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橋的作文 >

洛陽橋初中作文

洛陽橋初中作文

洛陽橋,原名叫做“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小編收集了洛陽橋作文,歡迎閲讀
 

洛陽橋初中作文

第一篇:洛陽橋

我總認為城市高樓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環境嘈雜。但自從我親眼目睹了壯觀的洛陽橋,摸過那古老的榕樹,賞過它那古樸的風格建築……才證實“萬安橋”這個令人嚮往的名字並不虛假,是那麼真切與實在。

當我站在橋頭,才知道“洛陽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陽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橋。它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保存有當年好履長波,跨江海,勢若飛虹的雄資,仍然吸引着慕名而來的四方遊客。

橋頭有一棵老榕樹。它枝葉鬱鬱葱葱,像一個帳篷。這棵榕樹萬古長青,榕樹下有它悉心呵護的石碑,記載着有關洛陽橋的歷史文化。

洛陽江四周都是高低無律的民間住宅,“古樸”就從它們之間流露出來。炊煙裊裊,緩緩流入雲際,給人安祥的感覺。小屋黑白兩面色,簡單而又分明,小巧精緻的窗子各房頂雖陳舊、簡陋,但還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小屋一座挨着一座,一間靠着一間,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屋頂兩檐微微翹起,那層層疊疊的墨黑色磚瓦連綿不斷,時起時伏,遠遠望去,不正是像一條烏龍盤旋在上嗎?

二十一世紀的洛陽和那個古樸的洛陽真是天壤之別。

在洛陽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陽橋。古橋是用石頭砌壘起來的,而新橋是用水泥和鋼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猶如彩虹卧波,十分壯觀。新橋比古橋更牢固,雖未經千年滄桑,但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江河的沖刷,仍毫髮無損,正因為有了這座橋我們洛陽的經濟才會日益繁榮。

洛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一幢幢高樓,廣廈拔地而起,商業區繁華似錦。寬闊的道路兩旁,滿眼綠色,像一條條別在道路腰間的綠色綢帶。看,洛陽城多麼會打扮自己:高樓大廈為衫,綠化帶為裙,還穿着繡花鞋———路邊開着各色的小花,招來五彩的蝴蝶——它們很親熱地落在行人身上,真是“人間才數月,洛陽已千年”。

不説別的,説説我周圍的吧。現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種各樣的電器,還有各式各款的傢俱,新房連片,摩托車、小轎車成羣,服飾多樣華麗,更難得的是村裏(陳壩村)讀書免費,人們的文化水平、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這些都是改革政策好,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效。

看着人們臉上甜甜的微笑,我知道他們在幸福地享受着生活。是啊,只要洛陽人齊心協力,攜手共進,一定可以把洛陽建設地更加美好、更加繁榮、更加靚麗!

我相信有這一天!

第二篇:洛陽橋

洛陽橋,乍見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在河南洛陽市呢。其實,它離洛陽市有幾千裏遠。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灣和洛陽江匯合的地方。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洛陽橋在建築上許多創新。它採用“筏型橋基”,在沿橋樑中線的河底下,用許多大石條壘成橋墩。這裏水深流急,石條拋下去後就會被大水沖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能工巧匠們反覆試驗,尋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等待風平浪靜,潮水低落時,同時出動許許多多裝滿石條的船隻,把它們同時填進江裏。就這樣,在水底壘起了一座長500米,寬25米的橋基,長長的橋基宛如一條水下長龍,靜卧江底。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凝聚成為一體,使之不被大水沖塌,造橋的工匠們又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海底有一種長有貝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它有兩個殼,一個殼附在巖礁上或者另一個牡蠣上,互相交結在一起,另一個殼則蓋着自己的軟體。

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膠成一片後,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種牡蠣。果然,沒出幾年,牡蠣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連成一個整體,又把衝散的石頭也膠合在一起。洛陽橋基歷時900餘年而不垮、不散,牡蠣功勞不小。這件事,可以説是建築史的一大創造。鋪設在洛陽橋上的都是10米多長、又厚又大的石板,據估測,每一塊重達二三十噸。怎樣把這麼重的石塊運到高高的.橋墩上去呢?修築橋樑的工匠們又從潮漲潮落中受到啟發,採用浮運法。工匠們等到漲潮時,把石塊用木排運到橋墩跟前,借用漲潮的浮力,把石塊放置在石墩上。洛陽橋上的300多塊石板和上萬塊石料,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架上去的。洛陽橋被人譽為“天下奇”,由此看來,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陽橋頭有一塊匾額,上面寫着“海內第一橋”。

第三篇:洛陽橋

雨打在窗户上,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音,驚動了趴在窗台上痴痴看雨的我。

“叮鈴!”屋裏響起了急促的電話鈴聲。

我慌忙地跳下窗台,去接電話。電話是丹丹打來的,她邀請我與她一起去洛陽橋遊玩。

去洛陽古橋?太好了,我喜出望外,連連答應下來。

因為修路,我們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終於來到目的地——洛陽橋。我和亦丹一人撐着一把雨傘,撒腿就往橋上跑。

橋太古老了。細細的紋路,清晰地刻在石條上,好像倒映出了閩南人親切的面孔,因為歲月的變化,這些面孔有的蒼老,有的清秀,但不管怎樣,面孔上都洋溢着濃濃的笑意。

正當我全神貫注地研究石條的紋路時,亦丹突然發出了一聲驚叫,我的注意力全部傾到了她那一邊,鞋帶都沒來得及繫好,就急忙站起來,“啪”地摔了個嘴肯泥。

繫好鞋帶,我才匆匆跑到亦丹身邊,順着她的目光向橋下看去。

哎呀喂,我的天哪!就在河邊的淤泥上,滿河灘的小洞洞跟着它們的主人——螃蟹鋪天蓋地向我飛來,嚇得我立刻閉上了眼睛。

是一陣鳥鳴聲把我叫醒的。我睜開眼睛,朝着聲音傳來的地方看——哦,是一隻體型修長的白鷺哪。飛行時,它把兩腳併攏縮起,張開寬大的雙翅,露出下面黑色的羽毛,轉了幾個圓圈之後,它便落在了一顆紅樹上,用它那潔白的翅膀輕巧地拍打着水面。

我正要拍攝白鷺在紅樹林漫步的過程時,我的背突然碰到了一個冰冷的東西,回頭一看,原來是一隻張開血盆大口的獅子。再仔細一看,原來還有踩着繡球的小獅子,抱着小獅子的母獅子,齜牙咧嘴的公獅子呢!

那這座古香古色的洛陽橋到底是何人所建?據媽媽説,這是一位聰明至極的人創建出來的,此人名叫蔡襄,他發明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種蠣固基法”,人們根據他的想法,在巖石和橋基側面都種上了牡蠣,用它們來填補巖石間的縫隙,使橋更加牢固。當人們發現這些種在巖石上的牡蠣特別肥嫩時,便突發奇想,將牡蠣全部種在巖石下面,不夠胡就用小石板來代替。以至於我們今天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在紅樹林的周圍,插着一塊塊長短不一的石板,上面長滿了牡蠣,當浪花輕輕拍打石板的時候,牡蠣心裏也許會升起一團幸福的微笑和滿足感……

這次洛陽橋之行,不僅加深了我對家鄉歷史文化知識的理解,更讓我和丹丹之間的友誼橋樑更加結實、堅固。

標籤: 洛陽橋 初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qiaozuowen/m4lk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