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其他話題作文 >故鄉作文 >

有關我的故鄉的作文

有關我的故鄉的作文

我的故鄉

有關我的故鄉的作文

關於我,我可能是個不孝子孫;關於我的故鄉,故鄉可能是一位無可誇耀的母親。這麼多年來,寫過很多文章,似乎單單忘記了也要寫一寫自己闊別多年的故鄉,這是最不應該忘卻的忘卻,就像我們常常感恩於素昧平生之人的一個微笑,而對朝夕相處的父愛母愛熟視無睹。為此,中秋放假回家,於倉促之間寫完這篇心靈上的應命之作,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我只能先撿着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説,這樣一來,彼此之間的距離就會拉近很多。而所謂耳熟能詳的,的確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幾筆的,很遺憾,翻完中國《二十四史》,都未曾見得一位。説到項城,地廣人稠,物產豐富,底藴深厚,於阡陌之中走出幾個草莽英雄有何不可?於草堂書齋之中走出幾個治世能臣有何難哉?扼腕歎息之餘,只好收拾起對故土文化底藴的信任,再次用尋求的目光打量中國近代史。項城出現幾個有共同認知的人物何其難哉!

是他?難道只有他?

袁世凱,這個人毋庸置疑是河南項城人,早幾年在項城上學唸書,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遊記,遊覽的正是袁世凱故居。古色古香的木製門樓,在林立栨比的現代化商鋪面前,顯得寒磣而不協調,讓人很難相信這裏曾是一座王府侯宅,袁府之內無甚稀奇,年久失修,經營慘淡,無奇花異草引人奪目,亦無亭台樓榭暢覽其間。曲折迴環的逼仄甬道,處處顯示袁府空間之狹小。正堂之上,有袁世凱蠟像一尊,與歷史印象略有差池,歷史印象中的袁世凱,腰圓臉闊,四肢肥碩,此處乃是一位枯瘦乾癟的老頭,戴着官帽,穿紫莽袍,以一代清官,彪炳千秋的模樣展示在大家面前。不難想來,這是後世子孫,為美化祖宗而有意為之。這是一個敗筆!亂改祖宗神貌是對祖宗之大不敬,歷史只會去偽存真,追本溯源,由此看來,這尊蠟像實為歷史上腌臢小丑技窮之作,不用説,這尊蠟像決不可能長久於此處接受遊客的瞻觀。

正堂右側有一耳室,卷宗几案,珠寶字畫。卷宗記載着袁世凱的仕途行履,珠寶字畫為袁世凱當年把玩過的珍愛之物。斯人已去,府邸空矣,與人之一生,英雄如何,百姓如何,死後皆為土灰,如這卷宗,滴墨蘸香之餘,無不昭示着歷史風雨縹緲,無論你從哪裏來?無論你到哪兒去?無論你要幹什麼?周匝幾翻,最後頹然殊途同歸,英雄與懦夫並肩,文人與流痞為伍,走在奈何橋,你能奈若何?!生前浮華,死後淒涼,若泉下有知,不知是恍然大悟心中釋懷,繼而撫掌大笑,還是為未盡之遺命頹然淚落。

如今之袁府,只能當做一遺址,萬不能看成一處景緻,因為實在沒有令人一睹為快之處,正堂左側,是幾個搗鼓古董生意的人立的櫃枱,他們不時的有幾個稀罕物展於櫃枱,遊客擠肩爭睹,家裏有寶貝的,讓行家估個價;想弄一兩件珍寶傳給後代的,在此等待機會買入,這或許是來袁府最直接的目的!不知當年叱吒風雲的袁世凱,在天有靈看到今天這樣的景象該做何感想?

