記,因為,這種回憶已深深的埋入了他的記憶中,所以,在空閒的日子裏,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之一的《童年》,以下就是我在讀的日子裏的一些感觸與啟發。

  《童年》這本書很好的講述了那時社會的黑暗與殘酷,它用主人公阿列克謝的眼睛描述了當時沙皇統治時期的黑暗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和仇恨,在那個世界裏,人們貪婪、自私,甚至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犧牲別人或者不顧一切,但正如那句話所説:“有壓制的地方必然有反抗,有黑暗蝗地方也必然有光明。”那個世界也有好人,比如學徒小茨岡和科學家“好事情”。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原則,從而使自己被排在“黑暗”的圈子外,成為光明的一份子,他們最後還是悲慘的結局,這能怪誰?追根到底,錯的始終是這個人性泯滅的扭曲社會。

  但是就是在這個社會也不乏有善良的人,這個人給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阿列克謝的姥姥,她常常給阿列克謝講動人的神話故事,也教她不要做一個醜惡的人,她是負責與爺爺那那惡勢力對抗的人,所以在主人公眼裏,她彷彿是上帝派來的使者來拯救爺爺一家人的,是她把“我”從黑暗中救出來,然後灌輸光明的思想,可以説,如果沒有她,“我”極有可能會成為“黑暗”中的一員,變成一具庸庸碌碌的行屍走肉,所以,姥姥她是阿列克謝前進的方向。

  有一次,小阿列克謝為了買書,拿了家裏的一戈比,從某方面來説,他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可是在那時是不允許的,為此,還被爺爺捱了一頓揍。

  所以,我們跟阿列克謝的童年比起來是很幸福的了我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過過苦日子,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redianhuati/tongnianduhou/ol7v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