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情感作文 >同情作文 >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4篇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4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同情心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4篇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1

20xx年11月20日,彭宇案的發生時間。接着,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老人對扶起自己的恩人不但不感恩言謝,還反口咬一口所求賠償;小悦悦事件中冷眼旁觀的十八個路人……於是,有人説中國人失掉同情心了。

單憑這一點,同情心是早就失掉了的,不僅是中國人,就連美國人也是失掉了的。20xx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三次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如此説明,這種怪現象是早就已經存在的,而且並無國度之分,叫囂着“國民冷漠症”“與其説是抹黑不如説是中國人的縮影,事實上中國是最不團結的民族,自古以來就勾心鬥角,自己過好了就不管別人,即便有時候團結,也只是團結給外國人看,作秀罷了,等做完秀繼續窩裏反”的人也不過是在以偏概全。

雖然説中國的這些現狀是冷漠無情的,但是前文也説了,這種現象是在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在許多國家都有過。可是“社會越發展,人心越冷漠”這種説法明顯就是錯誤的。“人之初,性本善”才是真理。難道看到的就只有被無限放大的18個冷眼旁觀的路人嗎?難道看到的就只有被無限放大的是扶起小悦悦的老人家拾破爛的身份嗎?中國發展迅速,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中國人越來越冷漠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中國怎麼可能經得起汶川的一震?中國怎麼經得起舟曲的一塌?中國怎麼經得起長久的乾旱?如果真是這樣,今日存於世上的怎麼不是其它古文明?怎麼只有中國在歷史的洪濤駭浪中仍舊挺直着脊樑屹立不倒?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雖然外界的強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責任感,但絕不可能完全摧毀它。”如果你向善,怎能會被這小小的事情給嚇到,而不繼續向善?中國人不是越來越冷漠了,中國人也不是失掉同情心了。中國人缺掉的是在多重壓力下繼續向善的信仰。可是對於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即使微小,可是凝成了一股繩,韌性也是會有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每個人堅守良知,竭盡責任,對周圍的人伸出援手,中國何嘗不能復興呢?何嘗會有“中國人失掉同情心了”的謬論呢?

由此可説明,中國人失掉的不是同情心。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胭脂水粉所誆騙,則要去看看大難臨頭時中國人是否各自飛。同情心的有無,網民的哀聲怨道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看是否你的身邊有沒有人做着微不足道卻又偉大的救援。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2

生活在城市的現代人多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面對那些街邊衣衫襤褸的乞討者,人們大多目不斜視地走過,或是僅僅斜眼看一下,肯施捨一元兩角錢幣的,少之又少。

難道現代人失去同情心了嗎?多數人的想法是:這些行乞者大多是騙子,我可不做這上當的笨蛋。

步行街上有個人,穿着沾滿泥沙的上衣,趴在地上擺出很痛苦的姿勢,把身體扭成了麻花狀。我的家剛好就在步行街,有一回我見他趴累了站起來,活絡了一下筋骨,換了個扭曲的姿勢接着趴。媽媽跟我説:“瞧這個人,肥頭大耳,胳膊那麼粗,像吃不飽飯的人嗎?”這時剛好過來一位城-管,讓他站起來。他梗着脖子不看城-管,保持着那個扭曲的姿勢,向另一個方向艱難地爬去。多可笑的一幕啊!

確實,有不少人天生懶惰,他們從鄉間來到城市,不顧尊嚴和體面,加入了乞討者的行列。他們故意穿着破破爛爛的衣服,一副躐蹋樣兒,很是影響市容。其實,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垃圾箱裏也能撿到式樣過時但絕對結實的衣服,再穿這樣破破爛爛甚至打着補丁的衣服,顯然是作秀了;可不這樣又無法博取人們的同情,也實在難為他們了。

這種人好躲,不看他走過去便是;還有一種人,專門支使小孩去跟人要錢,自己卻躲在一邊。看着那一張張稚嫩的小髒臉,讓人不由會起一點憐憫之心。記得以前在雲南,逛夜市的時候,見到這樣的小孩多如牛毛。這些孩子多是從山溝裏拐來的少數民族娃娃,他們會纏着人要錢,用髒髒的小手攔住你,拉扯你的衣服,一副“死也不讓你走”的架式。這個時候你決不能有同情心,必須狠下心來一把推開他,否則馬上就會有一大羣這樣的小孩子過來把你圍起來,你就別想再走了。

在青海和西藏,有一種喇嘛,他們以吃苦為修行的方式。他們的衣食靠向人化緣,但他們並不貪,而是擁有一份自尊。他們不要錢物,只需要你施捨他一口吃的。他們不用裝可憐,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一個人如果真的遇到了困難,人們自然會向他伸出援手的;但如果自己不努力,缺乏做人最起碼的尊嚴,只想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這種人就變得很可厭,根本不值得同情了。

看來人們並非沒了同情心,而是不敢有同情心了。當同情心被人利用,遭到褻瀆,變得庸俗而廉價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為受騙而憤怒。可以肯定的是,自尊也許會丟失,真正的同情心是永遠也不會丟失的。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3

何謂同情心態?知道嗎?不知沒關係,就心的往下細讀吧!