歷史總是以他獨特的詼諧方式嘲笑着眾人,任你生前地位顯赫,權柄蓋天,哪怕有使黃河逆流的本事,一旦死後,香火繁盛倒也不妨,若人丁不望,偌大的府宅只能讓蟲兒,蛛兒做巢結網,或許成為某個流浪漢,遮風擋雨的避難所,風雨飄搖,淒涼不堪。袁世凱本人,有子孫百人,人丁不可謂不旺,然,他鑄就的千古惡名也需要子孫來背,子孫們背不動,只好棄他而去,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忘記顯赫的家庭背景,忘記祖宗遺臭萬年的罵名,撇開家族的牽連,過着自己的生活。這些年,他們闖蕩四方,多有建樹,揚言要把項城建成一個國際貿易大都市,前提是,必須在史書上抹去袁世凱不光彩的一面!這當然是痴人説夢,不曉得袁家人現在有多大財力竟然口出狂言;歷史上的污點恐怕沒人能夠抹去,歷史是超越時空之物,憑個人意志難以轉移。袁世凱,這位歷史上翻江倒海似的人物,這位曾經把中國攪的混亂不堪的人物,這位連外國人都如雷貫耳的人物,只能帶着歷史不可洗刷的污點永恆在國人的記憶!

我於十年之前來項城唸書,唸的是初中一年級,而後一直在項城唸書,一直唸到高考,歷經六七年,對於項城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現在走南闖北,鞍馬勞頓,一看到項城的市標,心中所有的勞累都傾刻間化為烏有。本質上,項城在我精神上就是我的家園,我的母親,我心靈的棲息地。雖然在地域上,項城離生我養我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然而,我絕不會因此而勉強自己消減項城在我心中的分量,忘卻它曾經對我的濡養!

我這次歸來,身心俱疲,本沒有打算勞神苦思涉獵新奇之事,事情卻總是出乎意料,於車上,我就看到一個小學模樣的校舍掛着“温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的條幅,這讓我大為驚駭,我在此念初中的時候,學校主張分數才是硬道理,考的好就是好學生,考的差的就是差學生,為此,我整日為學業所累,成績馬馬虎虎,差強人意。

語文老師誇我學習用功,説我是雷打不動,我覺得這個詞語用的真的是恰如其分;後來數學老師又説我坐懷不亂,這個形容詞的確不怎麼生動形象,卻一直是那個輾轉反側的年齡夢寐以求的呀!如今幾年不見,學校改頭換面,另立考核標準,的確讓人耳目一新,當時我想,看來,項城這幾年是遇到一個對中國文化深有體會的領導了,也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提出這樣的口號。

多年來,項城教育一直是豫東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每年都有數十人考上中國最高學府,這是項城人民的驕傲,同時也是項城人民的一塊傷疤。考上高校的學子固然很多,卻鮮有高質量的人才,我的一個在廣東讀研究生的表哥説,過年的時候還在圖書館裏努力學習的一定是從咱們這裏考出去的學生。後來他又説,即使學習很努力,到社會上也只能算箇中等,欠缺的東西太多了,而且項城的學生們,不是哪裏欠缺補哪裏,而是盲目的認為分數就是王道,久積成弊,不知悔改!如此,踏入社會怎麼會不跌幾個跟頭!

往事已已,現在項城有斯人掌管教育,後輩學子自然都是文武雙全飽讀詩書之士,當然,樹人之路,任重而道遠,然,精神既然已經醫好,何懼征途路遙。

我正這樣想着,路入窮途,車往左側一拐,又重新踏上新的征程。只是我沒想到,前方所設路障,竟是為了保護一座按資排輩都屬小字輩的水閘。為了保護這座水閘,不惜多繞出一段路程,毀壞良田數百畝,讓人瞠目結舌。

中國大地上從來不缺古物遺址,倘若這樣一座不起眼的水閘也要保護起來,那要保護的古蹟可就多了。可以想象,當初決策者們為了保護這樣一處古蹟還是煞費苦心的,首先,沒有讓人心悦誠服的理由説服眾人它存在的歷史價值;其次,在耕地面積有限的項城毀壞百畝良田是否得不償失?

