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競爭作文 >

初中作文:成長需要競爭

初中作文:成長需要競爭

  導語:我們每個人都會慢慢的成長,也許我們會是一個不平凡的成長,也許是一個和別人一樣普通的成長,其實成長是需要競爭的。 小編收集成長需要競爭的作文,歡迎閲讀。
 

第一篇:成長需要競爭

我們每個人都會慢慢的成長,也許我們會是一個不平凡的成長,也許是一個和別人一樣普通的成長,其實成長是需要競爭的。

上課後的幾分鐘,身體又開始疲憊起來,才開學第二個星期,我不知不覺又有了這樣的感受。因為在假期中竟爭沒了。

我覺得成長就是這樣,在漫長的人生中,竟爭是不可缺的,有了竟爭才會有向上、也就是説社會的進步靠的是竟爭得來的。每當你走在回家的路上,一邊吹着清涼的空氣,一邊賞視着路邊的那些彎曲的花草,誰都知道它們很幸福地生長在這樣的一個雨露、陽光充足的環境裏。但如果你去過叢林深山,你便會知道這些花草是多麼的脆弱。植物都是需要陽光,但如果被別的樹擋住了,會怎麼辦 竟爭,這是沒理由的。要想不被別人比下去,就要比別人更有能力。所以那裏的樹才會長得那麼直、那麼高、以便得到更多的陽光。説完地上,在看看地下。如果在一棵樹下挖開土看看,便會發現樹的根是多麼的粗大,甚至伸到地下幾十米外。如果把樹的杆比作人的才能,把森林比作社會,樹杆越高得到的陽光供給樹根越充足,樹根便越來越粗,越來越深。從這裏就可以得出:人,是需要竟爭的。竟爭靠的是知識,有知識超過別人,然後再以獲得的一些物質去讓自己在社會上有立足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加繁榮。如果沒有竟爭,那樣的小草風一吹就倒了,但如果有了竟爭,再大的風也不能把它吹倒,因為它經過了千錘百煉,已根深地固。

現在這樣的社會上,沒有誰讓着誰,只有誰擠着誰,大擠小,強擠弱等都是必然的。所以如果放棄就表示提前取消生命的資格。只有竟爭才能讓人生活得更精神。而知識就是竟爭最好的武器。

第二篇:成長需要競爭

暑假裏,我每天奔跑在前往輔導班的路上。在那裏我結識了一位老師——劉老師。

他大約有四十多歲的樣子,身子略胖,寬寬的額頭閃爍着光滑又輕盈的光澤,如同一個大燈泡,總是有一縷頭髮搭在額頭上。別看劉老師其貌不揚,卻本領高超。今天就讓我為大家來講述數學老師外傳吧。

首先嘛,自然要向大家介紹老師最著名的特點:幽默風趣。如果他不教我們的話,一定會去當一個喜劇演員的',並且和憨豆先生有一拼。上課時,他總是把大量的笑料加入到課程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人都佩服他那絕妙的幽默感。

第一回:幽默切黑板。在講到“全等三角形”的時候,他説道:“當你在黑板上畫了一個三角形,又畫了另外一個和它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時,你就拿家裏的切菜刀把這個三角形割下來,放在另外一個三角形上。如果它們能完全重合的話,那它們就全等了。如果你話了一千個一樣大小的三角形再把它們割下來的話,雖然能證明這一點,但我們的黑板也玩完了。”這一段話成為了絕妙的經典。

第二回:爆笑切姚明。他在説道“截長補短法”時,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小人,一個高,兩個低。他指着三個小人説:“這個高的是姚明,矮一些的是趙本山,最矮的是潘長江。補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揪着趙本山的頭髮把他拎到潘長江頭上疊羅漢,來和姚明比高低。截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用電鋸把姚明切成兩半,一半和潘長江一樣高,另一半和趙本山比比誰高。”在同學們笑得人仰馬翻之後,他又説道:“你們看,姚明為數學獻身,死的偉大呀……”這句話直接讓二十個人笑得趴在桌子上,十五個人在地板上,十二個人斷了氣,八個人翻白眼,五個人口吐白沫,一個人昏迷過去直到晚上都沒醒過來……(你算算看一共有多少人?)

第三回:母雞學下蛋。當然啦,一個只會説笑的老師並不是好老師。很榮幸我們的劉老師講課也十分精彩,速度適中,完全適合我們的接受能力。在每一道題中他都講的詳細透徹,並且還為一道小題,給我們延伸了許多相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的提前預習對將來的學習有不可估量的好處。我們把這叫做“母雞下蛋法”,一個母雞下了一個蛋,蛋中孵出了小雞,小雞又生了一個蛋……其實這樣的方法也適合於其他的學科,比如歷史和英語等。

第四回:細心好老師。劉老師還對學生十分關心,上課時首先講述我們所學的內容,然後講解例題,通常是三到五道題。然後便讓我們做練習題。在大家做練習題的空當,他會穿插在學生之間,看每一個學生做題。這一過程中他背抄着手,躡手躡腳地穿行在每一行。然後立定在一個學生身後,屏氣凝神地觀看一會兒,或一聲不響地走開——那通常意味着你做得很好,或悄悄地指出一些錯誤: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給學生一些暗示和提醒,學生立刻能心領神會,恍然大悟。有時他也會説話的,但通常很小聲,怕吵了同學寫題。

這就是我們的劉老師。他那略帶口吃的聲音(好像每一個老師都有這個問題)和絕妙的笑料讓我們倍感親切。在暑假裏遇到這樣一位老師,真不是什麼壞事。

標籤: 競爭 成長 初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ngzhengzuowen/ey8ow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