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家鄉作文 >

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

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

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1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嶽麓書院有名聯雲“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不過湘江沿岸一座平凡小城,寥見燈火通明,亦不足名揚天下。只不過它是我的家鄉,我最值得驕傲與誇讚的家鄉。

家鄉的美食,可是出了名的佳餚。沒有八珍玉食,更談不上饕餮盛宴,有的只是數不清的街邊小館與最平常的食材。傍晚,若是肚子發餓而飯還未有着落,上街去吧,你必能乘興而歸。有赤紅而外裹金黃辣油的小龍蝦與你火辣辣的熱氣脣齒留香;亦有冰涼香醇的豆奶揮灑透徹心扉的爽朗。別看臭豆腐聞着彆扭,若肯壯起膽子親自品嚐,外焦裏嫩,醬汁四溢的口感必叫你終身難忘。兩排樓房之間極狹小的巷子口,隱藏着一家芳名十里的米粉攤,路燈剛剛亮起,這裏已濟濟一堂。老闆娘結實的身影忙前忙後,嫻熟地炒着糯白的米粉,倒入溢滿油光的褐色粉湯裏,再端端正正地送到你面前。輕輕一抿,米粉即滑過舌尖,忽然一種温暖而踏實的感覺纏繞心頭。那是家鄉的味道,滿載來自靈魂深處的慰藉翻山越嶺贈與你,不遠萬里。

家鄉值得誇讚的絕不只是美食,還有美景。話説北有故宮,南有大廟。南嶽麓山腳下,道佛二教碰撞交融,迸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你會看到冉冉的香火生生不息地燃燒,看見透過香火的廟宇裝潢慢慢地搖晃,看見虔誠的信徒雙手合十跪地長磕,你會驀然開始懂得他們的痴守與信仰,懂得宗教的感染力與不可撼動的地位,心也跟着漸漸沉澱。偶遇一道人,紫袍墜地,長簫手秉,悠悠的簫聲滌盪於熙攘的人羣。他的雙眼似乎是沒有焦點的,又似乎正望向太遙遠的遠方。登上山頂,雲海吞噬了整個世界。只見得不遠處的山頭搖曳着藕荷色的`暮光,一層層淡去,到天際邊已微乎其微,不見山體,只有蜿蜒的山尖如從雲中升起一般靜默而立,宛若幾隻淡紫色的小船默然行走於天地之間。難怪蘇東坡曾發出“雲海天涯兩杳茫”的歎言,浸沒在這般縹緲的雲海裏,置身塵世於何處,卻也罷了。

家鄉不大,卻醖釀出一股子一鳴驚人的血性與氣概。晚清曾國藩率湘軍大攻太平軍,戰略之精湛,出擊之迅猛,鑄成“無湘不成軍”之傳説。偉大領袖毛主席率紅軍、解放軍鏗鏘奮戰、赴湯蹈火、砥礪前行,將湖南人永不服輸的剛烈骨氣揮灑得淋漓盡致,並將其世世代代星火相傳。

這就是湘潭,所有湘潭人最值得誇讚與驕傲的家鄉。

誇誇我們的家鄉作文2

一提起雲霄的名勝古蹟,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遠近馳名的景點——高溪廟。作為“福建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高溪廟,既有豐富深邃的文化韻致,也有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那一次我去了高溪廟,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我騎車來到山腳下,遠遠望去,高溪廟在朦朧晨霧的籠罩下,像一幅在浮雲上面的剪影一般,顯得分外沉靜肅穆。當我邁上台階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一排排整齊美觀的小樹叢,那翠綠的顏色,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台階兩側各有一隻雄偉精緻的石獅,它們毛髮倒豎,齜牙咧嘴,巋然屹立在山門前,腳下還踩着一隻綵球,可真貪玩呀!

上了台階,我便被扶欄上上那一幅幅巧奪天工的雕刻給迷住了:含苞綻放的菊花;傾城傾國的牡丹;神氣十足的老虎;翩翩欲飛的朱雀……那感覺,彷彿置身在幻境之中,讓人如痴如醉……

欣賞完雕刻後,我便來到了正堂。門口掛着的兩副對聯:“地振山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拓土開疆宜崇祀事,安民保境憂仗英靈”與門上高懸這的三個大字“高溪廟”讓我不禁駐足欣賞那端莊秀氣的書法藝術。一進大廳,我就被廳內的四副對聯所震撼:“開漳水萬世衣冠文物,創雲山千秋漳績業功”,“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廳上安放着各位開漳聖王的塑像,有陳正、陳元光以及他手下的將士。據歷史記載,公元677年,年僅21歲的陳元光帶領着各位將士評定了“蠻獠”,又從老家(固始縣)遷來了一萬多名的百姓落户雲霄。陳元光將軍興辦學堂,注重農民,經過了20多年的艱苦奮鬥,當年的漳州便呈現出“花果飄香,五穀豐登”的景象。陳元光將軍在一次戰役中不幸被敵人用暗箭所傷,中毒致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立了廟堂,讓後人銘記他的英雄事蹟。

接着,我又來到了“漳潮軒”,並參閲了裏面許多歷史資料,才知道了這裏還是洪門聖地,原來鄭開又在這裏創辦了天地會……

高溪廟環境優美,周圍綠樹成蔭,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悠久的文化,是疊嶂的山巒中一顆閃亮的金星。它就像閒雲野鶴一樣,悠然自得,具有豐富的歷史美感,這些歷史美感將給予你一片靜謐,一份遐想,一份豁達……我希望,這裏能成為旅遊勝地,讓世界上的人們都到這兒遊覽,弘揚它的精神,讓它更加輝煌燦爛!

標籤: 家鄉 誇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jiaxiangzuowen/ned4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