這其實,就是涉及到如何向子孫後代交代的歷史大命題。要我説,舊的水閘扒掉,建立一座新的現代化水閘是對歷史最好的交代。因為歷史的價值,需要歷久也需要更新,更新的歷史也是歷史。比如,我上學的時候,聽説有關專家在商討重建圓明園,若是看夠了那些殘垣斷壁,大可進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摧毀,建成高樓大廈,建成遊樂場,建成什麼都好,就是千萬別再建成圓明園,因為歷史上只有一個圓明園,它已經毀滅,對歷史的複製,其實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浪費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一個標語,一座水閘,兩不相干的事情,縈繞在腦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的故土,我摯愛的項城人,似乎永遠擺脱不了這樣的宿命。就像有人説,項城的女郎凡是上過大學的都是不怎麼討人喜歡的,這話説的很中肯。

項城的女性心理最能揭示這座城市的性格,也最能解答標語的進步與水閘格格不入的帶來的迷惑。

項城女性凡是上過大學的,在學校一定是奮發向上的,但是,她們的努力多半出於某種自以為是的自尊,可是,她們一旦滿足了自己的自尊,就會格外的看不起那些學習上不如自己的學生,“差生而已”,她們時常這樣説。可是呀,她們的確也沒讀過多少書,但是她們就是這樣令人不可思議的自信着,自尊者。以後你要真的超過了她們,這沒什麼,她們會説“小人得志,運氣而已”。她們多半在達到某一個高度後,不會再做任何努力,並且堅信自己會永遠站在某個制高點。於是,永遠是這樣端着架子橫眼活着,蔑視着一切攀爬者。

就像這標語讓人由衷的覺得項城深厚的文化底藴,不由得不投以敬佩的目光,然而,他們的成功往往也會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留下些説不清,道不明,甚至好無用處的東西,讓後世去膜拜,去瞻仰。

有時候想,那位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研究的當權者,他能讓學生去學習“温良恭儉讓,禮義仁智信”,着實不易。如果他自己不願只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而是願意多讀幾卷書,自當明白歷史的深刻含義,也就不會苦心孤詣的去保護一座已經完成歷史使命開始走向生命終結的水閘!

二次奉獻

得夕陽但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登上六十歲生日的平台,好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後看是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向前看是重新開始的另一個起點,把自己過去的一切鎖進記憶裏,整理思緒加入到另一個新的開端——第二次奉獻的隊伍。

經過六十年的風雨里程,體驗了成功、失敗、曲折、艱辛、歡樂、痛苦的滋味,我和許多人一樣,在人生這條坑坑窪窪的路途中,深一腳淺一腳的走着,人生這個永恆的話題,已被數不清的哲學家、文學家、倫理家、進行過無數次的解剖和闡述,這個老話題,卻也是個神奇的話題,常談常新從不過時。我不是社會學家我只是個不起眼的凡人,只知道過一天要有一天的作為,為世人乾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得起自己的消費。

在當今的社會裏,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人類壽命延長了。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了測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這個年齡段的劃分,將人類的衰老期推遲了10年,這就意味着我們每一個人都年輕了10歲。

每年都有一大批老同志從各行各業的崗位上退下來,開始另一種生活,朋友,不要泄氣,面對現實,直麪人生,自強不息,有所作為,去展示自身的價值,度過人生的第二個春天。根據自己的特長,重新選擇自己的位置:如對青少年進行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教育、提供諮詢服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等等等等。關心下一代成長,把人類的知識和生產經驗,傳播給我們的後來人。

藉以這種形勢,我不能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打發自己的後半生,前半生的理想、希望都隨着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遷,泡湯了,只留下可笑的回憶。我要抓住實實在在的`現今,種花、養魚已經開始做了,重新拾起筆,書寫自己平凡的人生,哪怕只有一個人看,受到丁點啟發,也算自己做了點牛毛事。有的網友提醒我,談寫作沒有實際意義,這我清楚,不圖成書,只圖興趣愛好!

一、從健康的角度考慮,把精神調到最佳狀態,看書學習,充實時間。

二、帶着前人的點撥,繼續在人生的隧道里探索!

三、帶着知足常樂的心態,投入現今火熱的時代生活!

四、揚起生命的風帆,緊隨時代的洪流繼續奮力前行!