某些的時間,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被一些酸楚問題所困擾,像抱怨、人與人冷漠、對社會現狀不滿、人與人現實等許多不盡人意的現象和生活問題。被這些問題困擾,以至於對自己生活和個人思想產生消極影響產生不良情緒,會不時的對社會對人們感到某種無形的失望和牴觸情緒。而某些人更異想天開的希望不要長大,這樣就可以在自己的象牙塔,天真爛漫。

偶爾的一次早睡,無心翻開《意林》讀本,看到一文章,具體説什麼就不詳盡道來了。文章宣揚的主題是關於愛的,熄了燈掩了書,還難以立刻入睡,百無聊賴的就在牀上輾輾反側。“同情”突然這樣一個詞彙閃現在腦中。同情?同情什麼呢?什麼值得同情?同情世界,對。

抱着同情世界的豁然心態,你便不會抱怨了,不會被困於社會的種種不盡人意而失望和責備了,更也不會被某些無形的疙瘩讓自己對社會產生牴觸情緒了。帶着這同情的態度,你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方式開始變了,看待社會的態度也變寬容了。

因為你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會想到,誰會喜歡社會冷漠和現實呢?所以你不會責備,而是給予同情,因為一定是某些不好經歷才使社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的,所以這樣想的你還會厭世嗎?

當看見社會上無所事事,整天碌碌無為的同齡青年,你也不會抱怨。你會説“其實他們也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啊!他們也想改變,他們也一定努力過嘗試着讓自己變好。而現在的生活未必是他們喜歡的,相反他們也是受害者啊,所以他們這是值得同情的。

當你再偶遇以前某些同學和感情好的玩伴發現彼此關係沒以前的自然和感覺隔膜時,你也不會悲觀長歎物是人非。因為你會想,他們一定是在過去的時間遇到些不好的事情才使彼此這樣的,所以你不會責備,而會加以同情。

發現了嗎?想必現在的你應該知道同情的含義吧!我想,沒有人喜歡社會現實,沒有人喜歡社會冷漠,沒有人喜歡世間不美好的東西。而要使自己美好使周圍的世界美好,帶着同情的`心態就可以做到了。

所以對社會的不盡人意和許多反感牴觸的一切不美好,只要用“同情”的心態來思考。你會發現周圍世界開始變得陽光,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值得可愛了。

關於同情心的作文4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摘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

法國思想家帕卡斯説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人是多麼的渺小,只是滄海一慄,所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扶持、鼓勵、同情的。中國偉大的思想家説:“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的,人並非天使,亦不是禽獸,人是有血肉之軀,有思想,有感情的,有着內在高尚靈魂的生靈,在內心的最深處必然有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這“烈火“是用來為同胞兄弟姐妹驅寒的,讓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情可以融化心間的寒冰,可以使迷茫的人找回方向,亦可以挽救一條生命!

沿記憶逆流而上,中華民族經歷過多少次災難的洗禮,想想災難中那一雙雙渴望幫助的眼睛,惻隱之心便油然而生……

也許你的腦海中永遠也不會忘記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了,山川不動了,災難中的人都在與死神作鬥爭,一瞬之間,世界彷彿不動了似的,幾千萬人的心連在了一起,幾千萬的心都沉默了,空氣中彷彿能夠聽到幾千萬人“砰砰”的心跳聲,人們的心中都湧動着對受災姐妹同胞的同情,這一切彷彿有人在指揮似的,都演奏着那份本能的民族自尊心、那份對民族的熱愛、對廣大同胞的同情的交響曲,幾千萬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災難後的幾日,消息一傳開,幾千萬同胞無償的捐獻了棉被、衣服、書籍、現金等。聽!一個小男孩走過來了,,向募捐箱逼近了,踮着腳把手中的存錢罐中的錢都倒進了募捐箱內,還從兜裏翻出20元的零錢現金,一併投進了募捐箱內,然後向箱前導師敬了個禮,後面的同學陸續捐出了自已的零用錢,在早晨陽光的折射下,這些小朋友也成了天使,成了最美麗的孩子……

世界太大,我們太小,我們的世界並不和平,想想非洲那些孩子,想想他們那雙渴望得到食物、會説話的眼睛,他們正向你傾述他們的不幸,他們的無辜。

“求求你給我點水喝吧!”

那種痛苦的呻吟始終在腦海徘徊,你在浪費水食物的時候是否愧對這些孩子呢?當你在浪費水、食物時你想想那些受苦受難、吃不飽穿不暖的同胞,想想那雙大眼睛……

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決定人的高度,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同情他人,温暖自己,這世界將會燦爛美好!

標籤: 同情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qingganzuowen/tongqingzuowen/722404.html
專題