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家鄉作文 >

家鄉的民風民俗優秀作文

家鄉的民風民俗優秀作文

導語:在我們的眼中家鄉的民風都是怎麼的呢,大家好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歡迎借鑑!

家鄉的民風民俗優秀作文

【篇一:家鄉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裏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了,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了寬大的柏油馬路了。

以前聽奶奶説:“這裏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麼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着頭露着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説説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嚐,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饊子、酥饊……,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製作它們就難了,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麪什麼的,錁錁裏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麼就得補61天的齋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於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了,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麼就要補61天的了。這很不划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了,關於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還有一個風俗就是13歲或14歲以上的女孩就不能穿短裙什麼的了,也不能穿短袖,你們説説:“我們的習俗是不是很封建呀!”再怎麼封建也得遵守呀!”因為習慣了也就覺得這個習俗很好,在漢人看來是很封建的。不,不,我可不同意你們的看法,不是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嗎?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遊,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篇二:家鄉的習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而不同的家鄉也會有不同的習俗。你想知道我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嗎?別急別急,君情聽我慢慢道來……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説到習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裏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乾、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裏拜完灶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裏、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習俗有意思吧!你家鄉的習俗呢?不防也説來聽聽吧!

【篇三:家鄉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裏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户户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裏,殺豬後會請村裏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麪裏裹着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裏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着“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着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藴,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篇四:彝族節慶、禮儀食俗】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裏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其禮品多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並在上面鋪蓋四塊肥厚的熟臘肉;火把節是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間進,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容豐登。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八人廣席,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在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麪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麪製成。

【篇五:壯族傳統的“情人節”隴端節】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台台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裏演文戲,俗話説: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裏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羣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敍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説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製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夥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標籤: 民俗 家鄉 民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axiangzuowen/x2pk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