谷底蒺藜(93——牆倒眾人推)

牆,是人修的,小牆小修大牆大修,私牆私修官牆官修。

牆,是隔界的,界牆有的鏤空有的森嚴,鏤空只為示意,森嚴不可等閒。

牆,維護秩序照顧安全,避免雜亂脱卻紛擾;牆,維護尊嚴保護財產,陸地天空橫亙底線。

牆,年久失修腐朽頹廢,蟲盜蟻噬風雨飄搖;牆,鋼澆鐵鑄堅挺鋒拔,兵器護衞光電驕傲。

牆,比鄰的兩邊或者多角,相安無事都好,倘若總是覬覦是非尚有舊怨新仇,就成了刀兵之界了。有的牆,似隔非隔,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好親戚,雖有牆卻無隔,無盟而盟。有的牆,日夜防範,糾葛不斷,窮兵黷武擴軍備戰,心力交瘁。

牆,有形而無形,看似有形而心裏無隔即為無形,看似無形而心裏有隔即為有形,心中有牆即是障礙,人與人之間有了障礙就不願意溝通了。為什麼產生障礙呢?一般的是利害關係,更多的是心理關係,還應當看到層次關係。

牆,是為需要服務的。有的牆,需要加固加牢;有的牆,需要扒掉連通。防患於未然,心中要有牆;擁堵而成害,推牆變通利。

有的牆,坍塌了,贏得了歡呼雀躍,因為這堵牆是禍害。有的牆,不堅實,引來了憂心忡忡,因為這段牆是虛掩。

牆,倒了,是眾人推倒的嗎?是喊號人的力量嗎?

牆,立了,是眾人修建的嗎?是主意人的出資嗎?

是,又不是。牆,需要有,就該有,不需要有,就不該有。

牆,無論是修建還是譭棄,儘管需要有發令者,還是需要眾人的勞作,機器需要人操縱,炸藥需要人填裝,水泥鋼筋需要人擺弄。

牆倒眾人推,不管是倒前還是倒後,眾人的心裏都有數。

牆立眾人抬,不管是立前還是立後,眾人的心裏都有譜。

像寵物一樣地生活

我們普通的人能像寵物一樣地生活嗎?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不能,一定不能!要不,我們不就成了動物了嗎?那怎麼成啊?其實,我倒覺着,不是成了動物或者成不了動物,而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無法得到如此身份的認定。我説身份的認定,可能會有人覺着矯情。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真是不如一隻寵物的。

寵物,那是有錢人才會想的事,或者是閒着無聊的人才去擺弄的。你見過一個揹着一卷行李、手裏提着一把大鏟、在各色各樣的小廣告上找工作的人會牽着一隻狗或者提着一個鳥籠子嗎?這個時候,你才覺着,我們更多的人是不具備寵物那樣的身份的。

身份就像一張無形的網一樣地籠罩在你的周遭,你信也罷不信也罷,它將你與另一個世界隔成截然不同的兩個空間,一個自在、得意、自居,一個拘促、卑微、謙恭。這兩個世界,使得普通人變得微不足道。“高端”成為時尚,“消遣”成為自然,這絕不是普通人世界裏的生活。

週日,早起,在路邊一個小餐館吃早點。一個老太太一手拉着一條狗,一手提着一個鳥籠,慢吞吞走了進來。餐館裏的人都抬起眼來,向三位致敬。

這家路邊的小餐館是我常來的,因為,這裏的早點便宜,而且有我喜歡的豆腐腦。我也像其他的腰包扁扁的食客一樣,看着這同時進入的三個生命。老太太將鳥籠放在本來就不太大的方桌上,手裏的狗將舌頭伸得老長,不知是嘴饞還是不屑,總之,兩隻眼在人們身上打轉。老太太根本不在乎,彷彿這裏根本就沒有其他人一樣自顧自地跟她的鳥説話,那詞兒都極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此反覆了兩回,老太太便説上句,那鳥就對下句,餐館中的人們都不知該説什麼。一邊吃着早點,一邊聽着這人與鳥的對話。

突然,一個孩子好奇地跟着老太太與鳥一起讀起了這首詩,這下子,老太太不高興了:“少説話,你有口音。教會了怎麼辦。”她張大嘴指着孩子吼了起來,把孩子嚇得躲在了媽媽的背後。大家都抬起頭來,看看那個無助的孩子,又看看得意的老太太,不知如何是好。

口音?這是個刺耳的詞。對於許多外鄉人來説,這是多麼大的符號啊。因為,這標誌着你不是這個城市中的人,不是能夠享受這個城市中任何一個有着本地户口的人應該享受的福利。你不能在這裏買車,因為你不能在這裏上行車執照;你不能在這裏買房,因為你沒能擁有這個城市的户籍;你什麼都不能。而來這個餐館吃早點的人,大多數人跟我一樣,沒有這樣一個標誌身份的户籍證明。他們不論男女,不論老幼,都啞然了。

是啊,用不着檢查你的身份證,口音已經明白地告知人們,你們就是外鄉人。你連與這裏生活的鳥兒、狗兒對話的權利也被無情地剝奪了。我們,我們這些帶着口音的人,竟然不如一條狗,一隻鳥。

這刺痛了誰?刺痛了每一個來這個城市打拼的外鄉人。他們失卻了什麼?是自信?自在?自由?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們失卻了尊嚴:做人的尊嚴。他們沒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在這個城市中,操着各種口音的人們,就這樣低着頭生活着。

兒子突然不高興了:“奶奶,請您尊重那個哥哥點兒。”兒子聲音提得很高,似乎在給自己打氣。

老太太顯然生氣了:“小毛孩兒,學好吧。”邊説邊提起鳥籠拉着小狗離開了。

兒子一臉茫然地站在我身邊兒。

“兒子,吃飯吧。”我無奈地拉了拉兒子的衣襟。

“爸爸,我要是能像小鳥一樣就好了。”他懊喪地説。

我也無語。我知道,他所在的學校被取締了,他連上學的地兒也沒有了。

像小狗一樣地生活,像小鳥一樣的生活,這是讓我傷心的話,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們沒有主人這樣寵着我們;因為,我們有口音。

我們想要像動物一樣的生活都遙遙無期,何談寵物一樣地生活呢?

最後的,我的名

走在漫漫長路之時,我忽然會想起還未完成的旅途,然後順着光陰,一路的疾行,從未回頭看一眼。

只是歲月同着 不老的時光,悄然在我眼前劃過。可惜,我看不見。搖擺的風吹動我的鬢髮,散落的樹葉覆蓋住我來時的路。我忘記了前進。

因為風景很美,卻不是我可以擁有的。

閉上眼睛,城市很喧鬧,但是聆聽到像花兒枯萎的聲音,建築坍塌的堡壘。夢裏有人在哭,也有人在笑。

總是這樣,渾渾噩噩,不知今夕何夕。可能是有的東西在時光昂然前進時,埋沒掉了。我想。

小心的撿起掉落在肩上的樹葉,翠綠的顏色卻都是斑駁。把它夾在書本里,想在時光靜謐之時拿出來寫一些什麼。不然,我總是怕自己忘記,然後在某一時刻又突然記起。反反覆覆。

或許把它雕刻成某一人的樣子,或許看着看着,我就會忘了曾經的苦澀,就會好好過着現在安穩的生活。

不吵不鬧,不驕不躁。

然後在某一時空,有人會告訴我,我的名字,我的過去。即使我早已面目全非。

我多麼的不想被陽光照射到,吸乾了水分,痛到扭曲,直至風化。就,再也不會有人記得我的存在。

我忘記了很多個日日月月,年年歲歲。在午夜夢迴,才會有人告訴我,我的名。

他説,我的名字叫做回憶。

不老不死。

珍惜當下

你我僅是相識,從未相知,我知道這裏有個你,你或許也知道這裏還有個我。僅是這樣,你的突然消失,卻讓我陣陣心疼,可想而知你得父母,你的朋友,他們將承受怎樣深刻得痛苦,尤其你的父母,他們多想代替你去那個世界,而不是忍受白髮人送黑髮人這般刺骨得痛。

你一定和大多數人一樣,幻想過人生。幻想着將來有個幸福得家庭,令人羨慕得社會地位,受人尊重得工作環境……你也一定抱怨過,抱怨自己得出身環境,奔波得勞累,賺錢得不易,亦或不覺完美得愛情……

而你一定不曾想過,這些幻想,這些抱怨,在你無法預知得一刻戛然而止。

這條你來去數不清次數的路,見證過你的歡笑,你的哀傷,卻從這一刻,它再也捕捉不到你的身影。你也一定不曾想過,你和這個世界的告別是這樣的情景。上天就這樣帶走了你並未完整的生命,連最後的掙扎機會都不留給你……

就這樣,那或許本可以更加精彩的生命之旅結束在這與之格格不入的季節裏……

而被上天眷戀的我們是否該慶幸?慶幸我們還可以睜眼看到今天的日出,慶幸我們還可以訴説着我們的哀傷,慶幸此刻我們的一切還一如既往。或者我們是否該惋惜?惋惜那些白白從指尖滑過的時光,惋惜我們在大好年華上承載了太多煩惱,惋惜我們曾肆無忌憚地傷害過他人,惋惜我們給過去那些年留下太多不美好的回憶……

可無論怎樣,那些過往不管是美好或者不堪,終究已經定格在那一刻,由不得誰再去改變,與其這般無所價值的惋惜,不如從現在這一刻開始,珍惜當下。珍惜上天帶給你的每一次日出。

無論它是否是你需要的温度,至少它讓你的世界有了色彩;珍惜上天將一羣人帶到你得身旁,無論好壞與否,畢竟他們讓你明白一些事理;珍惜上天送給你的周遭環境,無論平順坎坷,所有終會讓你成長……

珍惜當下吧,至少少一些憂傷,多一點快樂;少一些抱怨,多一點平和;少一些安逸,多一點鬥志……

一抹暈染在高空的 “密捲雲”

——陸游晚年詩作寫照

近讀《寶雞日報》一篇氣象報道:“昨日下午5時,晚霞映紅了天空,突然市區頭頂上雲像被什麼東西拽了一下,從塊狀、團狀拉成一根根雲條……長的像玉梭,短的像羽毛,鋪展在湛藍的天空上,像一幅極美的畫。”另附了一張畫面闊大、壯美、奇詭的晚霞彩照。這就是氣象學説的密捲雲,是由於高空空氣強對流形成的。

看了報道心有所動,驀然想起“英雄遲暮”四個字,又進而想起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我想,這幅圖畫同陸游那充滿着瑰麗、靜美、悽婉的晚年詩作何其相似!陸游的晚年生活不就是一抹暈染在高空的“密捲雲”麼!

陸游是我崇敬的古代詩人之一,他不少激昂慷慨、大氣磅礴的愛國詩篇從年輕時代就鐫刻進我的腦海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些充滿着豪情壯志和必勝信念的詩句,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每每詠讀這些詩句,都不禁熱血沸騰,不能自已。陸游在他的暮年還寫出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悲壯詩句,為其一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陸游不愧為南宋時代的民族英雄。

但近讀陸游留給我們的大量詩歌,尤其是他65歲退隱山陰鄉居的二十年間,所寫的那些描寫農村田園生活閒適、靜美和抒發個人感情世界悽清、婉麗的詩歌,我對陸游又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陸游不但是一位勇於上陣征戰的戰士,也是一位對安定、幸福生活充滿嚮往的性情中人。這生活中的另一面,只有在他解甲歸田、遠離戰陣和政治漩渦之後,才能充分顯現出來。

一個真正的戰士是在是在風雲激盪的戰鬥中衝鋒陷陣的勇士,是生活中的強者。但他不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戰陣之中。在戰勝歸來或戰爭間隙,他也需要休整和保養自己,也需要月白風清和鳥語花香。陸游在65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河半壁淪陷、金兵虎視眈眈的風雨飄搖之中,主張興師北上收復失地的主戰派和主張妥協投降、媾和偏安一方的主和派的爭鬥,構成了南宋政治鬥爭的主漩渦。陸游在自己40多年的仕宦和從軍生涯中,以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懈的戰鬥精神同投降派進行了頑強的爭鬥,寫出了大量愛國詩篇。為此,他也屢受投降派的打擊與迫害,多次被罷官還鄉。這些曲折的經歷,在陸游心靈深處必然留下累累傷痕。

我把陸游比作一頭雄獅,在大半生的殘酷爭鬥中它既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英雄本色,也在渾身上下留下了滴血的傷口。現在它老了,不得不退出戰場,迴歸自然頤養療傷了。我想,歸隱山陰老家過起田園生活的陸游,正是這頭回歸自然頤養療傷雄獅。

離開政治漩渦、歸隱田園的陸游究竟怎樣生活?這時他的思想並不平靜,興師北伐收復失地的愛國情懷仍然激盪在心,在大半生的戰鬥中留下的傷痕需要撫平,年輕時愛情生活的坎坷不免又浮上心來。如果説過去他一心一意在衝鋒陷陣,無暇它顧,現在退出戰場閒下來後,他的生活就必然會顯示出另一個樣子。這就如本文開頭説的密捲雲那樣,在多種因素的激烈“對流”之中,“塊狀、團狀拉成一根根雲條”,呈現出更加豐富、更加靚麗的風采來。

翻看着20年間陸游寫下的6000多首詩歌,其內容之豐富,風格之多變,正是這抹“密捲雲”的真實映像。

這些詩歌中,從數量上講,抒發愛國情懷的已經變得少多了,這同他在中年時期的詩歌形成了很大反差。這並不奇怪,那時戰鬥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容,現在不同了,擺在它面前的是自然田園,是桑麻漁樵,是耕耘勞作。但是戰士總是戰士,那種愛國情懷依然在激盪,在支撐着他的生命。他在勞作之餘、風雨之夜回憶當年,依然會如臨戰場,昂揚激憤。

我還記得過去有一個老木匠的故事:老人已是風燭殘年,卧病在牀。一天孫子拿着斧頭在砍一個木框,砍得歪歪扭扭。老人看不下去,竟突然從牀上一躍而起,捉起斧頭幾下就把門框砍直溜了。孫子大為吃驚,説爺爺返老還童了。我想,此時的陸游就像這位老木匠那樣,見到斧頭渾身就充滿了力量。最典型的就是他那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聽到深夜的風雨之聲,竟忘記了年老體衰,還想着身臨戰陣,為國戍邊。這種豪情壯志,不禁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他68歲寫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凉有感》中“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詩句,表現了對淪陷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壯志未酬的慨歎。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眼看此生收復失地無望,還寫下了《示兒》詩,盼望着王師北定中原的的壯志在他死後能夠得以實現。

但是,此時的陸游寫得更多的還是描述田園生活的靜美、閒適與辛苦的詩歌。這是他當時生活的真實記錄。此時,陸游在詩歌中的角色,已由衝鋒陷陣的戰士轉換為自然景色和田園生活的觀賞者、繪畫師,轉換為與父老“把酒問漁樵”的鄉民和“老憊扶犁杖”的老農。如果説開始一段,在一些詩歌中還時而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感歎,後來就幾乎陶醉於這種閒適平靜的生活之中了。這些作品,或羨慕田園生活的靜美,或讚賞大自然的美景,描繪了一幅幅田園風俗和自然風景的畫圖。

1204年陸游80歲時曾寫過一幀長達7米的巨幅《自書詩卷》,選書了自己當時詩作8首,這些詩可視作他晚年田園詩的代表作。且看第一首《記東村父老言》:

原上一縷雲,水面數點雨。夾衣己覺冷,秋令遽如許!

行行適東村,父老可共語。披衣出迎客,芋慄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識官府,甚愛問孝書,請學公勿拒。

我亦為欣然,開卷發端緒,講説雖淺近,於子或有補。

耕荒兩黃犢,庇身一茅宇,勉讀庶人章,淳風可還古。

入秋微雨之中,陸游走訪東村父老。主人披衣相迎,並烹煮芋慄招待;嘮起家常,陸游聽主人説他在閲讀孝書,高興地接過翻看,見其中淺顯的文字對教育孩子頗有益處,深為感慨:種地有兩頭黃牛,遮身有一所茅屋,又努力閲讀《孝經》的《庶人章》篇,淳厚的古樸之風又可回來了。這是多麼純樸和諧的鄰里關係啊!

第二、三、六首分別描繪了鄉村的自然景色,如: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時數點。蘭亭在眼久不到,每對湖山輒懷歉。(《訪隱者不遇》)

度塹穿林腳愈輕,憑高望遠眼猶明。霜凋老樹寒無色,風掠枯荷颯有聲。(《遊近村》)

蒼檜丹楓古渡頭,小橋橫處系孤舟。范寬只恐今猶在,寫出山陰一片秋。(《渡頭》)

着墨不多,一幅蘭亭“青如染”美景,一幅農村霜樹枯荷圖畫,一幅古渡孤舟的秋色,都耀然紙上。可見作者已深深融入這鄉野的景色之中。

第五、八首則抒發了安於農村閒適生活的心境:

老來胸次掃崢嶸,投枕神安氣亦平。

漫道布衾如鐵冷,未妨鼻息自雷鳴。

天高斗柄闌干曉,露下雞塒腷膊聲。

俗念絕知無起處,夢為孤鶴過青城。

《美睡》

萬物並作吾觀復,眾人皆醉我獨醒。

走遍世間無着處,閉門鋤菜伴園丁。

《雜書》

老來胸中崢嶸豪氣已一掃而淨,氣靜神安,儘管被褥冷得似鐵也未妨礙自己酣睡。一覺睡到天曉雞鳴,夢裏竟然還化為仙鶴到蓬萊遊了一回。題為《美睡》既有調侃亦有自足之意。《雜書》則將這種心境上升到理性高度:吾反覆觀察世間萬物,沒有容我落腳之處,只有迴歸田園才是最好的出路。陸游在這裏發出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呼喊,不免又讓人想起他“壯志未酬”的慨歎。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首描繪農村風俗畫的詩,一首題為《泛湖至東涇》:“春水六七裏,夕陽三四家。兒童牧鵝鴨,婦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豐笑語譁。老夫維小舟,半醉摘藤花”。另一首題為《父老飲村酒有作》:“父老招呼共一觴,歲猶中熟有餘糧。蕎花漫漫渾如雪,豆角離離未着霜。山路獵歸收兔網,水濱農隙架魚梁。醉看四海何曾窄,且復相扶醉夕陽”。陸游此時已和家鄉父老融為一體,這種温婉自然的農家樂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可是晚年的陸游,還有一個在年輕時受過創傷的感情世界需要平復,這就是他和原來的妻子唐婉的愛情。他20歲時和表妹唐婉結婚,感情深厚,可是母親不喜歡唐婉,硬把她趕出家門。26歲時,他們重逢在故鄉的沈園,陸游寫下了有名的《釵頭鳳》;其中“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的詩句悽美動人,感動了歷代年輕人。此時脱離了緊張的仕宦和軍旅生活的陸游,對唐婉的思念又與日俱深。

退隱山陰之後,陸游幾乎年年都要去沈園,以睹物思情,喚起對唐婉的思念之情,寫下了許多悽婉的詩篇。現摘看幾篇:

1199年也就是陸游七十五歲時遊沈園,寫下了“沈園懷舊”兩首:其一: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帳然。其二: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無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

第二年又寫下了“夢遊沈園”詩二首,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四十多年過去,唐婉的“驚鴻照影”和“玉骨”“墨痕”依然深深地鐫刻在心間。

直到1208年,也就是陸游去世的前兩年,他還拖着衰老的身子再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是陸游對唐琬最後也是最深的懷念。

可見,這種對唐婉的生死之戀與深沉思念,也是構成陸游晚年詩作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當然,陸游晚年也還有不少教育子女的詩作、朋友往來的詩作和其他詩作。

綜上所述,陸游晚年的詩作交織着報國殺敵的豪氣和壯志未酬的慨歎,交織着對農村自然景色的陶醉和田園生活閒適的嚮往,交織着對真摯愛情的執着和對深愛情人的思念,在南宋風雲變幻的文學高空中,猶如一抹密捲雲,顯得闊大、壯美、多彩、綺麗,這不能不説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靚麗的風景線。

標籤: 故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tahuati/guxiangzuowen/33o7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